桃米村某民宿|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乡村民宿离不开社区营造。或许社区营造这个概念大家已经有一点熟悉了,不用再多做解释。为什么要讨论民宿呢?因为最近,尤其是在浙东,民宿特别火。当前全中国到处都喜欢盖民宿,可是民宿到底该怎么做?所谓的民宿并非只是盖好自己的房子那么简单的事情。
另外,我们要来探讨台湾桃米村是如何共同营造社区的。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不是这个地方发展了民宿,这个地方就可以变好了。这个过程从另一层的意义上说,它不会是顺顺当当,一帆风顺,怎么做就怎么好的;当然是会有各种难题、各种状况,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很多事情就有可能改变。
何为乡村民宿:
应是仍有村民生活其中的乡村住宿
1.什么才是真正的民宿?
首先来分享一下民宿的基本想法和概念:什么是民宿?
——安缦法云:一个看上去像农村的精品酒店

图片来源:网络
上述两张照片大概是我们探讨民宿的时候最常看到的,样貌就是农村的景象。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还像个农村,可它真是农村吗?其实它是杭州一个叫做安缦法云的酒店,这是一个一晚上售价约为五、六千元的非常高档的精品酒店,它看上去很像农村,你像是住在一个农村里,但它只是一个像农村的精品酒店。它是个好的精品酒店,但是对笔者而言,它不是民宿,而是酒店。它里面有雇佣服务员,你在里面享受的是各种服务,很舒适,但是它跟所谓的民宿不太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
——乌镇:一个乡村生活被舞台化的景区
下面分享的几张照片一看就知道,这是乌镇。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到乌镇,特别是到了西栅,买个门票,进到里面,这是常常能看到的场景,不是只有环境,也不是只有服务员,还有当地的文化、当地的传统手工和当地的特色,就如上面二张照片中可看到有人在那里拉麦芽糖,有人在那里做手工,不知道读者看到这二张照片有什么感觉?但笔者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人穿着背心、短裤,在拉麦芽糖,在工作,如果工作一段时间了,他怎么会保持得那么干净呢?这到底代表着什么?
乌镇另有一个手工染坊,还在染布,是传统的工艺,可是里面的那些人穿着标准的制服,这是什么地方?它是在一个工厂上班吗?如果是,那么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古村子吗?这地方还是古村吗?请大家可以好好想想。

图片来源:网络
再给读者分享两张照片,这是同一个人在乌镇景区开幕前后的变化对比。这个工匠在乌镇景区开发后穿着变漂亮,变得干净一点、好一点。在这层面上,笔者觉得也是不错的,而且也非常推崇,可以变干净、变漂亮,这当然很好,但是你会不会发觉少了一点味道?原来的文化好像变成了另外一种东西?

图片来源:网络
对笔者而言,乌镇是个景区,也不是民宿;更麻烦的一件事情是,这些人已经变成乌镇的开发管理公司请来的雇员。如果把乌镇比做舞台,一个生活大舞台,那么这些人就是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他们过去生活的人。这是不是很好呢?我觉得它还不错,至少他们愿意,比安缦法云精品酒店好的是,它愿意跟文化对话,它愿意跟当地人对话,但是有一个潜在的微妙关系在改变,原来这些人的生活场所变成了上班的地点,表演的舞台。其实建议读者可以想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对个人来说,只把乌镇称作是景区,非常棒的景区,非常好的开发案例,但是容笔者这么说:“我并不认为它是所谓的民宿,跟‘民’这个字好像不太有关了。”所以,假如你也正要做民宿,在乡村里的民宿,那请你先想清楚到底什么是民宿?
——民宿应避免标本化和景点化
再来,建议读者有空看看内地文化大佬冯骥才先生去年2015年8月发表的一篇题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新方式”的微博,最近冯骥才先生又发表了一篇文章讲:“我们的古城都不见了,希望我们的古村不要也不见了”;冯老先生提出,一个古村落的保护应该“避免标本化和景点化”。笔者跟他的看法非常接近,前面为什么要讨论乌镇?我们不应要把它做成一个标本(当然实在没办法最后它假如只是个标本,那总比没有好),但它也就只是个标本。然而,当现在探讨蝴蝶保护的时候,通常也不再只是把它做成一个标本,更希望还能让人看到这个蝴蝶展翅飞翔的样子,因此我们希望的是保护整个村子就像一个活的生活博物馆。
所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只保护零星的几个建筑,而是应该留下它的历史,留下它的整体格局,更重要的是留下它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人们在那里过日子的生活文化。
讨论至此,读者或许会觉得调子拉高了,石头丢大了。其实这个石头就是希望大家在乡村做民宿的时候,先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这个村子里头,应该还有村民在里面呢?假如没有村民,都是请来的演员,请来的服务员,那这个还是农村吗?其实已经不用再多做解释了。
2. 当下乡村民宿会遭遇何种困局?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你觉得我们的农村可以做民宿吗?有村民在里面生活的村子到底啥样你知道吗?”笔者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图片来源:厦门海沧青礁村院前社提供
——现在的乡村是村民自己都不太在意的村子
这照片是一个乡村在进行共同营造前拍下来的照片,这也是当前内地村子里比较普遍的状况,什么叫比较普遍的状况?虽没放村民家里面的照片,以现在乡村的生活条件,每个家里面都可以整理得干干净净,整理整齐,环境是舒适的,各种现代化的设备都有。但是有一件事情比较奇怪,且是经常发生的,就是大家把不要的东西往外堆、往外放,好像家里以外的地方就跟自己没关系,就不是自己的地方,这是在乡村里常常会看到的景象。又如同去年同济大学在暑假时找了全国十几个高校一起进农村去做调查,这是调查出来的结果,一个字没改的摘录出来:“农村供水排放,沟渠治理,垃圾问题非常突出”,“环境卫生状况非常非常的滞后”,其中特别加了两个“非常”!可见问题确实还很突出。
——没有主人的民宿是假民宿,没有主人生活主张的民宿是空民宿
至此,可能又有读者会问: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做民宿呢?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其实也是有的,或许讲“成功”时需要把它打个引号,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见得称自己“成功”。假如读者对民宿有兴趣,常常关心农村,可能都知道最近在内地有个新“F4”,这“F4”不是明星,这个 “F4”是farmers4,即四个返乡的新农人,他们回到自己的农村,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其中的一位在海南,他原来是个记者,回到家乡建设自己的农村,叫陈统奎。去年十月他发表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讲到:他自己在经营乡村,也在做民宿,所以特地在去年“十一”去厦门,跑去看看鼓浪屿。在大家通常的印象里,去了厦门没去鼓浪屿就好像没到过厦门一样,所以他特别去看看,可是去完以后非常失望,为什么很失望呢?去到那里,人山人海,旅游多的好像非常“成功”,爆满的人群,到处都是精品酒店,挤满了各种客人。来到这里的都是游客,他享受不到一点本来鼓浪屿该有的万国风情、原有风味几乎不见了。
所以,他在微博上用的字眼可能稍显重了一点,但是笔者觉得他讲的很算贴切。他说:“其实民宿不是卖房间,它卖得是一种生活方式。”民宿,更具体一点讲,是在卖“住在这里的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主张”。这是个做了十几年,回到乡村建设自己家乡、经营民宿的体会。笔者觉得他的体会跟过去在台湾的经验非常相似,后面再跟读者来分享在台湾是怎么面对这些事情。在此想先用他的话来分享,请让大家换位思考。他更加直接地说:“没有主人的民宿,我称为假民宿,没有主人生活主张的民宿,我称为空民宿。”当然这个字眼,笔者觉得下重了,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说这件事,但是这个在一线十几年工作者,有点情绪上的表达是可理解的,所以他用了一些重的字眼,但是笔者觉得他的说法很值得我们思考。
——民宿有可能独善其身吗?
再来讨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案例:丽江。丽江从1990年中期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发展了大概二十年,那里的民宿从当初一直到现在,都可以算是“成功”的。丽江古城,至少个人认为,还是比乌镇有民宿味道,有在地文化的味道。但是,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即使能像丽江这样地方的客栈老板也难免遭遇被泼粪,被房东频毁约的困境。这也是去年九月发生的事,当一个地方可以把当地生活文化保护下来,可以把民宿做下来,十几年后,丽江展现了生活文化的发展,展现了它的古城发展旅游发展机会,在所谓的“成功发展”之后,它又会面临什么?这是真实的状态,为什么这样?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不需多做解释,读者应该都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因为是房租的问题。如今丽江发展好了,可是当初这些经营民宿的人还只支付着十年、二十年前的房租、地租价格,而过去的租金可能是一年一万、两万元,现在丽江的房租却是一个月一万、两万元。请想想看,假如你是屋主,你会怎么想?个人并不觉得这个方式、这种行为是对的,当然是不对的,可是希望大家也想想:“假如你是屋主,我租你一年一万块,跟你签20年,哪怕每年按照物价增长3-5%。可是现在别人月租一万、两万,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你觉得这里的这些房东真的很糟糕么?就算真的很糟糕,就算这个行为真的不对,难道我们能不实际面对吗?”
所以,希望各位真的想做好民宿的读者仔细想想。至此,应该已经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要讨论乡村民宿,尤其是为什么乡村民宿离不开“社造”。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假如你在一个乡村里头,你想独善其身,只想盖好自己的民宿,经营好自己的民宿,请大家想想看,你需要面对多少的状况和多少的问题?所以要探讨乡村民宿需要社造,在乡村里个人是很难能独善其身的。
台湾民宿及社造发展历程
在这引介台湾案例只是给各位作个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台湾怎么看待“民宿”这件事。
1.台湾对民宿的界定
在台湾,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农林渔牧业生产活动,不管你做哪些活动,整合起来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以此来提供给游客一种乡野生活的住所”,这是台湾对民宿的官方界定。其次,民宿经营规模只能“客房数五间以下,客房总楼地板面积不能超过150平米;但位于原住民保留地、经农业主管机关核发经营许可登记证的休闲农场、经农业主管机关划定的休闲农业区、观光地区、偏远地区及离岛地区的特色民宿,经营规模可以放宽到15间,房间总面积限制在200平米以下”。符合这个规定的称为合法的民宿,超过的部分我们就用酒店的方式管理,酒店或客栈不会用民宿的方法来管理。
2.台湾民宿发展概要
回顾台湾民宿的发展,其实是从1980年代就已开始在开办早期民宿。那个时候跟现在内地正大力地发展民宿初期情况很像,到处开办,也是民间自发在开办。而最初也只是提供简单的住宿,并没有服务,也没有提供各种设施,只是收一点房租贴补家用,仅此而已,且只有在城市周边才有较明显机会。花了约十年的工夫,到1991年,随着民宿渐渐发展,在城市周边地方大都可以赚点房租费,可是偏远的山区还是很难,所以台湾当局才开始让“原住民委员会”来帮助比较偏远地区,开始辅导原住民集聚的地方,给一点补贴或奖励,协助创办民宿。直到2001年,才订了民宿管理办法,距离民宿初创时间接近20年了。从1980到2001年,台湾花了约二十年的时间,才逐渐明了民宿是啥?民宿怎么管?可以管什么?才订立民宿管理办法。所以2002年,台湾才开始有民宿规定及正式统计,据相关资料显示(如下图),正式登记的民宿数量从几乎没几家,不到十年,发展到了四五千家;然而,若据民间的预估,实际上至2014年台湾的民宿已经超过一万家了,这也是在政府大力协助下才得以蓬勃发展。
历年来台湾合法民宿数量变化情况|图表来源:周琼、曾玉荣,中国乡镇企业,第9期,2013.
3. 何以是滞后的民宿管理?
了解台湾民宿的发展概要过程后,就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进一步地探索,为何1980年代民宿就开始发展,1990年代政府介入协助后,也有各界人士呼应将民宿纳入管理,但为什么民宿管理办法直到2001年才订立呢?谈到这,就不得不简要说明一下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了。台湾是从1980年末期由民间团体主动地开始推展所谓的社区营造,到了1990年中期,花了约五、六年的时间,才开始获得政府的重视,开始有所谓的社区营造试点政策支持,社造也才逐渐萌芽;又因为经历了1999年的大地震,需要尽快协助灾民恢复生活与社区重建,而多年的社区营造工作积累,成了协助灾后重建的主要工作模式之一,所以到了2000年,才促使政府将大量的资源投注在社区营造工作上,社区营造政策也正式晋升为全台施政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推进民宿发展则是灾后乡村重建中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这或许可以间接地说明,何以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到2001年才订立,也进一步指出台湾民宿与社区营造的关联性。
4.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与民宿发展的关联性
讨论至此,来看一个台湾案例:桃米村,又叫“青蛙故乡”。它是“九二一地震”灾后重建才开始改变的,且是以社区营造方式的重建工作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灾前原本是一个没什么特殊资源、青壮人口持续外流的一般农村,但是如今已变成非常火热的知识旅游、休闲民宿经济村,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转变过程。
因为灾后重建的需要,在新故乡文教基金会及特种生物中心的协助下,桃米村重新盘整村子的既存资源,包括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以及各类可以联结的社会资源,并开始以共同参与社区营造的工作方式,进行社区环境重整、住房修护与重建、以及生态栖地复育、人文知识和生态环境解说培训等等社区重建的软硬体工作,在各种发展条件逐渐成熟之后,才开始从试做、学习、修整、再出发的过程,大力推展民宿的发展与经营,而不是一开始就先把各家各户的房子先建好,经营起民宿来,再来做社区总体营造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
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体会到,发展的顺序常常是很重要。如果先做民宿,再来进行社区总体营造的工作,很容易会出现前述丽江案例的情境,当把成本及价格抬高之后,再想让大家减少考虑自身利益而共同发展,通常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换个方式,一开始就是大家一起想办法,在成本还较低廉的时候就共同合作,订下可以共同运作的游戏规则,哪怕发展过程中规则仍须常常改动,其实仍会发觉,这样可以走得更长,更远和更有效。在台湾民宿发展的经验里,通常也是那些社区营造是做在民宿经营之前的案例,比较有效,不仅仅是要把房子修修好、把内装变干净、把环境变舒服;更是需要先办很多的宣导及培训活动,力邀村民参与,挖掘自己乡村的生态条件、环境资源,并成为生活及服务的内容,然后才会盖相应的建筑设施与具特色的民宿。台湾桃米村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案例,所谓的《以环境及生态知识为先导的一个知识经济民宿村》。
如果读者想要去看桃米村案例,笔者建议用这样的方式去:“先自己去,不找当地的导游,也别先去看已知名的纸教堂及产业园,因为这都是比较后期才建造的。为什么希望你们自己先去看看呢?因为你会发觉,如果没人引导且跟你解说,就会觉得这村子一点都没啥特别。这种环境,这种条件,凭啥可以作为一个这样知名的民宿村,相信你会有这样的印象”。接着,你再找一个当地村民经营的民宿住住,通常他会自己当导游,带你在这个村子走一遍,这时你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可能,明明没有什么特别条件的地方,居然也可以有这么多的故事及这么多的资源可以挖掘,居然可以把我留这么长的时间。
正如现在桃米村的村民们称自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服务员,并不认为自己只是在搞民宿,也不仅是在做乡村旅游,他们更是在从事知识经济服务业、过着自信爱乡土的乡村生活。凭什么呢?他会告诉你:“全台湾有29种青蛙,我们这里就有22种青蛙,我可以带你去把这个青蛙栖地走一遍,可以告诉你哪一个叫声,是哪一种青蛙,而且它这个叫声是什么意思,是在求偶或是在唱歌等等。也会带你去看他们自己培育的各种蝴蝶,或带你看夜晚的萤火虫。所以他们说,我不只是一个民宿主人,也不仅是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而是在培养我们的“头家”(衣食父母),在建立自己的生财之道。这些青蛙,萤火虫,蝴蝶才是主人翁,我们依靠着它们生活,我认识的青蛙跟蝴蝶,可能比很多大学教生物的老师还要多,所以会说自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服务员,学的是知识经济”。因此,做民宿绝不只是在造房子,改环境,更是在营造住这里面的人,让他们更好的在这里生活、学习及改善,然后把这样的内容传播出去,让大家共同认识乡村的生态文明及生活方式。
小结:乡村民宿是离不开乡村整体营造
经过前述几个内地案例的讨论,以及台湾民宿发展历程与桃米村发展经验的借鉴,如果身处内地现有乡村情境中,民宿经验者只想独善其身,却又想能长久持续的经营好自家民宿,恐怕这个愿望将是很难达成的。请记住发展是有阶段的,如果可以开始即采用参与式的社区营造模式,邀集村民一起参与来营造自己的家乡,哪怕一开始人家认定你是傻子,哪怕中间人家质疑你是特权,但是最后还是希望走到一个社区公约的路上来;尽管乡村营造过程难免会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能不懈地协商与沟通,终可求同存异而达成阶段性行动的共识,在相互扶持、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同营造美好家园。总而言之,乡村民宿是离不开乡村整体营造的,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就民宿谈民宿,在谈民宿的时候是必须要面对整个村子发展的问题,整个村子要一起来营造,村子的公共事物和公共空间,是大家必须一起来面对的事。


投稿/contribution@xiangchoujingji.com
联系电话/86 21 59573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