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本刊特约记者顾惠(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毫无疑问,城市是创新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提供了更多的人与人交流的机会,正是在不断的交流中,创新火化被激发出来,从而推动着种种创新的不断涌现。所以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创新活动都发生在城市里。
然而,城市里出现专属创新空间的历史却并不久远。早期的城市创新空间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围绕高校等科教场所自发集聚形成,多为高校科研院、研究所、实验室等。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可以说是早期创新空间由非正式机构转向正式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城市创新空间规划和建设的起点。
其后,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占据世界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类似创新空间的建设也在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盛行开来。从斯坦福工业园的创建到20世纪70年代,由各地政府主导,建设了不少大规模、封闭式的科学城、科学园等城市创新空间,然而,并未达到预想的结果,例如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以及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科学城都因为研究和交流活动受到限制而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远离人类社会的孤岛”。

国外创新空间的发展历程

筑波科学城

大德科学城
近三十年,城市创新空间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新的发展,各类科技园、产业园、研发中心等相继涌现,城市创新空间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更加专业化,开始更加注重产业的内在特性、发展模式和“本地化”特色,各地出现了更加细分的产业园,替代了过去仅以硬件设施的集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例如出现了“犹他软件谷”、“爱尔兰软件园”、“海德堡生命科学园”、“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等。另一方面,城市创新空间的功能也逐步差异化,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等。

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图片来源:东方IC)

新竹科学园
国内城市专属创新空间的规划和建设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空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支持型高新区,为我国接下来政府主导型创新空间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苏州等25个城市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国的高新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全方位的推进。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新区成为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在政策优惠下,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向高新区集中,高新区利用这些优势形成了专业的产业苗圃、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为一大批创新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服务等支持。这些企业虽大多为中小企业,但创新活力四射,产业特色明显,是城市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创新空间的发展历程

武汉东湖高新区(图片来源:www.qhnews.com)

上海张江软件园(图片来源:http://map.baidu.com)

柴火创客空间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高新区再次扩容,进入了园区创新载体培育和管理服务功能提升的“二次创业”时期。此后,高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模式,其建设和发展趋于成熟。至2015年9月,我国高新区的数量已达145家。
LINKS
斯坦福工业园
早期的城市创新空间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可以说是早期创新空间由非正式机构转向正式机构的起点,同时也是城市创新空间规划和建设的起点。当时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提出了在校园内成立一些以研发为主要工作的小公司的设想,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联合惠普等一批公司,在1951年成立了斯坦福工业园。1954年,特曼又基于大学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关系提出了“技术专家社区”的概念,形成了城市创新空间的真正内核。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带动了圣克拉地区创新经济的发展,世界闻名的硅谷由此诞生。这在全世界树立了典范,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实践上掀起了历史新篇章,类似创新空间的建设实践也在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盛行开来。

硅谷的创新资源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81年,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陈春先、工程师纪世瀛、电气技师崔文栋等人借鉴美国硅谷经验,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市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形成了中国早期面向市场的创新空间。到了1987年底,中关村形成了“电子一条街”,科技产业自发集聚,直接促成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新区,其由竞争市场中自发性的产业集聚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支持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验,为我国接下来政府主导型创新空间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人类居住》杂志投稿邮箱:rljz@planning.org.cn,电话:010-58323870
喜欢我就搜索微信号:renleijuzhu,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