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话题】道路–街道–街区——中微观视角下的城市交通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13 00:00:2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戴继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交通研究分院
副院长
辞海中“道路、街道、街区”的定义如下所示,可以看到这三个词语的定义含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学界对于这三个词的研究的发展脉络也是逐渐递进的。
从道路到街道过程中的挑战与思考
传统的
道路施工图设计:“两条红线+标准道路断面”的模式,导致很多沿线要素无法很好的控制,导致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随处可见的问题。
例如:
公交车站与排水口位置重叠会导致下雨天乘客乘车的不便、信号灯设置位置不正确,导致被遮挡。
变革
因此正在编制的《全国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导则》即希望通过交通设计来对道路沿线的要素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和控制。
与
红线有关的要素:四大类,18个中类,三四十个小类;如果仅靠两条红线来约束,很难把所有要素控制清楚。
例如:仅靠红线控制时红线内外分别由园林与市政专业设计。可能引起路面出现不必要的高差。
实践
在北川与三亚的案例中,不仅考虑了道路红线内的需求,还拓展到所有有人活动空间的需求,并对街道的全要素进行一体化控制,这种做法就是从道路走向街道的过程中所需要开展的工作。
以上是从道路走向街道的过程中的一些技术层面的探讨,而在实践中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于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工作机制层面。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和做法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工作机制方面需要不断的创新。
工作机制创新
根据笔者自身的实践,整理和总结了如下几种工作机制:
第一种是规划衔接模式:即在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之间增加交通设计的环节,保证从从道路走向街道的过程中,能够把全要素进行有效的管控。代表城市是苏州,市里相关部门专门出台相关规定,做出相关的制度安排。
第二种是一体化模式:即规划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阶段统筹合并为一个阶段开展。例如目前在三亚进行的解放路示范段改造工作,通过将规划设计和工程设计合并开展,确保规划理念的全面落实。
第三种是规划总负责模式。例如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的工作中,由中规院承担技术总负责,所有的工程设计需要要通过规划人员签字,否则就不允许开展后续设计工作,这样也能保证规划理念在实施阶段的落实。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和实践情况总结的工作机制,实际上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会有更多的符合自身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暂时还都只是地方和局部的实践,暂时不具备向全国推广的条件。
如何从街道走向街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窄马路、密路网,这种理念在业界其实很早就得到广泛共识,并一直努力坚持的理念,这次引起广泛讨论的原因是其在社会上共识度还不高。
实践
笔者也在多年的规划设计实践工作中不断的推动这一理念的落实。例如在海口长流片区,下图左半部分,其中间环形的道路为100米宽双向10车道城市道路,按照小街区、密路网的理念进行调整后,结果如下图右半部分所示,如今已由规划局的控制系统落实。
另
一个来自北川的例子,从一开始就坚持高密度、窄道路的理念,干路一般不超过20米,核心区道路间距控制在200米以内,外围300米以内,方便组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也利于城市交通体系的提升。
挑战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从街道走向街区的道路上,从技术到工作机制方面都存在更多的挑战。例如有关建筑退线的规定:我们传统的建筑退线都比较大,以北京为例,15层楼以上和60米道路宽度均规定十几米的退线。当我们推广密路网、小街区以后,我们建筑退线的距离是否还要考虑这么大?是不是需要针对性的调整?
参考纽约、洛杉矶、印度、阿布扎比等城市的街道设计手册——虽然没有退红线的概念——但与其概念相近的街前路(frontage)一般设置在2-3米左右。
曾经的”金角银边草肚皮“在小街区的均质化服务下将不再适用,因此我们传统的建筑退线概念和相关理念需要在高密度路网、小街区的情况下有所转变。
第二个方面是有关交叉口道路红线的确定方面。在高密路网的基础上,如果继续按照先行的国标规范要求,对交叉口范围预留足够长、足够宽的进口道展宽和出口道展宽空间,那么很有可能路段全段都被展宽段占用,传统意义的“标准断面”将不再存在,而且按照先行规定,公交港湾站、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将很有可能无法设置。因此在高密路网、小街区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交叉口是不是都要进行展宽渠化?有的是不是不展宽,甚至有的为了方便行人过街可以缩窄?这些都是需要在新的发展理念背景下进行思考。
再比如交叉口缘石半径:按照目前的国标,动辄十几米的规定已经显得不能适应未来小街区的理念,缘石半径的降低可以有效缩小交叉口范围,同时降低右转弯机动车速度,保证行人过街安全。以北川为例,部分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为2米,最后实施出来后的结果证明无论从安全上、还是行驶的顺畅度上,都没有问题。
以上的三个方面仅仅是我们从街道走向街区的过程中的几个小的方面挑战,我们还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说我们无论从技术上和制度设计上都需要进行较多的完善,才能适应中央提出的高密度、窄马路、开放街区的要求
总结与思考
从道路走向街道和从街道走向街区,如果把它分为技术方法和工作机制两条主线,可以发现,我们还有大量的技术工作需要完善,尤其在工作机制方面需要更大的创新,才能把中央提出的理念予以落实,但是可以明确的是在高密度、窄马路、开放街区的构建过程中,精细化、人性化的交通设计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更多的细节问题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些细节问题绝对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一个细节会决定整个系统是不是成功。
因此我们在从道路走向街道、从街道走向街区的道路上,目前迫切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创新,也需要各个地方城市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实践,一起摸索创造出一套精细化交通规划设计工作的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年会视频
201612期
审校:张宇
排版:段竞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