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交通拥堵,城市运行不畅
图片源自网络。
在规划界,TOD曾经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在地铁普及中国大城市的过程中,TOD规划理念受到了关注。从最初引进国外TOD理论和实践经验,到如今更加深入地探索TOD规划方法,可以看出,一方面该理论具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这一从国外引进的理论需要中国本土的实践加以检验。特别是当我们言必称美国TOD开发模式的时候,真正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人口资源国情的并不多,而对诞生在地广人稀的美国的这一背景,也注意得不够。对中国这样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大城市占地规模巨大、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很有必要仔细分析TOD理论具体的适用范围。
毫无疑问,如果缺少深入的比较和分析,这样的所谓TOD研究是肤浅的。而如果仅仅将地铁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发展,同城市开发、土地扩张与土地增值联系起来,那么发展地铁等现代城市交通工具的落脚点就有偏差,可能导致地铁建得越多,地价涨幅越大,而市民使用地铁并不方便,出行并不便捷,以及导致粗放的土地利用等。如今一些城市到处可见新建的地铁站点,这些站点附近要么缺少配套的交通接驳设施,要么周边土地未能精细设计和利用,从而使得地铁使用频率并不算高,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交通拥堵并未缓解。
城市的设施需要合理衔接,方能运转顺畅。地铁等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一旦同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组织、小汽车需求管理以及城市设计割裂开来,单独进行选线建设施工,产生不良的后果将很难避免。大容量公共交通设施的落脚点应当是市民的使用和交通结构的改善,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意义。地铁并非城市土地增值的工具。
《城市规划》2016-3期刊登《从经典式到现代式——对中国城市TOD规划的启发》一文,希望具体深入地推进中国TOD规划的研究。文章分析了欧洲城市斯德哥尔摩的魏林比在实践TOD中的经验,认为魏林比较美国城市而言,人口密度更高,但较亚洲大城市来说,可借鉴性仍然不强。作者进而详细考察和分析了亚洲高密度城市新加坡的模式,研究了新加坡公共交通有机整合的过程,总结了新加坡多重模式整合的公交系统建设经验,以及值得中国城市建设借鉴的方面。文章思路连贯、主题明确,研究成果对当下中国的大城市建设,特别是提高高密度大城市的运行效率、促进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对大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具有不错的启发价值。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