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5月12日,距离那一场地震,已是八年。那片曾经疮痍的土地,如今早已是一片欣欣向荣,只有在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还能找寻到当初那场灾难留下的痕迹。今天也是第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作为“5·12”汶川地震后国家级的地震遗产保护和纪念地,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是留存大灾难的纪念,也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再认识,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作为灾后重建的参与者,我们选择在今天回顾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的一些想法,以表悼念。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是一个由北川县城地震遗址、次生灾害展示区和地震博物馆组成的综合体,是一个人类历经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博物馆,具有抗震救灾事迹集中、地震破坏强烈、灾害类型多样、工程破坏类型全这四个方面的基础特征,以及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科研这六项功能。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综合体,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守护与重建,同时展现人类爱的力量,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规划从对地震遗址的价值判断和定位出发,确定“自然、生态、简朴、科学”的规划指导思想,突出地震遗址的参照价值、佐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地震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纪念与参观的关系、灾情展示与文化内涵的关系为重点,提出规划整体设计方案和实施建议。
作为遗产保护的对象,其本身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为此,总体布局划分为三个层次展开,即核心区、控制区、协调区。核心区为遗址博物馆项目主体功能区,由老县城、任家坪地区和北部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周边组成;控制区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区,是为保障核心区生态安全和景观修复需要直接控制周边范围;协调区为环境控制与发展协调区,是区域性生态系统重建、生产生活恢复、地域文化保护和救灾系统安全等方面需要统一协调的范围。
其中,对核心区内的功能及系统组织还进一步进行了分区设计:在任家坪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以“永恒的记忆”为主题,结合北川中学遗址保护和曲山镇重建,集中布置博物馆、展示设施和集中的纪念场所,并设置综合服务区。在北川老县城遗址保护区,以“永恒的家园”为主题,完整体现地震灾害与人类聚居环境之间的关系,划分为老城遗址保护区、城区遗址保护区、中心祭奠公园、龙尾山公园和北部综合服务区等五大区域。在唐家山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以“永恒的自然”为主题,以次生灾害展示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并结合周边的保留村落展现自然中羌禹文化的发展和内涵。

图:建筑被支撑加固,尽量保存了震后的形态
规划以“永恒北川”为主题,着重体现北川地区精神家园守护和重建的社会价值。
规划工作共有15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参与,从多学科角度对建设工作各阶段可能涉及各种专业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不同的空间层次、项目推进地不同方面和动态性等角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地的建议和措施,确保了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规划还充分考虑了项目的文化内涵、地域性和不同参与者的要求和感受。项目组在基础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对震后现场及周边进行了详细踏勘,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和沟通,形成完整的现场调研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整个工作,为建设工作进一步决策和各专业系统、各操作阶段工作的深入展开,提供了基础和整体框架。

图: 沉重庄严的北川地震博物馆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