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溪川水体复原工程
清溪川复兴改造工程被认为是河流改造的典范,主要包括三点原因。一是工程大,项目全长8.12公里,拆除原有被高架桥覆盖的部分长5.84公里,还恢复和整修了22座桥梁,修建了10个喷泉,一座广场、一座文化会馆,总投入达到3900亿韩元(约合31.2亿元人民币)。二是时间短,从2003年7月1日动工,到2005年十月1日完工对外开放,仅花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三是市民认同,清溪川复原开放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接待游客6200万人次,平均每天7.7万人次。

图:清溪川复兴改造后
2清溪川从“河流”到“道路”再到“河流”
清溪川最早被称为“开川”,是600多年前首尔建城时,为排除周围山体流下汇集的积水,而下令挖掘的一条疏水内河,成为横贯市区南北的分界。是一条深深影响首尔市民生活和生计的河流,是举办传统民间活动的中心和平时孩童嬉戏、妇女浣洗的场所。

图为排除积水挖掘的内河图:最初的清溪川
二战后,许多难民迁徙至此,清溪川两岸成为贫民街。随着贫穷人口不断增多,居住环境日益恶化,再加上水患困扰,使得两岸污染严重、疾病肆虐,周边的居民死亡率较高。因此市政府于1961年在清溪川上加盖,并在1971年开辟高架道路,成为首尔市区的重要交通动脉。桥长5.8km,宽16m,是一条4车道双向专用汽车道,成为横贯首尔东西的交通主干道,日均交通流量达到16万多。这条高架桥宛如一堵大墙,使得南北首尔逐渐呈现不均衡的发展。

图:难民迁徙至清溪川,两岸成为贫民街,环境脏乱

图:1961 年在清溪川上加盖,1971 年开辟高架道路
经过二十多年,这条高架道路因为老旧导致安全疑虑与修复费用过于庞大(估计需要9,500万美元),成为令人头疼的棘手问题。2002年李明博精选市长时,将整治清溪川、拆除高架公路作为重要的市政目标。起初被认为此工程不但费时且困难重重,当地商户也因不愿搬迁而纷纷表示反对。在进行四千多次公众游说及考量当地人士的建议下,市政府决定,“清溪川复原计划”要将河川、交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种种问题都纳入其中。

图:20年后的高架年久失修
2003年,首尔市政府开始实施清溪川内河的生态恢复以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工程,历时两年多的时间。于2005年10月竣工,清溪川作为内河重新出现在首尔市民的生活中。

图:清溪川节庆游船活动
3改造从交通系统开始
清溪川高架道路原本是市中心的重要干道,过多的车辆早已造成首尔严重的拥堵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但若将高架桥拿掉,每天数万辆的车要怎么走?为解决清溪川高架拆除后的交通问题,首尔研究中心提出市区巴士系统整合计划。李明博政府采纳建议,着手公车系统的全面改革。2003年8月成立公车系统改造市民委员会,经历将近一年的努力,于2004年提出新的公车整顿方案。包括变更路网结构、公车分类分区服务、设置公车专用道、设置公车转运中心、开发新一代的IC智慧卡、拟定新的公车收费制度、公车路权营运与管理改革以及引进“智慧型公车与交通管理系统”。
公车在制度改革后,平均行驶速率增加近20%,其中,公车专用道使公车行驶速度提升32%以上。由于公车与私家车辆干扰减少,连带提升私家车行驶速度。首尔从依赖汽车的城市转变为以人行步道、大众交通系统所构筑的“步行城市”(Walkable City)。使市民方便接近公共空间,让整个清溪川工程,甚至整个首尔市,整体产生景观大幅改观的效果。

图:公交车分类分区服务
4首尔研究中心是背后的智库
河川重见天日,邻近地区在景观改变后,要以什么样的发展规划来带动周边的都市再生?改造应优先实施何种工程?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落在了市政府的智库——首尔研究中心的肩头上。
首尔研究中心由首尔市政府于1992年创立,中心研究人员汇集了首尔市的各个都市研究领域专家,包括都市计划、交通、住宅政策、环保、以及市政管理等。在实际执行工作上,打破学科间的隔阂,而由各部门整合人力,设立七个以都市为导向的研究中心,负责协助市政府拟定都市发展计划,是二十年来影响整个首尔都市发展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 林崇杰,林盛丰等.都市再生的20个故事[M].台北市都市更新处,2013,11.
[2] 冷红,袁青.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4):43-47.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城市设计研究中心)韩露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