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日报:第130期,今日收录32篇
往期查看:www.guihuayun.com
合作联系:admin@caup.net
查看列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本期推荐文章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影响及规划变革
2016-05-09 规划师杂志
摘录:应对“互联网+”时代驱动的城市空间变化
互联网是技术,而思维则与人相关。回顾近三百年的技术革命就可以发现,技术创新的原理千变万化,但对人类社会的所有影响都明显地指向两点:提升效率和提高效能。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以平民化的构建为基础,以快速的反应为核心,构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
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以建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快捷联系的媒介来获利的,如谷歌和百度使人能更加快捷地获取信息、Facebook 和腾讯使人与人更加方便地建立联系、阿里巴巴和亚马逊使人能更快地寻找到更好的商品、Uber 和大众点评使人能找到更优质的服务,而工业4.0 则使人能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中来……
马化腾在对互联网“速度法则”的认识中提出,产品应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一个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快速收到反馈,在获得反馈后坚持不断的修正,就可以打磨出好作品。
由此可见,速度是产品在互联网商业竞争中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与互联网的快速反应形成明显对比,法定规划的程序性规定注定了传统的蓝图式规划难以对影响城市发展的种种要素做出快速、有效的应对,如从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到审批的过程漫长,使人们对其无法反映现实、无法有效指导城市发展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另外,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求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有公众参与,但规划的主要参与者、博弈者仍然是政府、开发商和规划师,从本质上看,以国家行政权力为保障的现代城市规划是公共意志的体现,然而“通过组织和公约方式形成公共意志,公约方式就意味着注定有一小部分社会成员被公共意志所忽略”,规划无论大小,终将会对城市环境、公共利益乃至个人利益产生外部效应,但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却是有限的,被“公共意志”忽略的可能已不只是“一小部分社会成员”。
因此,今天的规划编制,应该从过去的取决于规划编制者职业水平转换为“取计于民”,各类互联网平台为规划提供了快速的意见收集与反馈通道,规划编制者也需认识到,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公众利益,利用互联网改变城市规划的精英属性,增强技术与价值的合理性,是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已经展示出巨大的力量:对于城市规划而言,大数据不仅是更多的数据,还意味着基于海量、高精度数据和更全面的技术方法,将使规划编制发生变革( 图3)。
在规划编制的前期,规划者能依托大数据,准确地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并通过对城市发展进行针对性的、直观的展现,为各层面的规划预测提供基础;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由于新增的数据信息具有实时化、直观化的特点,有助于解决规划编制滞后的软肋,为城市规划的动态更新提供技术支持;而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信息传播与搜集的迅速化,信息搜集与挖掘的简易化,使得公众参与更全面,反馈更加具有针对性。
尽管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大数据的分析结论大部分为一般规律的描述,而关于新的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仍在探索阶段,但是很明显,规划者们已经可以用全息视角来获得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大数据对于城市规划行业的影响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
尽管规划行业已然关注大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各类城市研究也已初具规模,但对于数据的获取却仍显不足,尤其在规划编制阶段,规划对信息获取范围、时间跨度、精确性和覆盖性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绝大多数规划设计单位而言,规划项目一般很难获得公交IC 卡信息、手机信令数据等官方或者国资背景公司的数据。这就需要规划进行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的策略变革,一是跨越城市规划和信息化的行业鸿沟,需以规划主管部门为主导,与信息化的主管领域合作( 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等),争取大数据资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二是广泛地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以数据为王的年代,互联网巨头利用自身数据优势介入规划相关研究领域,将激发规划的巨大潜能,如百度大数据项目组就用可视化效果展示了百度大数据在春运迁徙、空间行为预测和人群聚集预警等各方面的研究;2016 年两会开幕,阿里云就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发布了“中国双创地图”,大数据一目了然:北京堪称“全领域明星”云创城市,上海是“互联网金融之都”,杭州是“电子商务”“互联网+ 政务”,广州是“互联网+ 教育”,深圳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跨界”与“交叉”将是城市规划变革的重点。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4期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影响及规划变革》
上文为节选,长按二维码查看全文:

从“道路设计”回归“街道设计”——完整街道设计思考
2016-05-09 王学勇 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在中国
完整街道理念
美国完整街道是受西方生活性街道的影响,西方的生活性街起源于荷兰,1970年代荷兰因为儿童死于交通事故的现象增多,发起了游行运动,要求在一些街道降低车速,这个理念就迅速传偏了欧洲。
美国的增长联盟2005年成立“全国完整街道联盟”并迅速推广。完整街道的设计和运行应为全部使用者提供安全的通道。它有3个目标,1)安全街道;2)绿色街道,包括绿色出行和生态设计;3)活力街道,提高街道两侧土地价值。基于这个原则和目标,每个城市编制自己的街道设计手册。
旧金山的手册主体分为4个部分,首先确定了街道设计的10个目标,例如难忘的、生态的、健康的、安全的等。这是做街道的根本思维,并不仅仅是为了小汽车通行,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有品质的街道。
然后,手册细分了15种道路,包括中心商业区的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道路,生活去的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道路,还有公园大道、公园边缘路、林荫大道等等,而每一种道路都给出了断面图、平面图、细节设计要素,非常的直观、精细。

街道设计导则
此外,手册也给出很多设计理念,例如下图,原来的路边停车占用一条车道,人在交叉口处空间局促,所以他们要改成交叉口缘石拓展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人的驻足空间。
我觉得这是对我原有交通工程思维最大的冲击,以前总想扩大路口,但现在越来与认同缩窄的理念。最右的图是增加雨水收集和绿化设施,很符合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的理念。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再谈TOD开发模式,探索中国大城市空间组织规律
2016-05-09 城市规划杂志 城市规划

注:交通拥堵,城市运行不畅 图片源自网络。
在规划界,TOD曾经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在地铁普及中国大城市的过程中,TOD规划理念受到了关注。
从最初引进国外TOD理论和实践经验,到如今更加深入地探索TOD规划方法,可以看出,一方面该理论具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这一从国外引进的理论需要中国本土的实践加以检验。
特别是当我们言必称美国TOD开发模式的时候,真正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人口资源国情的并不多,而对诞生在地广人稀的美国的这一背景,也注意得不够。对中国这样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大城市占地规模巨大、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很有必要仔细分析TOD理论具体的适用范围。
毫无疑问,如果缺少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这样的所谓TOD研究是肤浅的。而如果仅仅将地铁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发展,同城市开发、土地扩张与土地增值联系起来,那么发展地铁等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落脚点就有偏差,可能导致地铁建得越多,地价涨幅越大,而市民使用地铁并不方便,出行并不便捷,以及导致粗放的土地利用等。
如今一些城市到处可见新建的地铁站点,这些站点附近要么缺少配套的交通接驳设施,要么周边土地未能精细设计和利用,从而使得地铁使用频率并不算高,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交通拥堵并未缓解。
城市的设施需要合理衔接,方能运转顺畅。地铁等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一旦同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组织、小汽车需求管理以及城市设计割裂开来,单独进行选线建设施工,产生不良的后果将很难避免。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的落脚点应当是市民的使用和交通结构的改善,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意义。地铁并非城市土地增值的工具。
《城市规划》2016-3期刊登《从经典式到现代式——对中国城市TOD规划的启发》一文,希望具体深入地推进中国TOD规划的研究。
文章分析了欧洲城市斯德哥尔摩的魏林比在实践TOD中的经验,认为魏林比较美国城市而言,人口密度更高,但较亚洲大城市来说,可借鉴性仍然不强。
作者进而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亚洲高密度城市新加坡的模式,研究了新加坡公共交通有机整合的过程,总结了新加坡多重模式整合的公交系统建设经验,以及值得中国城市建设借鉴的方面。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未来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会有多严重?
2016-05-09 全心全意
摘录: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地区,特别是浦西地区;郊区主要是集中在松江、嘉定、青浦、闵行、宝山、南桥、金山、城桥等新城,以及川沙、惠南、朱泾等新市镇。

摘录:小结
1、上海当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少子老龄化特征,特别是户籍人口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而外来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可以说,近年来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对于缓解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从空间特征来看,中心城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郊区。中心城的老龄人口主要集中在静安、卢湾、虹口、徐汇、长宁等区;郊区县老龄人口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新城和一些重点新市镇,崇明、金山两个区县的老龄化率相对较高。
3、从未来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来看,如果继续采取人口严控政策,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到2040年老龄化率将达到27.5%。为缓解人口结构老龄化,一方面应该积极鼓励生育,提升总和生育率;另一方面,还应不断吸引年轻外来人口,为城市发展提供活力。
4、人口老龄化是国际大都市共同面临的问题,但是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发展,一方面应借鉴东京经验,积极制定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策略,为老龄人口提供更好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也应借鉴纽约、伦敦经验,提高人口政策的开放程度,积极吸引外来人口与国际移民,保持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规划日报:www.guihuayun.com
规划头条: www.upnews.cn
国匠城: CAUP.net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