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滨海岸线属于典型的城市稀缺资源,在滨海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着差异化的重要角色。前工业化和工业化阶段,港口担负着城市乃至区域的门户、交易中心、交通枢纽等作用,对于城市乃至区域的繁荣与否有着重要意义。后工业时代,随着生态和休闲等理念普及,滨海岸线的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衰退的生产性岸线也大多进入再开发并转向了生活休闲服务等功能,加强滨海岸线的生态保护和景观修复等也成为最常见的措施。
我国有着绵长的滨海岸线资源,但是近年来的快速城镇化,特别是沿海大量重化工业的发展,对于滨海岸线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滨海岸线利用,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后工业时代到来的需要,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亚和青岛同属中国著名滨海城市,后者已经有百余年的滨海城市建设史,前者则是在开放后短短20余年发展起来的新滨海城市,两者虽然在区域背景、城市发展基础、开发目的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从滨海岸线利用与城市发展布局的关系开展比较分析,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滨海岸线的开发历程及功能配置
青岛市的滨海岸线利用始于百年前的德占时期,开发利用首先从胶州湾东岸发端,大致形成了团岛以东面向外海的城市生活及度假休闲岸线、团岛北侧胶州湾内直至沧口的港口及工业岸线布局。这种布局为港口提供了优良的防风防浪效果,而且与铁路紧密相连也提供了优良的对外交通条件,从整体上避免了重型生产和港口作业与城市生活服务、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相互影响。
1980年代和1990年代,青岛陆续推进了胶州湾南岸的黄岛重化工业和专用码头建设,老市区东侧的滨海岸线则用于生活服务及观光、度假休闲等功能,直至崂山脚下。此后,青岛的城市建设继续沿滨海岸线延展,黄岛以南直至胶南等地形成生活及度假休闲、货运港口岸线等功能,崂山以北的主要以度假休闲等岸线开发,位于湾区中间的红岛则主要以生活及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主。

图1:青岛岸线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三亚滨海岸线开发以旅游服务为主经历了四个阶段。早期主要集聚在三亚湾附近,滨海旅游功能开发则分散在两侧,大东海地区也因此成为海南大开发时期较早形成的滨海度假城区段。此后,滨海休闲功能迅速沿滨海岸线向东北发展,形成了越来越远离城区的亚龙湾和海棠湾组团,三亚湾以西向机场方向也逐渐形成组团城镇开发模式。

图2:三亚岸线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按照主导功能划分类型,可以将青岛市和三亚市的滨海岸线主要划分为港口和工业岸线、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度假休闲性岸线、生活及度假休闲性岸线、生态及观光性岸线等类型。后四种类型的区别在于:
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与城市生活功能区有着良好的近接关系,生活配套服务功能齐全,往往是本地居民日常滨海休闲活动的便利场所;
度假休闲性岸线往往与城市主要生活功能区明显分割,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主要分布着酒店等旅游度假接待设施,满足外来人群的短时间度假休闲服务需要;
生活及度假休闲性岸线往往兼有两者的功能,既近接城市生活功能区,因此有着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又有着著名景点且有着较大规模的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度假人群共同享有的滨海岸线;
生态及观光性岸线往往因为生态保护的需要,与城市生活功能区明显隔离,同时也较少旅游接待设施,通常仅提供短时间的观光等有限服务接待功能。
根据上述归类,青岛和三亚两市都拥有较长的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但其他类型的岸线比例和地位则有较大差异。港口和工业岸线在青岛滨海岸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生态及观光性岸线(崂山等)也清晰可辨,相比而言,较为纯粹的度假休闲性岸线明显较少,更多的是与城市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及度假休闲性岸线。而三亚纯粹的度假休闲性岸线则明显较多,且与城市形成明显分割,并且三亚的工业和港口岸线也明显较少。
根据上述简单比较分析发现,历史、气候、岸线条件、区域背景、城市规模和职能等方面原因,成为滨海岸线利用方式差异的主要原因。岸线条件、区域背景和城市职能,决定了青岛早期工业港口岸线与生活及度假休闲性岸线了基本格局,并且这一历史形成的早期布局影响至今。
此后则是岸线条件、城市规模扩展等原因导致了其他岸线的利用方式。城市快速规模扩展直接导致了青岛东部岸线以城市及度假休闲性岸线为主的利用方式,气候导致的旅游热季时间较短也成为限制度假休闲性岸线增长的重要原因。与之相比,三亚短暂的城市历史和突出的旅游职能决定了工业港口岸线的地位势微和更多偏重度假休闲性岸线的倾向,而非常有限的城市规模也反之限制了生活岸线甚至生活及度假休闲性岸线的比重。
3、滨海岸线利用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青岛早期的滨海岸线利用类型主要有两种,即港口和工业岸线,以及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因良好的区位优势,港口经济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并且还发展了重化工业。
随着产业能级提高和城市发展战略调整,青岛的岸线利用重点转移,港口布局也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在保留青岛港基础上,规划建设董家口港(位于原胶南市泊里镇),改造小型港口并对生产性岸线进行环境整治;同时对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进行改造提升,修建滨海步行道、增加滨海景观绿化带来提升生活岸线品质。
随着第三产业发展,青岛结合市域空间发展格局规划建设了一些滨海度假区,这些滨海旅游度假区除了依托自身滨海资源条件以外,还通过“温泉”、“会展”、“水上运动”等功能增加自身吸引力,度假休闲性岸线、生活及度假休闲性岸线所占比例逐渐提高。
三亚滨海岸线利用类型相对简单,早年城市所在的三亚湾沿线是最具规模的生活和度假休闲性岸线。两侧是度假休闲性岸线,再向两侧延伸则主要为生态观光性岸线。海南特区设置后,三亚的城市地位迅速提升,特别是房地产热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定位实施后,明显影响了滨海的岸线利用方式。临近城市的岸线,成为城市服务功能和度假服务功能的重要地带,而再向外围则绵延开发了休闲度假功能,特别是大东海以东成为度假休闲功能绵延开发的主要地带,亚龙湾、海棠湾至今已经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休闲度假岸线。
总体来看,早期滨海岸线的自然及其区位特征,对于城市发展及其定位有着突出的影响,而城市的发展进程又反过来影响着滨海岸线的利用方式及其调整进程。并且,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紧邻城市的滨海岸线总是更多地承担起城市服务的角色。随着与城市的距离扩大,滨海岸线的利用方式也逐渐呈现出城市服务功能衰减而更多地转向休闲度假功能。
但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特别是房地产业开发,越来越多的岸线资源被集中开发,更具自然风光的生态及观光性岸线则不断退缩。
4、滨海岸线类型与城市综合功能布局间的关系
不同功能的滨海岸线与其所在陆域,在功能布局、设施配置、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及公共开放性等方面各有特色不同。特别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较为紧密的集中主要类型的滨海岸线,与所在陆域的整体组织关系更直接决定着城市居民的直观感受,以及城市生活服务的品质。
4.1 老城区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多元活力,存在干扰
青岛老城区的城市综合功能——生活、商业和旅游服务等,与滨海岸线紧密连接,特别是背景山地与建筑开发的良好协调构成了青岛市的著名标识性景观。比较而言三亚湾沿线的城市功能虽然综合,也同样非常便利,但城市景观塑造较为一般。但两市的城市功能区段与滨海岸线的紧密衔接和连续的滨海公共开放空间,使得这些地段成为城市生活和旅游功能的重要载体。
从布局上来看,青岛老城区的密集支路网,以及特别注重丘陵高低、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与滨海岸线间的良好对景关系,也为城市强化垂直岸线布局公共设施、引导旅游休闲功能深入城市腹地、扩展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进而提升城市腹地地段价值的重要格局。比较而言,三亚老市区的布局,就更多的强化了平行于岸线的干道沿线公共设施布局格局,滨海岸线与城区的有机联系偏弱。
4.2 新城区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展示面貌,存在隔离
1990年代初期,青岛市区东扩,成为青岛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阶段。原来的生态及观光性岸线得到了大规模的高强度开发,沿海用地功能转向高度综合的城市功能,滨海地带也主要分布了行政、商业办公、商业和居住等功能,总体上也兼有了青岛老城区滨海岸线易于接近且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但是整体布局在连接陆域腹地与滨海岸线的功能联系上,特别是深入腹地的景观特色塑造上,则普遍认为明显逊于老城区滨海区段。
比较而言,作为新城区的大东海地区,则相对成功地协调了度假休闲和城市综合功能,并且相对较好地处理了海湾和陆域丘陵山地间的关系,不仅城市综合生活服务和度假休闲功能形成良好的协调交融关系,而且滨海立体化的景观塑造也较好。
从滨海公共开放空间来看,大东海地区因为预留了较为宽阔的滨海沙滩及开放的旅游服务设施,更容易为市民和普通旅游者所接近。青岛东部新城区尽管也保留了连续的滨海步行空间,后期还开发了滨海木栈道,但滨海公共空间较为局促,直接影响其品质。
4.3 休闲度假功能与城市综合功能的布局关系
休闲度假性岸线对于岸线资源有着特定的要求,但是与城市综合功能的关系并不确定。
从青岛和三亚的情况来看,一些休闲度假性的滨海岸线与城市综合功能地段紧密结合,并且形成了较好的互补性,丰富了休闲度假活动的多样性和服务功能,也反之提升了紧密相邻城市区段的品质和价值,譬如三亚湾沿线,青岛老城区滨海地带。
远离城市综合功能区段的休闲度假性岸线也较为常见,由此可见岸线条件具有重要决定性。但总体而言,远离城区的度假休闲性岸线的综合服务功能普遍较为匮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岸线在吸引游客较长时间逗留方面的能力。譬如三亚的亚龙湾、海棠湾,距离三亚城市综合功能区段的距离更加遥远,连接性较差,虽然在这些岸线也提供了部分综合性服务功能,但主要还是要依靠各度假性酒店承担起基本公共服务的功能。也正因为如此,这类岸线,越是远离城区的,在服务定位上似乎就越远离普通大众,海棠湾的开发定位就远远高于亚龙湾,但也因此出现了优良的滨海岸线资源的准私有化现象。
表1:同类岸线对比一览表
|
| 干道交通 | 游憩交通 | 公共开放程度 | 周边土地价值 |
老城区城市生活服务性岸 | 青岛湾 | 通达性好,设施完善,高峰期易拥堵 | 步行交通条件良好 | 高 | 较高 |
三亚湾 |
休闲度假岸线 | 灵山湾 | 与城区距离远 | 缺少公共开放的游憩交通 | 较低 | 高 |
亚龙湾 |
新城区城市生活服务性岸线 | 浮山湾 | 通达性好,设施起点高 | 游憩交通设施、景观条件均好 | 高 | 最高 |
大东海 |

图3:三亚岸线的时空格局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4:青岛岸线时空格局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