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在中国
微信群“城市的故事” 群分享第40场
王学勇,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咨询工程师。天津市渤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总工。
主要研究方向:1)中微观交通规划;2)城市设计与交通设计;3)停车共享;4)街道设计
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更多精彩演讲需入群现场聆听;)
我们经常讨论说那些美丽的街道为什么消失了,是因为车本位的规划设计。追根溯源点讲,是因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与路网分级设计理念,造成出行距离不断增大,小汽车需求增加,当采用以车为本的道路拓宽思维后,街道空间遭到破坏,活力逐渐丧失。

一、专业分化对街道的影响
我前年读斯蒂芬.马歇尔《街道与形态》一书时,作者认为除了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实际上学科的划分与分离,也导致了街道的消失。街道是需要从建筑、交通、景观三个方向共同来讨论的,但是随着每个专业都分离出来纵深研究自己的事,都把街道看作是对方的范畴,反而将街道给忽略掉了。
二、国内道路设计的问题
1)机动车道不断拓宽,侵占自行车道、人行道,道路一块板,典型的以车为本。
2)公交路权规划与建设滞后,国内建成专用道示范性强,但是不成网也就发挥不出效力,更大的问题是,公交专用道习惯建设在交通性干道上,造成过境交通与到发交通互相干扰,易发拥堵。
3)自行车道的路权设计与管理模糊,次干路以上等级道路对自行车独立路权保障不力,而支路的自行车道被默认为与机动车混行。
4)路侧停车侵占建筑前区,与自行车、步行空间冲突严重,公共活动空间破碎,街道品质较差。
5)僵化执行道路红线设计与管理,道路红线、绿线、建筑退线3线缺乏协调融合。
这些问题一直有反思的声音,比如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而安东尼当斯在《城市依旧拥堵》提出的悖论即当斯定律,没有需求管理的话,新增的道路会诱发更多的小汽车。
三、完整街道理念
美国完整街道是受西方生活性街道的影响,西方的生活性街起源于荷兰,1970年代荷兰因为儿童死于交通事故的现象增多,发起了游行运动,要求在一些街道降低车速,这个理念就迅速传偏了欧洲。
美国的增长联盟2005年成立“全国完整街道联盟”并迅速推广。完整街道的设计和运行应为全部使用者提供安全的通道。它有3个目标,1)安全街道;2)绿色街道,包括绿色出行和生态设计;3)活力街道,提高街道两侧土地价值。基于这个原则和目标,每个城市编制自己的街道设计手册。
旧金山的手册主体分为4个部分,首先确定了街道设计的10个目标,例如难忘的、生态的、健康的、安全的等。这是做街道的根本思维,并不仅仅是为了小汽车通行,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有品质的街道。然后,手册细分了15种道路,包括中心商业区的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道路,生活去的交通性、生活性、商业性道路,还有公园大道、公园边缘路、林荫大道等等,而每一种道路都给出了断面图、平面图、细节设计要素,非常的直观、精细。

街道设计导则
此外,手册也给出很多设计理念,例如下图,原来的路边停车占用一条车道,人在交叉口处空间局促,所以他们要改成交叉口缘石拓展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人的驻足空间。我觉得这是对我原有交通工程思维最大的冲击,以前总想扩大路口,但现在越来与认同缩窄的理念。最右的图是增加雨水收集和绿化设施,很符合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的理念。

四、国内街道设计思考
我们的街道也要形成安全的街道环境,保障慢行者权利;要支持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交通理念;要提高城市景观,优化生态环境;要营造活力街道,提高城市品质与土地价值。
1)首先是街道空间的范畴,道路红线、绿线、建筑退线三线融合,多专业协同、完整设计。
2)构建公交为主的路网设计体系。城市路网系统设计应该以公交通道基本骨架进行设计,以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能完全服务区域为目标设定主次干道。老城市提倡公交优先,如墨尔本老城区(city)内,有轨电车免费;主要大街断面:有轨电车+自行车+人行道,无小汽车。

墨尔本CITY 有轨电车免费区域
3)自行车道作为城市短距离出行的基础工具,做好与公交接驳,保障路权;探讨保障双向2 车道支路的自行车路权。天津市里的泰安道据说是因为保留树木留出了分隔的自行车道,效果也很好。

天津市泰安道道路断面
4)路边停车不影响自行车、人行的连续通行。像墨尔本,停车设置在路内,机动车动静一体,干扰的是机动车而不是慢行。

墨尔本路内停车示意
5)人行道与无障碍设计。
6)小汽车的设计要转变思维,将路权向公交、自行车偏重,扭转拓宽道路、扩大交叉口的惯性思维。

灯泡型路缘石转角设计
五、“窄路密网”对街道设计的作用
在窄路密网条件下,我们才能把道路断面缩窄,通过单向交通组织,保证可达性与易达性。在大尺度路网设计时(500米间距以上),道路如果体现所有交通要素,其道路断面宽度必然很大;而窄路密网尺度下,可以组织单行,从而减少道路断面宽度、并简化交叉口冲突点,交通效率会提高很多。
那么多宽的街道合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里面提了一个高宽比概念,是对老城区街道的统计数据,对于现代城市两侧建筑过高时不宜套用。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里提出,人在25-30米左右还能看到对面的表情,能够有效交流。再远就不好交流了。因此个人认为人行道相距25米以内道路是适合街道尺度的。
六、结语
完整街道理念是对快速城市化、机动化发展所带来的能源、环境、拥堵等问题的反思与回归。现阶段国内仍受“车本位”惯性设计理念影响与粗放、僵化的管理手段制约,导致道路街道空间尚不能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阶段得到统一认识与细节落实。
期待业界共同努力,推动适合我国城市特点的完整街道设计手册编制,能够包容多元化的交通出行方式、鼓励绿色低碳可持续交通发展、营造良好街道公共活动空间。
欢迎加入“城市的故事”微信群
点此查看入群须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