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居民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不断延长,导致居民机动化出行需求不断增加,大城市居民对小汽车出行日渐依赖。由此引起的交通拥堵和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试图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组织,创造一个以绿色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建成环境,减少城市居民小汽车使用。
文献回顾
196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小汽车进入家庭,由此而引起的城市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出行行为的关系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达国家城市建成环境与居民出行行为关系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国外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建成环境关注较少,而国内学者对建成环境因素影响通勤方式选择的研究鲜有涉猎。中国城市的建成环境对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与发达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还是有所不同,这需要立足国内实证做进一步的研究。
数据与方法
2009年在上海外环高架线以内地区 (图1) 进行居民通勤问卷调查。从图1被访者居住与就业位置的分布可以看出,样本绝大多数位于外环线内部,且多位于浦西地区,仅有少部分位于外环线以外。分别从居住地与就业地分布来看,居住地多在浦西地区,分布也相对均匀,就业地则在中心区域更加集中,通勤流也在市中心区域高度密集,向心性明显。以上现象符合上海就业高度集中在中心区域、居住相对分散的实际情况。

图1 研究区域位置、样本分布及通勤流
根据可得性资料与以上问卷得到了被访者通勤起讫点街道建成环境、通勤时间/距离及社会经济属性三个方面数据。
为了研究建成环境与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联系,本文采用多项Logit模型方程:
(1)
式中: X1为街道建成环境特征,X2为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X3为单程通勤距离;bt(t=0,1,2,3)为相应的参数向量。
实证结果
在控制了个体社会经济特征及通勤距离后,居民的通勤方式选择与居住地建成环境有显著关联,而与就业地关系相对较弱。从就业地建成环境来看,一是就业地就业密度与公共交通通勤方式显著正相关,这与实际相符。在上海,就业密度高的地区,公共交通服务也十分便利。二是就业地土地利用混合度 (就业居住用地比) 的增加显著提高居民采用自行/助动车的可能性,可能的原因在于,自行车尤其是助动车机动灵活,速度快,花费少,受拥堵影响小,因而在中国特大城市中在很多情况下比小汽车具有优势。
居住地人口密度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有显著的影响,人口密度越高,居民选择小汽车通勤方式的可能性减小。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在上海居住在人口密度较高街道的居民,通勤距离较短,增加了非机动通勤可达性。另一方面,在高密度区域,地铁与公交服务设施完善,公共交通可达性高。此外,高密度区域的停车困难,以及在上下班时段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是造成小汽车通勤可能性降低的原因。这一结果与大多数已有文献的结论一致,城市高密度发展可以降低居民小汽车出行需求,鼓励公共交通与非机动通勤(Cervero,1996;Zhao,2013)。
土地利用混合度方面,相对于小汽车通勤方式而言,居住在土地利用相对混合街道的居民,更有可能选择非机动或公共交通通勤方式。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如VanAcker与Witlox(2011)对比利时弗兰德斯根特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混合度越高,小汽车通勤使用越少[27],也与预期相符,即对上海而言,在居住地街道增加就业用地,有助于居民就近就业,缩短通勤距离,减少居民对小汽车通勤的依赖。
城市设计方面,居住地街道十字路口比重提高会增加步行、自行/助动车及公共交通通勤方式的可能性。一方面,较高的十字路口比重意味着较高的交通通达性,会促进步行与自行/助动车的使用。另一方面,道路通达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得公共交通的组织更加有效;反之,较低的十字路口比重会降低道路网通达性水平,增加居民通勤对小汽车的依赖。
居民的社会经济特征方面。在控制其他变量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小汽车通勤成本的承担能力增强,因而居民小汽车通勤可能性也相应增加。居住性质方面,自有房屋居民比租房居民更愿意采用小汽车通勤,可能的原因是租房居民住房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更加靠近上班地点居住。年龄方面,与31岁以下居民相比,31-40岁居民选择小汽车通勤可能性较高,可能的解释是,31-40岁居民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物质基础。男性比女性选择小汽车通勤的可能性更高,尤其在只有一辆小汽车的家庭中,男性对小汽车的使用占据了优势。有未成年人的家庭,选择小汽车通勤概率越大,这与上海实际是符合的,因为有未成年人的家庭,考虑到孩子上下学、就医甚至业余补课的需要,往往会加快家庭购车的节奏,小汽车通勤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结论
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街道尺度居住地建成环境对于居民通勤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提高居住地的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十字路口比例,可以促进职住邻近,减少通勤距离,提高道路的连接性,提升交通服务使公共交通组织更加有效,最终减少居民选择小汽车通勤可能性,诱导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助动车与公共交通模式通勤;增加就业地就业密度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可以诱导公共交通与自行车/助动车通勤模式;这些结论为基于优化城市空间组织来引导居民出行行为的规划理念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本研究对于优化小汽车使用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71139);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4BCK00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