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4期(2016年第20期)
△现代物流业发展引起国家高度关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9万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2005—2013年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2013年从业人员2890万人,2005—2013年年均增长6.2%。这种快速增长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15年“双十一”期间快件量约达7.8亿件,是2013年的4倍。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后,我市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物流业发展,如《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5]9号)、《重庆市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渝府办发[2015]106号)及《重庆市2016年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16]19号)
△现代物流业认识及特征。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在跨境电商、云计算、大数据爆炸式发展的当下,现代物流快速发展:一是高技术广泛应用,如卫星定位技术、自动搬运机器人、智能交通与运输等。2013年亚马逊申请了一项“预判发货”的专利,2016年Flirtey公司实现无人机快递业务服务,同时亚马逊和顺丰也在试运行中;二是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三是电子物流需求强劲,BTBBTCCTCOTO等各种形式网络销售渠道推动实体货物交易;四是绿色物流将成为新增长点。基于以上发展趋势,现代物流设施布局也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无人智能设备应用导致物流节点减少,同时物流设施选址也受智能设备服务半径影响;二是信息化零库存管理导致物流设施占地规模减小,尤其是下游物流节点的仓储规模;三是信息通讯、电力等市政设施以及交易展示等配套设施用地面积占比增加;四是物流设施选址更重视布局在能实现多式联运无缝衔接的地区。

△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相关做法。日本:日本政府将物流现代化建设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一是高度重视物流运输各种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二是建立以物流团地(园区)为核心,各种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为节点,循环配送线路及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立体物流体系;三是对物流团地选址作出规定,以都市外围的高速道路网和铁路网的交叉口为中心的10公里半径范围内为团地选址地点,即能实现对外中转联运,又较好衔接都市内配送;四是对物流建设用地规模作出限制,一般物流团地用地为20—50公顷,并要求向高层发展。德国:除与日本一样关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和物流园区集约、规模化发展外,德国高度重视国内物流与欧盟物流发展的衔接与统一。如德国联邦政府要求全国物流发展规划和各州政府物流园区规划必须服从欧盟的整体物流发展规划;推进实施符合欧盟要求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制定和推广应用集装箱、厢式半挂车等标准化运载单元;另外,进一步发展多式联运,尤其是提高铁、水运输的利用率,并扩建、改进和优化交通连接点及其连接方式;最后,关注绿色物流,采用货车城市通行管制及小型货车转运至市内等方式减少污染。
△应对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几点规划思考。 重庆是我国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支撑,拥有加快对外开放的三个“三合一”平台,势必成为国际贸易的枢纽地区。但重庆现代物流业依然存在体系较混乱、功能混杂、用地规模偏大、多式联运衔接不畅、信息管理滞后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要求下,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引领,应预先进行思考:一是完善交通物流顶层设计,建立立体的从物流园区到社区配送点全域覆盖的物流体系,规划尤其要重视物流“最后一公里”设施布局,解决社区物流配送点随意选址,货物进出影响居民生活问题。并围绕该体系配套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及制定物流运输管理办法;二是建设全域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三是积极加快建设多式联运网络,尤其是改进和优化机场与公铁水等口岸交通的链接方式,保障基础设施联通实现全物流链的无缝衔接;四是考虑新技术应用,建议适当缩小物流设施占地规模。物流园区从功能来看可分为基础物流功能和增值功能,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基础物流功能占地一般不超过1平方公里,作为配套的增值功能占总用地面积不超过20%。另,还应从新技术运用的角度研究物流设施内部各项基础物流功能的占比需求,以适应自动化、无人机、低成本、零库存等发展趋势。
除此以外,电商物流的发展,导致实体店业态的转型甚至萎缩,乃至对城市商业中心体系的建设模式、休闲购物人流也产生相应的影响,有必要提前思考城市在工作、居住、游憩、交通等功能空间的优化应对。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