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 主创设计师 卞硕尉
原文刊载于我院合办刊物《凤凰品城市》 5月刊
城市原本是人们能够方便步行的地方,然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机动化的交通方式,许多城市建设也以机动车为导向,使步行在城市中越来越“不优先”:逐步拓宽的机动车道一点点地压缩了人行道空间;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隔离栏让对街可望而不可及;为了保障小汽车的畅行,过街的行人“被邀请”爬上天桥或钻过地道;短短十几秒的地面过街却有这长达两分钟以上的等待时间……

步行是所有出行的起始或终止的交通方式,任何其他交通方式都必须通过步行来衔接和过渡。因此,步行的空间距离、环境品质、便捷与安全程度等因素大大影响了人们的步行体验,并直接或间接引导了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
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曾用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方说明了这个问题:在按下电梯按钮的一瞬间,小汽车已经胜利了,从家到目的地只需电梯中的一上一下,而使用自行车、公交、地铁的人们还需要从家走出小区、走到车站、等车、换乘、下车、步行到目的地。
由此可见,步行体验不佳最终将会使人们与公交、自行车等方式渐行渐远;缺少了人的街道,将会变成清冷的、单调的城市空间;缺乏对步行者关怀的城市也终将成为一个冷漠、乏味、失去活力的地方。
“步行优先”怎么做?如何吸引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并且引导人们继而使用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或广阔的自行车系统呢?如何避免发生“开车去健身房跑步”这样尴尬的美国生活方式呢?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让步行在城市中获得最安全的空间、最短捷的路径、最舒适的环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优先考虑步行的需求,因为步行是众多交通方式中是最基本、最弱势的行为。
安全是步行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据统计,全国交通事故中行人的伤亡率约占四成,这与国外交通事故多为车碰车有较大区别。相关实验数据表明,汽车速度20km/h时将行人撞死的几率是10%,40km/h时超过30%,60km/h时超过90%,80km/h时达到100%。因此,在城市中尤其是步行活动密集的中心区,除快速路、主干道外其他道路应当严格控制车速不超过40km/h。同时,交叉口行人过街应当有独立的信号灯相位,并且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动车驾驶培训中,也应当严格强调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的绝对优先权。
当前,上海大多数路口采用的是机动车右转与人行过街同相位,右转车辆总是阻挡行人过街,给行人带来更长的等待时间和诸多不安全隐患,应当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此外,提高沿街公共功能的比例、增进街道活力,可以利用“街道眼”的监督来提高街道步行的安全。当前,上海在规划中强调推进沿街贴线率、街道界面公共性等的控制,也有这方面的效用。
其次,要保障步行路径的连续与短捷。在黄浦区慢行系统调研中发现,黄浦区存在大量具有活力、吸引力的城市空间,但这些空间之间却被城市高架路、主干道所分割,大大影响了彼此之间的步行联系。为了保障西藏路、延安路地面机动车的畅通,用隔离栏将南京西路、人民广场和南京东路步行街彼此分割开,再通过建设天桥、地道进行连接。据统计,南京西路周六全天行人流量约为3万人,仅为南京东路步行街的1/5。可见,这些路线漫长、通行复杂的过街设施给行人造成了心理阻隔,大大割断了南京东路步行街人流外延的可能。
再次,要保障步行空间的充裕。一方面,要提供与步行需求相匹配的充足空间。如南京东路东段,每天有10万人从这条路上往来于外滩和南京东路步行街之间(相当于每分钟就有200人通过),而在20多米宽的道路上,而两侧人行道能被步行使用的宽度总和仅为4-5米,大量的行人只能在机动车道上行走。这条路上有相当于行人流量是机动车流量的15倍,却只提供了1/5的道路空间!而大洋彼岸的另一座全球城市纽约,相似的情况是时代广场和周边百老汇大道,在2009年改造中已经成一个完全步行化的公共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大量人行道被自行车、电动车、机动车停车、绿化树池、沿线商户杂物所占据,可以提供给行人的有效通行空间更为局促。因此,在步行活动集中尤其是密度远大于机动车交通的城市中心区,应当思考如何提供更有利于步行活动的街道空间分配方式。
环境品质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为步行提供完善的休憩设施、多样的停留活动空间、清晰的标识系统有利于提高步行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上海为机动车行驶提供了先进的标识引导系统,包括停车诱导、路段拥堵、行驶时间预估等提示,但是豫园城隍庙地区,却没有一张指示牌告诉游客,这里距离外滩仅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
但是,安全、连续、充足的步行空间仍不足以与小汽车抗衡,还需要提高步行与自行车、公交的衔接整合,提升系统整体优先性。在采取提高停车收费、城市中心区减少停车位,道路信号灯由小汽车畅通向公交自行车绿波转变,缩窄车道减小转弯半径严控车速等措施后,人们发现由连续安全的人行步道、无缝衔接的慢行系统、高质量的公交服务所形成的良好出行体验比小汽车更优越、更高效、更舒适,最终达到“公交优先”的目标。在这方面,伦敦、巴黎、哥本哈根等众多欧洲城市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经验。
上下绕行的过街、漫长的红灯等待、路径的断点、拥挤的步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之间选择了前者。穿越西藏路翻越栏杆前往南京东路步行街的现象时有发生,放弃天桥和地道而选择在没有人行横道线的延安路路口直接过街的行人也比比皆是,这些“被”违法的步行行为也需要我们对当前的路权分配进行反思,如何更多关注行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保障机动车的畅通。目前上海正在推进大规模的交通整治,如果这项工作和提升步行优先性结合起来,必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带着“步行优先”目标,我们启动了黄浦区慢行系统规划,试图在一个公共活动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推进步行自行车出行优先,这是上海市首个区级慢行系统规划,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示范性。慢行优先的理念一经提出,各方认可,多方称赞,但是在后期深化与示范路段详细设计与实施中,却遭遇了各种问题,推进艰难。
一方面,以慢行优先为导向的设计重点在于改变当前以机动车为导向的道路设计,但受制于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对机动车道宽度、转弯半径等主要设计参数都难以有所突破,而当前规范中的这些参数,主要是遵循利于机动车通畅、根据机动车速度来确定的。一条设计时速60公里以下的机动车道按规范最小宽度需要3.25米,而在欧洲大多数城市中心区的道路最窄仅为2.5米;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在规范中提供了最小值,实施中大多采用15米以上的取值,而在哥本哈根,路口转弯半径一般仅为2-3米。
另一方面,一条道路的改造与实施涉及了多个部门的管理与权限,车道划线、信号灯控制、市政绿化休憩设施、公交车站布置、行道树、沿街界面涉及了规划、交通、交警、市政、绿化、建管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缺乏牵头部门统领使统筹工作难度增大;而部分重要路段如南京东路步行街东延伸至外滩的规划设想,由于牵涉周边公交线路调整、车流组织、沿路单位与地块建设的协调,需进行相关方面的专题研究,而项目本身又涉及市、区两级行政机构的管理,实施推进缓慢。
所谓步行优先和慢行系统规划,在当前实际上就是对小汽车权利和空间的削减,进一步提升对人移动这件事本身的关注。在缓解拥堵、构建绿色交通、提升城市活力、加强人本关怀之路上,是在各方协调中如温水煮青蛙般慢慢消磨步行者的意志,最终走向汽车大同;还是长痛不如短痛,用一剂猛药醍醐灌顶表明决心,是决策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