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分析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人居体系框架以及规划策略,为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且具备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县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供示范和借鉴。
1生态文明学理研究
1.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人、自然、居住、社会和支撑系统5大系统,其中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两个基本系统。由此可见,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社会活动为基本内容的高度集中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是人类文明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人居环境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1.2 人居体系规划
现代生态人居体系规划主体对象正由城市单核向城乡多核结构拓展,组成以城市密集型人居、乡村松散型人居和城乡过渡型人居3个类型为基本单元的人居体系框架。生态人居体系规划不仅要注重表观实体环境载体的构建,实现生态服务功能的优化,更要注重内涵生态安全格局的控制,体现出应对人居环境整体动态性变化的协调机制。
1.3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与环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据;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生态成果的总和。国内学者沈清基把生态文明归纳为6个特征:新—高性,和谐—共生性,平等性,科学性和道德性,可持续性,智慧性。
1.4 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按照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主要包括人、自然、居住、社会和支撑系统5大系统,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空间优化以及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6大体系的建设,其中宜居的生态生活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图
2当前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困境
(1)人居与环境缺乏融合性。
(2)人居城镇绿地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4)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不均等。
(5)文化传承、特色塑造不足。
(6)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偏弱。
3生态人居体系的总体框架
在对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当前人居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山水格局引导人居空间发展的思路,从生态安全格局的控制、城乡山水格局的构建、城乡绿地系统的建设、生态人居体系的布局、绿色交通体系的建立、服务均衡与市政设施生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等8个方面形成生态人居体系框架。

仙居县生态人居体系框架与实施对策
4仙居生态人居体系规划对策
4.1 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充分融合生态规划,在仙居现有的“两带两廊”生态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运用GIS技术,采用多因子、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方法,划定对维护生态过程健康和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制定生态保护等级。同时,衔接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总体规划的城镇建设用地基本涵盖在主要发展区与协调发展区以内,保护好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仙居县生态保护等级图
4.2 构建城乡山水格局
以保护和构建相结合,形成“一核一环三轴三片区”的城乡山水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仙居的绿色核心——仙居国家公园区域;“一环”是指仙居外围的高山林地环;“三轴”是指仙居一横两纵的生态廊道,即永安溪生态廊道、贯长母山—白塔镇—神仙居生态廊道、沿省道223延展的生态公益林带;“三片区”是指中部农田林网区及南北两翼的山地丘陵区。

仙居县山水格局图
4.3 加强城乡绿地系统建设
依托“一主三辅”的城乡绿道网建设,构建环绕式加嵌合式的城乡绿地系统。充分利用生态绿地网络与人居社区之间的生态互补作用,结合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工程强化绿地景观的系统性,突出仙居县山环水绕、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风貌特色,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公共绿地网络。加快湖泊、河流、湿地、森林等的综合治理,完善道路林荫化、城区园林化、市郊林网化的绿化工程。
4.4 合理布局生态人居体系
生态人居规划是城乡整体规划,不仅要优化城市密集型人居环境,实现其集聚和辐射效应,还要重构乡村松散型人居环境,发挥其保障和屏障作用,更要注重城乡过渡型脆弱生态系统的保育,以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均衡发展、协同进化。
依托“一核一环三轴三片区”的山水格局,以永安溪为发展带,以县城为发展核心,以横溪、白塔、下各三个中心镇为发展组团,形成“一带一核三组团”的人居空间格局。依托生活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空间集聚、合理布局、产城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经济、城镇、生态等协调发展,打造“山水环抱、产居一体、配套完善、便利可达”的人居空间。包括:建设景城融合的“醉美新城区”;塑造特色魅力的风情小镇;营造宜居宜游的“和美乡村”。

仙居县人居空间结构规划图
4.5 加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1)构建便捷的复合型交通系统。构筑“三横三纵、一连一绕”的县域交通体系,形成城市“六横七纵”的主干路网络;有机连网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旅游度假区周边路网,构建“三环一连”环景公路网;优化完善交通站场布局。

仙居县道路网结构图
(2)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体系,统筹规划城乡客运网络,提高中心城区公交覆盖率。
(3)引导慢行交通绿色出行。结合仙居县的景观带和绿道网分布,充分融合休闲通道、城市功能和景观资源,规划慢行交通系统。

仙居县自行车租赁区域分布图
(4)推广节能环保交通设施。旅游景区、大型公园及休闲度假区周边一公里内禁止机动车进入,配置电动观光车、电动巡逻车等与机动车实现无缝对接;在县城、白塔和横溪组群进出口附近设立换乘停车场,并开设到城区的免费接驳公交。
4.6 服务均衡, 推进市政设施生态化
(1)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体系均等化。完善城乡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体系。
(2)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建设。一是优化分质供水系统,二是推进生产生活节水工程建设,三是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3)推广绿色低碳的建筑节能技术。对于旧建筑分布区域,充分利用旧房拆迁材料进行建筑外围结构修缮工作;新建建筑设计充分考虑“风、光、影、绿、废”5种主要“生态”元素的构造。
(4)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一是太阳能资源利用,二是风能资源利用,三是生物质能资源利用。
4.7 加强智慧仙居建设
统筹仙居县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信息网络宽带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旅游产业智慧化,建立具有仙居特色的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城市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提高人们生活的便捷度。
4.8 加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一是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创新和培育现代生态文化,打造休闲文化品牌;二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由广泛倡导向公众践行转变;三是加强生态文明载体建设,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创建活动;四是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出行,培养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五是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4.9 建立科学的人居指标体系
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结合仙居实际精选8项指标,引领生态人居体系建设,主要包括5项规定性指标和3项特色指标。
仙居县生态人居指标体系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1期《生态文明理念下人居体系规划对策研究——以仙居县为例》,作者:郑晓军,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