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F】“互联网+”时代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的挑战与研究机遇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13 00:00:5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
蓝字
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ICT 技术的发展使其影响扩展至城市运作的各个方面,对“互联网+”的讨论即是对这个趋势的回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
龙瀛
,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研究生
高炳绪
在《规划师》2016年第4期撰文,
文章立足于城
市街道空间,试图从ICT 技术和城市空间两方面讨论两者之间的影响与互动。在ICT 技术方面,通过回顾与分析已有的理论研究,
根据ICT 技术的发展阶段探讨ICT 技术如何从基础设施、内容和连接方式三个角度影响城市以及各个阶段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在城市街道空间方面,文章在已有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ICT 技术与“互联网+”时代下街道活力丧失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提
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应结合ICT 技术及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平台,实现对街道空间的量化分析,并介绍三个国内外采用
量化分析手段研究城市街道空间的案例,以期补充说明采用新技术手段研究街道空间的前景与可行性。
理论综述:ICT 对城市的影响与
互动
1
ICT 与“数字飞轮”
ICT,即信息与通信技术,广义上可
以理解为用来处理、储存和传输信息的
技术与应用的总和。从这个意义来讲,
文字和书写工具也都可以算在ICT 的范
畴之内,但是对ICT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电气时代”以后,尤其是在计算机出
现以后的时间段,所以更确切来讲,ICT
是对包含了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电
子产品和媒体的一系列技术的统称。
为了展示城市对ICT 发展的响应
程度,Van der Meer 等人将连接(Access)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和内
容(Content) 三个方面组合成一个城市
的“数字飞轮”(Digital Flywheel)( 图1),
并将其运用在分析和比较城市呼应ICT
发展而做出的举措当中。这三个方面互
相关联,其中一个方面进步会对其他两
个方面产生强化的作用,当三者重新达
到互相协调的新平衡状态后,城市对
ICT 发展的响应程度便达到了一个新的
水平,相应地,在相关政策制定与措施
选择上与前一个阶段相比会发生明显的
转变。通过回顾从“电子城市”(Electronic
City) 到“U-city”(Ubiquitous City) 再
到“互联网+”,可以发现“数字飞轮”
中一项或多项组成部分的进步是如何带
动城市相应ICT 措施整体的提升。
2
“电子城市”:ICT 基础设施的
建设
扩展了
城市规划与管理范畴
“电子城市”建立在“数字城市”
的概念上,将众多城市功能带入到虚拟
空间并形成所谓的“虚拟现实”,ICT
逐渐展现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上的作用。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和包括互联网与无线通信在内的基础设
施的完善,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手段以
及信息的表现与发布手段逐渐取代了传
统的做法。Pratchett 曾预期ICT 将会在
地区公共管理机构中扮演三个角色—
公众参与的促进者、公共决策制定的辅
助者及直接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然而,
在ICT 刚刚进入城市规划与管理者视野
内的时候,ICT 所扮演的直接公共服务
提供者的角色占据了主导地位,另外两
个角色所体现的作用是有限的。事实
上,Cohen-Blankshtain 等人通过对众
多欧洲城市管理部门进行研究后表明,
虽然众多城市都启动了相关的ICT 响应
措施,但是绝大多数的城市管理机构都
没有将ICT 作为决策制定的工具。
从“数字飞轮”的构架看,“电子城市”
阶段的城市对于ICT 的响应重心在于基
础设施的建设上。实际上,在这个阶段,
包括电信公司、计算机研发与制造商、
通讯设备公司等私营部门是最为活跃的
参与者。相较而言,虽然城市规划和管
理者看到了ICT 作为未来城市发展不可
或缺的一环,但ICT 更多的是被视为一
种类似电力、排水或道路的城市服务。
城市规划和管理者在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是降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危害 ,包括
提高互联网在公共场所的可达性、在社
区建立“远程办公室”(Telecommuting
Center) 来促进远程工作的机会、减少
本地居民的通勤成本和为行动不便人士
提供就业机会等。
3
“U-city”:ICT 内容革命引发
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革命
如果说在之前的“电子城市”阶段,
ICT 无法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发挥决策
支持的作用是因为决策制定者无法想象在
此阶段ICT 所提供的内容应该如何纳入
决策过程,那么“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 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U-city”则消除了将ICT 纳入城市规划
与管理决策的最大障碍。
“普适计算”的提出者Mark Weiser
认为,“普适计算”的核心是要将
计算机无缝地整合在现实世界中。计
算机不再特指一个用来盛放芯片、显示
器和各种电子元件的盒子,它既可以是
安放在公共座椅内,根据温度调整座椅
加热开关的感应器,也可以是检测病人
体征并实时向医生汇报的芯片。
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者而言,“普
适计算”最大的意义在于:当广场上任
意的公共饮水机可以实时汇报饮用水消
耗量,或者路灯可以根据路面是否有行
人或车辆从而调整亮度并反馈电量消
耗,这些源于ICT 的内容便不再是“虚
拟现实”,而就是“现实”。“安装在
所有城市要素中的计算机芯片和感应器
……将为城市规划和管理者提供获取城
市中各个方面的实时检测数据的手段,
显著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效率”。通
过联系、整合和分析这些数据,城市规
划和管理者对城市的运行会有更为直观
的感受和理解,并且可以实现对城市
运行更为准确的模拟和预测。此外,
Allwinkel 等人认为,这个时期的ICT 在
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及在提供直接公共服
务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提高公共事务
参与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Web2.0”:双向的ICT 连接
促进城市规划与管理角色转变
虽然目前对“Web2.0”还没有一
个准确且公允的规范定义,但共识在于
“Web2.0”时代的互联网内容的提供者
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供应源,而可以是任
何互联网使用者,如Facebook、Instagram
和微博等都可以被视为“Web2.0”
的应用范例。
在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中, 以
“Web2.0”为代表的ICT 连接关系的
转变实现了Pratchett 所预期的ICT 技
术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上扮演的促进者
角色。一方面,由于ICT 基础设施的发
展,即使是极少使用科技的人也获得了
接触ICT 技术的机会并且可以简单地在
互联网上参与和发布意见;另一方面,
由理性规划、渐进式规划到倡导性规划
再到沟通式规划,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
愈发重视与公众交流的趋势为ICT 提供
公众参与的工具创造了有力的支持环境。
除了在公众参与上的表现,当双向
的ICT 连接结合地理位置参照,每个人
可以创造的信息都会与现实中的地点相
关联,此时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最为智
能的传感器,成为搭建在“普适计算”
上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决策系统中不可缺
少且前景无限的一环。
“互联网+”时代带来街道研究
的新机遇:街道空间量化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
01
成都:街道活力量化评价及影响
因素—
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城市
街道空间研究
“普适计算”和由“Web2.0”催
生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极大地扩充了以往依赖社会调
查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数据资源,形成了
一种“新数据环境”。“新数据环境”
可以从多个维度描绘微观尺度下的人类
活动,并提供关于环境要素的微观个体
的信息。这种改变使得城市的定量研
究可以进入以往难以开展的精细化分析
大范围空间的研究领域。
在对成都市街道活力的分析中,龙
瀛等人构建了一套描述街道活力的评价
指标( 图5),借助电子化的路网数据、
手机信令、地图兴趣点(POI) 和遥感影像,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街道活力与
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 图6)。
通过分析,龙瀛等人总结了多项改
善街道活力的方法:①商业设施布局在
地铁口或商业综合体附近的街道,更容
易凝聚活力;②以住宅为主的区域,应
提升其功能的多样性,以较小的尺度空
间满足居民需求;③增加路网密度,适
当降低道路宽度,形成区域微循环。
02
伦敦:步行化街道的数字生命—
关于利用社交网络识别街道步行性的
构思实验
随着定位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所
产生的信息普遍包含了信息产生时的位
置要素。基于这个现实,一些研究者思
考社交网络是否也可作为城市规划和管
理决策工具的一环。
在伦敦案例中,Quercia 等人[16]
选择伦敦市中心的Flicker ②照片作为研
究的对象,并对照Walkonomics ③所
给出的街道步行性评价来验证通过分析
Flicker 中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者性别
与年龄、照片简介能否得知某条街道的
步行性。
研究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街道的安
全是否可以用晚间人群活动的密集度( 来
自晚间的照片数量) 来体现?②街道的
安全是否可以用频繁活动人群的性别和
年龄( 照片上传者信息) 来体现?③街
道的步行性是否可以用上传照片的标签/
简介中的关键词语来体现?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Quercia 等人
构造了来自社交网络数据的标准化( 即
Z-score 标准化法) 统计量,然后计算
这些统计量与各个街道指标之间的相关
系数( 表1)。通过分析,Quercia 等
人验证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与他
们的网络线上行为有着十分明显的关联,
上传自步行性较高的街道空间的Flicker
照片所包含的信息有别于步行性较低的
街道空间的照片,特别是上传时间和附
带的标注/ 简介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
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可以通过社
交网络的信息较为有效地刻画街道空间
的步行环境。从这个意义来说,将社交
网络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决策系统是可
行且有必要的。
03
美国:宜居性街道景观的空间
数据测量与方法
—基于空间特征的
街道分类标准
在街道空间的量化分析上,Ewing
等人采用摄影记录的方式,结合专家评
分的方法对美国多个城市共200 多个街
道场景进行分析,开启了量化分析街道
空间的先例;Purciel 等人在Ewing
和Handy 所定制的量化指标基础上,采
用GIS 手段代替专家评分的分析方法,
使街道空间研究从纸笔图表转变为数字
处理。而Chester W. Harvey 提出
的“宜居性街道景观的空间数据测量与
方法”则是在GIS 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对
测量结果的聚类分析,归纳出基于空间
类型和交通功能的不同于传统的街道分
类标准。
在对街道景观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Harvey 测量了9 项指标( 图7)—
街景宽度、街道长度、街道两侧建筑平
均高度、街道横截面与建筑的宽高比、
沿街建筑连续度、沿街两侧建筑数量、
沿街两侧建筑高度标准差、沿街建筑突
入街景范围比例和街道曲度( 街道中线
长度与街道两端直线距离的比值)。
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沿街
建筑连续度具有最大的独立性,通过对
沿街建筑连续度的聚类分析,Harvey
归纳出四类基于街道空间指标的街道
类型—直立型(Upright)、紧凑型
(Compact)、多孔型(Porous) 与开放型
(Open)( 图8)。将这四个街道类型与各
自的交通功能分类( 主要包括主干道、
集散道路和地区支路) 进行交叉比较可
以发现,交通功能分类不能有效地反映
出街道的空间类型,进一步证明了基于
交通功能的街道分类无法满足街道空间
研究的需要。
二、街道研究的新机遇
?
ICT 是把双刃剑, 在对街道空间
提出了巨大挑战的同时,又为研究街道
空间及其变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
ICT 技术发展的促进下,由大数据和开
放数据构成的“新数据环境”让从物质
空间和社会空间更好地刻画街道空间成
为可能,进而为街道视角的城市研究和
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已有
的质性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延伸
出新的研究内容,即街道空间量化研究
及其规划设计响应。笔者以期通过大规
模街道量化研究揭示街道空间演变的一
般规律,以及通过街道指标对街道外在
表征的影响机制,探寻营造高品质街道
的关键路径。
在研究思路上,笔者吸收已有设计
师、评论家和学者对街道的思考及认识,
借鉴已有的城市理论,利用覆盖全国的
大规模开放数据和大数据,建立以街道
作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模拟
和评价的框架体系,进而从街道视角量
化研究我国的城市空间,探寻城市系统
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城市理论发展。
在研究目标上,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一种
由街道入手的认识和研究城市空间的新
思路,在方法论层面构建街道视角的城
市空间量化研究体系( 如基本假设、方
法、逻辑和过程),并致力于支持规划
设计实践。
开展这样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①在
理论层面,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和理论
基础,通过大规模的街道量化和实证研
究,丰富街道尺度的相关城市理论,如
将街道指标纳入已有理论或创建新的理
论体系;②在方法层面,致力于建立一
套完整的街道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索
识别街道内在指标与外在表征关系的方
法,并致力于将这一研究范式引入街道
研究中,以识别其一般规律、地域差异
及其影响因素;③在实践层面,在“数
据增强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开发一套
覆盖全国所有城市的街道尺度的空间数
据库、在线地图与规划设计支持平台,
关注街道尺度的城市活力、步行性和空
间品质等现实问题,支持城市规划与设
计,呼应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规划设计需
求调研,本文选取若干指标对全国所有
城市的街道进行自动量化,结合大模型
方法论,识别街道指标的一般规律和空
间分布特征,并致力于构建理论模型解
释街道的外在指标( 如活力)。在此基础
上,本文针对成都、伦敦和美国三个典
型案例,通过现场调研、布置传感设备
以及众包等手段,对街道指标进行量化
和分析( 图9)。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4期
《
“互联网+”时代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的
挑战与研究机遇
》
微信编辑:肖莉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