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3期(2016年第19期)
自1971年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建成并试运营以来,城市轨道交通正日益成为我国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骨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2015年底,中国内地已有25个城市拥有了110条建成并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达3293km;同时,申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并获批的城市达40个,其中包括佛山等8个地级市。2004年,重庆第一条轨道交通建成通车;截至目前,已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和6号线,运营里程达202km;在建轨道交通5号线、10号线和环线,在建里程达142km。重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走在了西部前列。然而,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要充分发挥自身服务水平,离不开其他交通方式的协同配合。因此,做好轨道交通接驳以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重前期规划研究,突出轨道交通与多元交通方式接驳体系的一体化规划和设计,是提高换乘接驳效率、最大限度发挥轨道交通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自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成通车以来,地铁已成为伦敦市民日常出行的最主要交通方式,其完善的和人性化的接驳体系是支撑伦敦地铁高效运转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地铁与其它接驳交通方式的硬件的一体化规划和设计;无论是对外重要的交通节点还是市区普通的换乘站点,地铁与铁路、公交、小汽车等交通方式硬件设施均采用一体化规划设计,良好的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思想,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地铁的运输效率。二是,深入了解各站点换乘接驳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接驳供给设施;据统计,伦敦市中心区有60%的市民出行依赖地铁,大部分换乘乘客进行的是地铁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而在城市的外围地区更多是地铁与小汽车之间的换乘。鉴于此,伦敦强化了市中心地铁站与公交站的一体化设计,地铁站与公交站往往在一幢建筑中紧密的结合;而在城市外围的地铁站,则着力扩大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并鼓励私家车泊车换乘地铁进城,以进一步有效缓解市中心道路交通压力。三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指引服务和智能票务系统;即时旅客信息指引服务和多种公共交通工具共用的智能检票系统是伦敦轨道交通接驳中的主要内容,可有效地节省旅客的换乘时间和交通费用。香港作为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特别重视轨道交通与步行系统的接驳,通过对轨道站、周边用地和步行交通规划的系统整合,成功使轨道车站步行区覆盖香港人口的50%以上,当然这与香港轨道主导城市发展以及高强度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轨道交通接驳在国内正逐步受到重视,但由于接驳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极强、涉及面广,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北京地铁已形成由18条(不含S2线)轨道交通线路组成的庞大网络,总运营里程达527km,全年客运总量突破了34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接驳的贡献不可忽视。北京轨道交通接驳规划研究工作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一是,用地控制介入过晚,导致交通接驳规划缺乏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融合,规划意图难以落实。北京轨道交通的接驳规划工作在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阶段开始着手,该阶段为总体的规划指导,但仅局限于“纸面”,随着线路后期设计研究的逐步深入,往往遇到衔接规划需要配备接驳设施的车站周边土地已出让的现实问题,导致接驳设施难以落地。二是,配套接驳设施难以同步,导致沿线土地开发滞后。轨道交通的配套接驳设施往往难以跟上轨道交通的建设脚步,不能与轨道车站同步建设投入使用,这将会对周边土地利用开发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接驳需求类型和规模预测困难,接驳设施供需匹配度较差。对不同类型的轨道站点的接驳需求预测不够准确,接驳设施供给的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导致规划的接驳设施与实际需求匹配度差。如通过对北京地铁5号线全线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调查发现,较多车站存在实际停车数量与停车场规模差异较大的情况,这主要是在规划阶段对非机动车的接驳需求规模把握不足造成的。
△重庆轨道交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加强轨道交通接驳规划对充分发挥城市交通整体运输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接驳发展的先进经验,对重庆轨道交通接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注重轨道交通接驳规划的前期研究,应与轨道交通总体规划,甚至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以进一步增强轨道交通与接驳设施规划的系统性。二是,加强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深度融合;轨道交通接驳规划离不开土地利用的配合,接驳设施的用地需要在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中予以确定,建议深入研究轨道接驳设施用地指标,并将其落实到轨道控规中,进而强化其与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为落实接驳设施用地提供充足的规划条件。三是,建议深入研究站点服务规律,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接驳政策;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轨道站点客流特征,布局差异化的接驳设施,如在核心区应重点加强轨道站点与公共交通的接驳,在拓展区还应加强与小汽车的接驳,鼓励停车换乘,以进一步缓解核心区道路交通压力。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