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纵贯线”,上文已经说到将人文、地理、军事和规划穿透在一起,犹如当年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组建的乐团一样,才能演绎出动听的旋律。
第二部分
主要城市的历史兴衰演变
京津冀的城镇发展与山势走向、水脉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的兴衰与轮替也影响着畿辅地区的城镇布局。但总体上来说宋元以前是一个时期,主要沿着太行山东麓更替发展;宋元以后,由于黄河较少经过区域,使得华北平原东部及滨海地区的开发逐步走上正轨,城镇发展逐步由山前一线走向多线并举。

京津冀城镇变迁与自然历史变迁的相互关系图
一、西周以前的史前文化遗址
早起古人类活动从水系上游逐步向中下游转移。从史前文明的发展及空间演替来看,太行山前平原与西部山区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人类活动区域沿河谷逐步由山区向潜山地区,平原地区转移。桑干河即时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繁衍的重要区域,泥河湾从200多万年前到公元前3000多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共130多处,这在世界上也是极罕见的,形成了如此丰富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叠加文化层。目前发掘的最早出现于潜山-平原过渡地带的则是永定河流域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其后因外部环境变迁再次迁移。距今约20-12.5万年左右的许家窑人遗址有专家鉴定是北京山顶洞人西迁的重要聚集地。而到了公元前1万至5000年前左右的新时期时代,更多的古人类聚居场所在太行山前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出现,现已探明的不下百处,大量遗址分布在山前的潜水层扇面之上。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处理粟、稻、黍外,还有豆、麦等。
如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的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万年左右,其发现对于研究北方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有了新发现,比磁山文化还早了2000多年。而其后的磁山文化与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属于同期的新时期时代遗址,其农耕文明有了明显进步。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粮仓”和新型石斧工具,代表了聚落农耕生产已经十分丰富,为聚落的进一步贸易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西周至隋唐时期沿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双雄格局
从殷商、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时期,京津冀地区的人口、经济与文化中心均分布在太行山前的20公里范围区域;同时军事重镇分布在沿桑干河和汉长城以南地带。如果从历史变迁和地理格局分布来看,隋唐以前的京津冀的城市密集发展区域可分为南北两处。西周至春秋时期,北部有燕国、蓟国,南部有邢国、赵国,分别以蓟-燕下都、邯郸-邺城为核心,是该区域范围内的两大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地域。但由于地理格局与当时历史地缘政治影响,两大城镇密集发展区域的文化缺有极大不同。直到唐中后期南北格局才被三大城市格局所替代,当时割据的军阀建立了河朔三镇,分别为范阳(北京)、成德(正定)、魏博(大名)节度使驻地。
(1)蓟与燕下都是最靠近长城的都城
蓟与燕下都之间古时被称为“督亢之地”,是片沃土,正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北京湾地区。还记得荆轲刺秦的“图穷匕见”典故吗?这里地图展示的正是“督亢之地”,相当于当前环北京南部的涿州、高碑店、固安一带。自古以来北京周边就是沃土良田,所以也才有了蓟与燕下都两座2500年左右的都城。而这两座都城及元明清的北京城始终与长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封奭于燕,燕国早期城市在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镇董家林村,在公元前7世纪吞并了弱小的蓟国后,定都于蓟都。蓟遗址可能在当今广安门一带,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伯矩鬲
后来燕昭王为了进一步联系中原地区其它强国,同时也是防御来自赵、齐的威胁,于是在蓟都遗址西南90公里当今的易县建立了燕下都。燕下都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其中西城是重点的军事防御工程,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两汉时期的幽州(北京)虽然不是国都,但地位依然相当重要,为了预防匈奴,其管辖范围为长城以南的冀东、辽南地区。

西汉时期的幽州管辖区域

历史典故 荆轲刺秦
(2)邯郸与邺城所在地区是历史上长期的大都会和人口密集地区
邯郸自殷商时期就是首都的畿辅地区,北部的邢都,南部的殷都安阳,距离南北都是50公里左右。邯郸是东周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也是赵国鼎盛时期的城池,盛极一时(158年),但其后也从此一落千丈。邯郸出了赵姬、芈月、卓文君等女汉子,对还有之前的女蜗娘娘。中国成语之乡指的就是邯郸,可见邯郸这个大舞台上有多少活跃的人物故事。邯郸境内历朝历代的城镇变迁频繁,这与黄河在其境内的不断改道有着相当的关系。

《芈月传》剧照
战国时期的赵王城位于当今邯郸城市西南,是唯一保存的战国古都遗址。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西汉时期邯郸与洛阳、临淄、成都、宛齐是天下五大都会,仅次于首都长安。东汉之后邯郸衰落,邺城兴起;唐晚期邺城衰落,大名兴起,至宋代已经成为陪都北京大名府;接着后来黄河泛滥,大名府被淹没于泥土之下,明清时期在大名西北侧50公里的广平府建城(今永年县广府镇)。广府是中国太极之乡,除了杨露禅创立的杨氏太极拳外,全国8大太极门派广府占了5席。虽然隋唐以后邯郸城市地位不再有国都的风光,但其一直延续发展,这得益于磁州窑的千年传承。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影响地域广泛,而彭城宋元明清都直接为京师贡献大量瓷器,使其经济上融入了以北京为核心的京畿地区。
正因为邯郸所处当今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隋唐以前又被太行山、黄河故道所挟,历来也是兵家战争反复拉锯的地方(东西方向争夺,南北方向争夺)。同时由于邯郸北面缺少北京北部燕山一样的屏障,也就造成了邯郸容易被攻占,使其城市逐步退出舞台。其境内的巨鹿大战可谓2000年年前的一场生死大决战。当年秦始皇嬴政第五次自井陉回到咸阳时,没想到他驾崩后没过几年,其苦心经营的秦帝国就在其出生地邯郸附近的一场千年大战中走到了尽头。胜方项羽破釜沉舟击退了章邯、王离的二十万大军,一改局面。也正是这样刘邦才能借机杀进趁兵力不足的咸阳。想当年章邯夷平赵王城城廓,如今却在此被打败。

赵王城平面示意图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朝古都”,虽然建都时间仅126年,但其城市建设在中国古都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也可被看作是邯郸大都市的继承者与延续者。邺城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形成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主要的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这种轴线对称的做法一直影响到隋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城、明清北京城。邺城的引水工程也是十分瞩目,其取西北部漳水,通过铜雀台进入城市文昌殿前车门下,再向东、向南穿越城区,这条引水渠叫做长明沟。依托水系,当年曹操在城西北建设玄武苑,挖有玄武池,并建设亭台楼阁及引入珍惜动植物。引水、建园林的做法也被后来的都城及其它大城市参照。正如《魏都赋》写到“苑以玄武、陪以幽林。缭垣开囿,观宇相临。硕果灌丛,围木竦寻。”也正因为当年曹操筑铜雀台,修铜雀园,吸引了一大批魏晋风骨排文人汇聚。如曹植的《登台赋》、王粲的《登楼赋》、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甚大。
曹植的《登台赋》: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邺城平面图示意
这里顺带再提一下大名府,自唐为魏博节度使驻地后,其战略地位与日提升。尤其在宋辽金对抗之后,大名成为了替代邯郸、邺城之后,保卫汴梁的重要陪都,起到对抗北方军事势力的重镇。作为陪都的决定是宋仁宗时宰相吕夷简主义,修筑外城墙达48里,成为黄河以北的重要军事堡垒。正如《水浒传》里提到“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但不幸的是,正是其选址在冀南水系不稳定的黄河故道旁,明朝年间1401年的一场大水将其淹没,从此大名古城的辉煌不再。
三、金元以来北京成为都城,天津逐步成为北方经济门户,交通格局改变涌现一批新兴工商名城
(1)北京建都及其京畿地区的逐步稳固
元以后北京逐步奠定了作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地位,尤其是明朝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在全国的地位空前提升。这里要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宋辽之后,北京为什么会逐步成为首都?当年北魏的拓跋政权先定都大同,再移师洛阳。辽统一北方后,其并没有迁首都入中原,而是将首都放在了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北京当时为其五大陪都之一:南京析津府。宋与辽的拉锯战在幽云十六州一线,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在今天北京西直门外地区大战一场,史称高粱河之战。宋军大败,此后的宋军难以再跨过拒马河了。说明宋辽时期北京一直是前线,辽国多年征战也元气大伤,不愿以北京为据点进一步南侵,后来就和宋签订了檀渊之盟。但金元之后,这两个王朝都有使不完的劲,拼命南功,不仅迫使宋室南迁,而且元一度统一中国,北京的军事功能得以弱化。除了国土统一因素外,北京能被作为都城有一个十分重要因素在于运河系统。由于当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筑的永济渠给了北京一条生计,既然能够把北京与洛阳连在一起,北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物资进入。正因此,元朝又开通京杭大运河,至此江南物资进入北京畅通无阻。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北京反超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成为新的大国首都。当年朱棣将国度从南京迁回北京是很正确的。
明清时期首都的管辖范围比现在大许多。不管是明初期的北平府,还是清的顺天府,被誉为“东环沧海之波,西枕太行之麓”。明初的北平府辖区东到遵化,南达霸州,北到密云等地区;清朝也基本延续这个管理范围,只是后来天津升格为知府后得以脱离北京。围绕京城建立起的环京畿城镇体系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成为当前北京湾地区城镇体系的前身。如明朝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永平八府,及直隶之延庆、保安二州等城市。
元明清时期的京畿地区基本格局是环绕首都的两大功能圈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确定,客观上对周围辅助城市的布局与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形成了两个差异化的功能圈层。第一个圈层是距北京一二百里之间的各个县邑,大体相当于元代大都路和明、清顺天府所辖诸州县。-西北部是军事屏障,东部、南部为粮油瓜果供给基地,东南是商业物资集散地区。第二个圈层大约距北京150-300公里,包括真定(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宣化)、承德、唐山、秦皇岛、天津、大同等地区,承担一定的首都职能或区域职能。天津为漕运交通和商贸门户,保定是重要军镇、文化辅助城市,张家口是军事重镇和商贸城市,承德则在清代为政治陪都,唐山在清末发展成为工业城市。这里个人建议将石家庄纳入京畿范围,这源于其隋唐以后的军事地位作用,井陉关被称作“京畿屏藩”,是防止游牧民族自山西迂回包抄北京,同样的保定也是这个重要作用。
元代以后逐步形成的京畿区域格局:
京畿地区内城镇的职能分工。《中国人居史》记载明清京畿地区中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在西北方向,“口北三厅”和宣化府远至大同一带都担负着京畿的军事防护重任,同时也是北方及西北民族往来的商业通道。在东北方向,承德是清代皇家的“行宫”和宗教集中地。在东南方向,天津因为连通了海河与大运河,成为京师联络江南漕运、海运的交通和商业枢纽……在南部地区,以保定为核心的诸府则为京师的军事和文化辅助之地以及农副物资供应地,为北京提供经济作物和服务业劳动力。 
明代畿辅的城镇格局(来源:《中国人居史》)
清早期、中晚期的行政区划格局
|
在传统农耕经济主导时期,城市多受到辖区政府的统一管理,官阶比区域政府小了许多。如清朝政府在保定设立直隶总督府,统辖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各城市,主官官阶为从一品或正二品,主管军务、粮饷、河道并兼巡抚,是疆臣之首;而此时北京所在顺天府官员仅为三品,天津为四品。天津作为后起之秀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运输业务,当然当前大运河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作用,由海港集疏运优势所替代。天津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来源于金元时代的漕运,金朝1214年在天津地区设置了军事组织“直沽寨”用于保护漕运,元代设有直沽盐运司;明永乐二年设立了天津卫,到了明朝晚期则发展成为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冲,发展成为商贸与军事重镇。但天津真正作为城市发展是在清初,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升为天津府。正是由于天津的开发被李鸿章成为千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近代的京畿格局变为了“京师?门户?腹地”关系。河北腹地由中央直隶,天津则于清咸丰十年( 1860 年) 开埠后发展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在三地近代化过程中,“京师”—北京作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消费中心,对畿辅地区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推动作用;“门户”—天津作为区域经贸中心,对辐射区域具有巨大的口岸、引领意义;“腹地”—河北的资源供给力和基础产业基地。
(2)天津的崛起与传统太行山前城市的示微是有着一定内在关联性
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逐步由内陆走向沿海的一个印证,传统农耕文明下的城镇体系基础从此得以改变。两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天津的开埠和近代工业的大发展,使得京津冀地区从一个封闭的中央王朝京畿重地逐步走向近代开放经济中心。天津近代工业,始于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其后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可以说,天津自近代以来就是我国的官办工业中心,而当年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也将其办公场所由保定迁到了天津。为配合近代军工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天津先后修了第一条电报线、中国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唐胥铁路,创办了开平矿务局等。
民国初至日军侵占这段时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兴盛期,工业方面面粉、火柴、纺织、化学、制革等类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如自1915年由周学熙创办的天津第一家机器纺纱厂直隶模范纺纱厂以来,短短十年间天津拥有了近90家纺织业企业,成为了北方近代棉纺织业中心。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天津已经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中国第二大工业,尤其是工业经济体系的完备程度仅次于上海。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工业的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城市商业的繁荣,天津在解放前已经是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城市。城市商业方面发展开始源于租界地的商贸市场发展,如建于1928年的劝业场是天津最早的一级商业群的发祥地。对外贸易方面,随着天津水陆要冲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更多的华北地区、长城以外地区物资向天津汇聚。如随河北的张家口、石家庄、保定等城市,成为天津商贸流通的二级市场或集散地;同时促进了山东、山西等地的金融贸易往来。

民国时期天津法租界的百福大楼

民国时期天津华界东马路

民国时期天津维多利亚大街
(3)正定与石家庄的变更与城市变迁
正定原来叫常山、真定,真定的名字用了一千年,后来因避雍正大帝的名讳而改成正定。古有“锦绣太原城”,“花花真定府”一说。南门匾额上写的“三关雄镇”书写了自公元400年来的真定历史,可以说自邯郸、邺城衰落后,联系河北山西的井陉活跃起来,河北南部的重镇就落在了真定府。正定有着“九楼四塔八大寺”的著名文化遗址,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和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唐代建筑风格的开元寺塔,砖木混合结构的天宁寺凌霄塔,金代的文庙大成殿,保留有多处宋代建筑遗构的隆兴寺都是建筑瑰宝。

始建于东魏的开元寺须弥塔(唐)和钟楼
正定的发展得益于水陆交汇,自井陉而出言滹沱河及太行山前大道交汇,成为南来北往客商汇聚地。正定的城市格局也极有特色,有着内外两道水,内城低洼地环绕城墙,开辟了诸多园林。其中有名的就是潭园,沈括形容“镇阳(今正定)池苑之盛,冠与诸镇……皆甚壮丽,谓之潭园。”说道正定不得不提到蕉林书屋,过去其藏品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李白的《上阳台》、阎立本的《步辇图》、宋徽宗的《柳鸦芦雁图》、顾恺之的《洛神赋》。

正定古城的老城区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在京津冀适用于石家庄。当年平汉铁路、正太铁路修建,“振头站”站址选择石家庄这个小村上,到解放之前,石家庄已经发展成为快20万人,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的城市。1968年河北省省会决定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使得石家庄在配置各类资源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逐步成为了华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教育、商贸中心城市和工业中心之一。石家庄通火车后的100年的今天已经成为一个200万人口规模的省会城市。而原来滹沱河的正定(真定府)却一落千丈,行政建制也变为了现在的县级。

清代真定府
(4)张家口一座因交通而兴的城市
张家口自宋元以来就是在战火与边贸不断更替中造就的城市。宋元以前是边境军事要地,民族大融合区域。元代分别在坝上与坝下建设元中都、宣德县,成为汉蒙贸易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驿路。明朝成为兼具军事要塞与“茶马互市”据点,成为城市大规模扩张期。宣化府作为长城沿线的京师门户,以宣府镇为中心、张家口堡、蔚县古城、洗马林堡等周边六十余个城堡为节点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隆庆五年张家口堡开设为“茶马互市”官市,作为北部草原畜牧区与南部中原农作物区物资交流的互市之地,以店铺、民房为主的上堡等处成为春季互市集市,上堡与张家口堡(下堡)逐渐融为一体,这就是张家口的由来。清朝时期因国际贸易通道一举成名,成为北方商贸名镇。17世纪末,张家口-张北-库伦通官马大道,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实施通商口岸,1860年鸦片战争后俄国获得关税特权,大境门外开放为通商市场。
清末民国,京张铁路、张库公路通车成为知名工商城市。京张铁路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时间不满四年,丰台至张家口,全长200千米。京张铁路通车使本已逐步式微的张家口又成为京津与晋蒙、俄罗斯腹地进行物资集散中转的枢纽。一方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解放前夕,以炼铁、电力、机械、卷烟、酿酒食品、皮革毛皮、制碱等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另一方面金融商贸发达,1923年,共有中国、交通、察哈尔兴业、山西省、晋胜和平市官钱局、上海、北洋保商等9家金融机构;而洋资银行仅次于当时的上海、天津。




四、建国后逐步形成的“双城多点”格局
如果说延续清末、民国初期的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京津冀地区会出现政治与传统文化中心在北京,经济与新文化中心在天津,并带动河北省各级城镇发展的“双城、多点”发展局面。但新中国之后的发展却出现了极大转变,打破区域格局来自于三次大的行政或政策干预。
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城市定位从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心硬加上了生产中心。一五、二五时期,北京先后兴办了几千家工业企业,包括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电子、建材、医药、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几乎所有轻重工业门类,如文化革命前产业工人数量已经达到100 多万。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的石景山钢铁厂和70年代的燕山石化厂,使得北京的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值一跃超过天津。当然建国前30年里,天津的工业经济地位依然较为稳固。天津在工业商品生产方面创造了60多项第一,如第一块手表、第一台自行车、第一台彩色电视、第一台传真机、第一批模拟计算机、第一辆汽车、第一辆无轨电车等。
第二次是九五时期北京确定了建设经济中心的目标,自此后的十年间,北京对于金融商务中心、总部基地、楼宇经济等功能发展走上了一个快车道。尤其是在亦庄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建设以来,北京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天津,而天津作为既有北方金融商业中心的地位也被北京所取代。但北京领先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也随着政策的再次调整而转变。
第三次大的政策干预是“十一五”时期的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自此天津再次受到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到2013年底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上海市,并达到北京的2倍。与此同时天津港作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集装箱港,开始向区域深度覆盖。
在清末的城镇格局基础上,建国后石家庄和唐山逐步成为河北省南北两座重要的城市。唐山的崛起得益于开滦煤矿、唐山机车车辆厂等工业的发展,如唐山机车车辆厂装造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建国前30年里是唐山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新兴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唐山已经形成了钢铁、石油、化工、陶瓷、机械制造等重型产业体系,其经济规模也一直处于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位。随着首钢搬迁到曹妃甸,以及中国首台350公里动车下线,唐山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

京津唐国土规划的工业布局(1985年)
第三部分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议
作为有着丰富的悠久史前历史遗址,3000多年建都史和近代工业文明历史的京津冀地区,其历史文化线索十分庞杂,其历史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畿文化圈就是京津冀的文化全部,但京畿文化圈的确在梳理区域文化遗产脉络方面有着重要价值。谈京津冀的文化协同保护,三地应从历史地理视角找线索,立足当今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工作。
(1)建立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体系
以彰显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文化资源构筑“一核、四带、多区、多点”的文化网络。“一核”为北京古城及其周边历史景区,是文化网络的中枢。“四带”分别为串联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精粹的长城文化带、运河文化带、古都文化带、桑干-永定河史前文化带。“多区”分别为多个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亚区,包括京畿文化核心区、燕文化、赵文化、津派文化、红色文化、近代工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民俗文化、御路文化等。“多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正定、保定、承德等国家或省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名村。同时,立足多种类型的文化脉络,整合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资源,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廊道。包括北京古都文化廊道、运河水系文化廊道、长城历史廊道、京张塞上文化廊道、京承御道文化廊道、太行山-燕山山前古都-陉道文化廊道、京-津-海上丝绸之路廊道。不仅要重视以北京为核心的京畿文化圈,也要重视以邯郸为核心的赵都城文化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工作。
(2)立足首善之区与国家文化精神,提升区域文化价值
“京畿之地,国之重器”,随着北京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地位的大幅提升,首都地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粹,不仅有展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职责,也具有开放、包容与和谐首善之区的示范作用。对一国而言,国家凝聚力具有力量聚合功能。国家利用国家凝聚力化解矛盾、统一目标、集合力量,达到推动国家发展的目的。而且,国家凝聚力是文化融合的粘合剂,构成强大的主流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与竞争的今天,一个强大的国家主流文化能够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赢得主导权。建立国家精神纪念地系统。依托区域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充分挖掘,精心规划,建立国家纪念地系统。建设流域生态文化保护精品工程。加强京津冀的博物馆联盟,建立定期巡展制度和网络联合展览。
(3)接续文脉、塑造特色,建设现代人文城市
建设京畿文化功能区,制定城市文化战略。根据城市区域位置、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科学确定城市文化定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延续历史文脉,并与城市既有文化风貌特征相协调。在老城更新改造中保护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推进传统街区和旧建筑更新改造,构建传统文化和现代功能有机融合的新活力空间。深入挖掘天津文化元素,加强近现代历史文化保护,做大做强“近代中国看天津”。重点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等文化品牌,整体展现燕赵文化。
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乡特色风貌。加强城市形态、建筑高度和城市天际线、城市主色调、建筑景观与色彩、标志系统等要素的建设引导,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注重将本土材料和传统元素融入公共空间、建筑与景观设计,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风格。新建城区要保持山水格局,构建公共空间有序、风格协调、尺度适宜、色彩和谐的城市风貌格局;老旧城区按照保护传统格局与风貌特色、“增绿色、添活力、提人文”要求强化整体风貌设计与管控。注重城市肌理修补,实施功能有机更新,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尊重原有建筑生态群落。北京、天津、保定、秦皇岛、唐山、邯郸、承德率先制定城市总体风貌特色;2020年以前建设20个左右风貌特色县(市)和200个左右风貌特色镇村。
(4)加强首都古都整体保护及立法工作,明确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
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基础上整体保护北京旧城,防止以旧改、棚改名义大规模大拆大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控制要求,立足“修补原肌理、修复原生态、修整老城区、修缮古建筑”原则,保护和恢复古城整体风貌。加强整体城市设计,严格控制重要历史文化景观节点和重要景观视线廊道;在保护好胡同等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基础上注重人性化设计,建设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挖掘历史文化空间,优化提升代表国家形象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和国家精神文化纪念场所。对未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风貌街区,在充分梳理老城胡同肌理及院落保存完好基础上,建议以社区为单元,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改造计划。

北京胡同与四合院及旧改区域(作者拍摄)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古城保护的责任清单,明晰负面清单。北京古城保护应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北京市政府严格执行。对于旧城内非历史街区的区域,要严格执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建筑高度控制。国家文物局、监察部、北京市人大等要对任意调整建筑控高的责任人要问责,对保护工作计入政绩考核指标。如要规定老城区的建筑形式与体量、外立面风貌、建筑色彩,一旦确定不可任意更改。根据老城区不同区域,按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制定负面清单。在土地财税、交通拥堵费、负面功能清单等方面加强引导。在古城更新和城市设计方面要增加相详细的技术控制指标与行政许可办法。

北京古城保护与2000年以来的旧改(作者自绘)
(5)推进一批重点文化资源保护工作
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并在区域尺度上做好延续中轴文化景观风貌规划;推进北京云居寺、藏经洞、元中都、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存申遗工作;加强北京古水利工程的系统性保护,将其补充纳入京杭大运河遗址保护;推进北京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扩区工作。
推动张家口、蔚县等城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与山西、河南共同加强太行八陉的联合申遗工作,加强沿线遗址的系统性保护工作。加强京张铁路、唐胥铁路、平汉铁路、卢汉铁路等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天津、唐山联合加强近代工业的联合保护工作。

京津冀地区文化资源分布(资料来源《京津冀城乡规划(2015-2030)》)
(6)建立区域文化保护与弘扬协同机制
加强统一规划,设立联合基金,构筑区域性文化网络体系。对包括那些国家文化发展、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期内难以覆盖,而又面临灭失危险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加大保护力度支持。设立京津冀三地的联合发展机构,对跨省域的历史文化遗产景观廊道(区域绿道)、文化旅游线路等进行整合规划,统筹安排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资金。建立区域协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搭建统一信息平台。开展三地合作的文化遗产信息整合、资源摸底、挖掘研究等基础工作,实现数据的汇集与共享,准确把握区域资源本底。鼓励开展跨行政区的合作研究专题,针对线性遗产、文化线路等重要脉络共同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确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并进行联合执法。重视京津冀三地的教育文化协同发展,北京、天津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应向石家庄、保定、唐山、邯郸、张家口、秦皇岛等地疏解,或共建文化创意联合体及产学研综合体。

张家口的古长城风光
查看前文,点击“阅读原文”
或
《京津冀历史文化纵贯线(下)》
作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徐辉
微信号:flyy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