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日报:第127期,今日收录50篇
往期查看:www.guihuayun.com
合作联系:admin@caup.net
查看列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本期推荐文章

对城市休闲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05-06 Vertical UPDIS共同城市
本文将从慢行系统规划过程中常见的“不协同”问题分析入手,以台州东部新区协同规划为例讲述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过程,最后提出在建设管理层面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从业者有一定的启发。
1、休闲慢行系统规划中常见的“不协同”问题
(1)城市绿道规划与城市绿地空间规划不协同
在城市专项规划开展过程中,绿道网规划往往滞后于绿地系统规划,绿道网在规划的过程中只能依托现有的绿地资源、建筑退线空间或借用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布设,规划略显被动性。而对于城市新区而言,绿道如果要充分发挥其休闲旅游功能,必须以慢行出行需求为导向与城市绿地系统一同整合规划,即绿地系统规划应兼顾城市绿道的布设需求。
(2)城市绿道与城市道路慢行设施不协同
在常规的绿道网规划过程中,绿道空间与城市道路空间关系不清晰,绿道空间随意占用道路空间布设的情况常有发生,一方面绿道自身功能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也对城市道路慢行系统造成一定干扰;城市绿道从其自身的功能出发,规划的原则是其空间应尽量利用绿廊(绿地)空间进行布设营造舒适、绿色的出行环境,而在某些景观价值较高、公共资源集中的城市中心区或在某些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如绿廊覆盖盲区、绿廊系统不连续或跨桥等条件下,为了保证绿道网络的连续性,在道路慢行空间较为充足的前提下才考虑采用与城市道路慢行空间合设的形式,但一般都为等级较低的绿道,目的是为了保证其集散功能的连续性。
(3)管理层面不协同
一般来说,两类慢行设施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归入城市道路体系一并由城市交通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建设管理,城市绿道系统多由城市园林部门负责建设管理。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者出现功能上的矛盾或者建设层面的相关问题的时候总得不到统一的、有效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两者的关系较为密切,进行整合规划和管理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将会更加高效。
2、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过程——以台州东部新区为例
通过笔者在多专业协同规划过程中对休闲慢行系统(以下统称绿道)规划的实践,希望以台州市东部新区为例,从休闲系统的分类、绿色开放空间规划、两层级的绿道网络规划等方面简述一体化休闲慢行系统的构建过程,强调绿道与城市绿色空间资源以及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协同。
(1)休闲慢行系统的分类

图1 城市慢行系统的组成
将绿道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为骨架绿道与社区绿道两个层级,其中骨架绿道主要对接区域层面的区域绿道,是片区的绿道网主骨架,也是塑造城市绿色形象的重要抓手;社区绿道作为骨架绿道的有效补充,功能为集散主骨架系统围合片区的休闲出行人流,收集休闲出行人流后导入骨架网系统,是城市建设休闲乐城的重要途径。各等级绿道功能定位和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1 绿道系统功能等级划分

相比较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的空间关系,骨架绿道具有相对独立的出行环境,一般设置于城市绿廊或沿滨水、滨海休闲带设置;社区绿道一般可采用“单独设”或与城市慢行道“合设”的形式,一般主要沿城市道路绿化带(防护绿带)设置,在条件受限或者功能特殊片区采用借用道路慢行系统设置;绿道系统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2 两层级绿道与城市道路关系示意图
(2)以城市休闲需求为导向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规划
台州市东部新区自然资源丰富,集山、水、海空间资源于一体,绿道作为城市居民享有自然资源的实现途径,应充分结合自然资源布设,而作为绿道的空间载体,城市绿色公共空间规划的意义就显得格外突出。
以东部新区的休闲慢行出行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区自然资源分布特点,规划的新区绿色开放空间,其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即滨水空间、塘坝空间和开放空间,该类空间同时兼顾绿化、景观、防风、低冲击等功能要求。
表2 东部新区主要特色一览表


图3 东部新区特色空间规划示意图
(3)依托城市开放空间打造高标准、无障碍的绿道网骨架系统
骨架绿道网络应紧密结合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布设,功能要求是串联主要景观资源节点、商业核心节点以及公共服务中心,打造相对独立、高标准、自成体系的“一级”绿道系统,营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山海城”绿色出行空间。
骨架绿道从布设形式上可分为塘坝线、绿廊线以及防护绿带线。其中塘坝线沿滨水、滨海的开放空间布设,给居民提供近水的休闲环境,要求布设空间宽裕,一般将自行车路径与步行路径分开设置;绿廊线设置于绿色生态线范围内,主要包括新区的南北湿地,给居民提供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自行车路径与步行路径可合设;防护绿带线主要沿道路防护绿带设置,给居民提供快速到达公园、重要景观节点、公共服务中心等休闲活动集中点的舒适慢行通道,自行车路径与步行路径可灵活组合布设。

图4 骨架绿道网布设模式图
为了给骨架绿道网创造安全、舒适、独立的出行环境,绿道与城市道路的交叉点一般建议采用立体交叉的处理方式,主要利用东部新区地形特点采用路径下穿、天桥或涵洞等处理方式实现,如图所示。



图5 骨架绿道空间布设指引示意图
(4)构建高效可达骨架绿道网的社区绿道系统
社区绿道承担旅游休闲客流的集散并向骨架绿道导入客流的功能,更强调社区内部人流集散的效率性,规划社区绿道应衔接主要社区服务中心、公交轨道站点等重要人流集散与换乘点,主要沿道路绿化带或借用道路慢行空间布设;新区内部需整体构建高效可达骨架绿道的“二级”社区绿道系统,与一级绿道网串联成网发挥整体效益。


图6 社区绿道布设模式示意图
社区绿道一般结合绿化景观(防护绿带、滨水景观带)和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设置绿道空间,节点处理以平面过街方式为主,横断面设置形式从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的位置关系出发可分为“单设式”与“合设式”两种。
单设式:结合道路绿化带设置,线形较为自由,与城市道路系统相互分离,互不干扰;

图7 社区绿道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分离
合设式:与道路慢行道进行整合,功能互为补充,布设的形式分为两种模式
模式一:与道路慢行道进行拼接整合设置,处理非机动车与人行的位置关系;

图8 模式一布设形式示意图
模式二:借用道路慢行道实现,其中城市慢行道结合两侧空间可适当拓宽,并强化景观功能。

图9 模式二布设形式示意图

图10 东部新区绿道网布设方案
3、相关建设管理建议
慢行系统规划理念的落地与其高效、协同的管理模式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东部新区的管理模式的思考与总结,提出针对慢行系统规划建设的几点相关管理建议如下: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绿道规划可由同一部门统一委托开展
由于城市绿道系统与城市绿地空间规划的关系相辅相成,建议绿地系统规划或修编与城市绿道规划由城市规划部门或园林部门统一委托开展,保证两层面规划的协同性。
(2)城市道路慢行空间与绿道空间可由规划部门统筹用地出让
结合本次规划过程中提出的城市道路慢行道与绿道可合设的情况,建议规划管理部门在做用地出让时适当考虑两者下阶段的整合规划,对城市道路慢行空间与城市绿道空间进行合并用地出让,亦可针对个别慢行出行需求特殊的道路进行此类似处理。
(3)城市建设部门可对部分城市道路步行空间与建筑退线空间进行整合设计建设
针对于部分城市道路步行空间局促的情况,在个别建筑退线空间充裕的条件下,建议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牵头利用建筑退线空间与步行空间进行合并设计建设,营造舒适、宽裕的慢行空间。
作者:单也(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

城读│理解城市发展的四把钥匙
2016-05-06 Michael Storper 城读
为什么有的城市经济增长,而有的城市经济衰落? 什么因素使得城市维持增长的能力不一样?什么力量造成了人均收入的均衡(converge)和分异(diverge),背后是什么条件在起作用?为什么有的城市比其他地方的生产力更高?一个城市的物质结构与其经济表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城市与区域增长的主要规律是什么? 究竟有哪些时空上不寻常的事件和过程,对发展道路起到了不可逆转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家迈克·斯多普(Michael Storper)在《城市的钥匙:经济、制度、社会互动与政治如何影响经济发展》(Keys to the City: How Economics, Institution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olitics Shape Development)一书中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噪音、复杂的问题,无法用一个单一“大爆炸”模型解释。
迈克·斯多普把经济发展置于城市-区域脉络之下,借助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提出理解城市经济发展的四把钥匙:经济的、制度的、创新的与政治的钥匙,解释城市经济增长为何不均衡。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这四把钥匙。
经济学钥匙:“工作跟随人”还是“人跟随工作”?
本书第一部分,“城市发展的经济脉络”,探讨生产的地理学,亦即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区位选择如何影响城市区域的发展。
究竟是为寻求更好生活质量而迁移的个人,还是为寻找最佳生产区位的企业/工作的迁移,引发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更多是作为企业的工厂,而不是作为个人的“游乐场”。尽管伦敦、纽约和巴黎的中心城区成为世界富豪的消费游乐场,但是它们首先是全球经济的主要生产枢纽。绝大多数的人为了工作而来到这些城市。世界城市体系,无论是最富有的还是最贫穷的城市,不是游乐场或者主题公园,而首先是互相关联的工厂体系。
经济发展根本上取决于区域的生产力发展。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大致决定了技能组合、人口变迁和收入水平。经济活动做两件事:在特定地方发展起来,在不同城市之间分工排序。当规模经济削弱时,经济活动离开该地。当经济活动需要共享生产投入、劳动力和互动创新时,经济活动就聚集于某地。
但是,现有大量城市政策都是基于城市便利性理论或者城市“游乐场”模型而制定的,重点放在吸引人,而不是吸引产业。这类政策被误导了。这类政策的高端版本是,设法吸引高技能、富有的或者创新人才,通过提供这类人想要的环境。这类政策的低端版本是设法保持低廉的房价。这类政策只能吸引到有限的、并不必须工作的人口:有钱人和退休人士。更糟糕的是,这类政策消耗了政治注意力,而忽视了城市发展最基本的挑战:如何创收。
制度钥匙:城市赢家与输家
经济因素并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城市区域成为赢家,而有的城市区域成为输家。有许多因素导致某个特定城市成为“赢家“:”最初迁移者偶然事件“因素、制度、创新地理学、国家刻意的政策和行动等等。例如,纽约之所以成为金融中心,是因为纽约最早介入金融业吗?硅谷之所以在旧金山附近发展起来,是因为硅谷创始人之一由于要照顾生病的母亲而搬迁至此?是否这些地方具有某种更深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从而吸引相关产业在此落户?还是说国家和政府优惠政策行动所致?
普遍认为一个好的制度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关,这种观点也被应用于城市-区域发展之中。发展经济学一般把“制度“视为正式的制度(大写意义上的I),包括国家、宪法、规章、法律和正式的政策,但制度还包括非正式制度(即小写意义上的i),即经济发展的关键群体和社区组织,从精英网络到公民结社到邻里组织。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往往以一种无意的方式,影响着劳动力市场、教育、态度甚至正式的政策。
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具有相似的正式制度,但是社区和社区之间的连接大相径庭。这些差异对城市如何吸引、留住或排斥产业活动影响举足轻重。本书第二部分探讨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学,特别是城市区域的非正式制度行动。
制度与经济地理一起共同塑造城市生产力。高密度的城市经济师高强度互动的系统——企业之间的互动;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工人、家庭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这些互动都嵌套于政府、教育、其他各种组织之间的互动之下。
城市欲在发展过程中赢出,需要成功的专业化和再专业化。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下,地方经济发展取决于在变动的劳动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即应该取得最有利的专业分工。
社会互动钥匙:如何建设“创意蜂鸣城市(buzz city)”?
本书第三部分结合经济学与社会学,讨论本地互动如何影响创新,进而分析本地互动在全球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创新产业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城市之中,例如,信息技术集中于圣何塞,金融集中于伦敦和香港,娱乐产业集中于洛杉矶,制药集中于巴塞尔。产业在特定国家特定城市的聚集,决定了高技能工作的分布和收入的等级体系。
全球化与地方互动是发展的一体两面。技术、交通和通讯的全球加强地方互动的同时,也用远距离进口替代了部分地方功能。但是城市赢家往往具有比较低发展水平城市更高的地方互动增加。
强烈的地方互动促进地方天才(local genius)的产生。地方天才对于区域发展极为有利,但是很难模仿,也很难培养。地方互动最强烈的形式是面对面交流。那些具有多重天才产业的城市对于面对面交流的需求也在增长。当各种类型的地方天才在城市里相遇时,带来“创意蜂鸣”效应。
政治钥匙:效率还是公平?
城市区域的发展部分受政治影响。国家政策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反过来,城市区域也以不同方式进入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本书第四部分考察处于政治经济过程中的城市和城市体系,地域发展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这一部分分析了四个宽泛的政治机制:创建新城市和区域政府的能力;企业和个人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土地和土地开发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劳工条例和工资的区域差异。这四个政治机制有着重要的经济和地理后果:生产要素(劳动力、企业和知识)的区域重组的动态,这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群体的连接或隔离模式;政治经济过程三种策略的使用,是地理“退出(exit)”(流动性),还是“呼吁(voice)”,亦或是“忠诚(loyalty)”。
国家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把社会的赢家和输家团结在一起,这里的赢家和输家既包括人口,也包括城市区域。
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来应对区域差异?区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吗?
区域发展深深内嵌于国家发展过程。所有的城市区域都永久地处于收入等级的顶端是不可能的。区域之间可能有恶性竞争、重复建设和浪费投资。
正义、效率与城市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福祉。如何选择效率与公平的合适比例关乎发展的正义。然而,目前几乎没有任何有关城市效能的公共对话,更勿论城市发展与正义关系的讨论。
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制度、创新与正义:这是理解城市区域发展的四把钥匙,有助于打开更好的城市学术研究与城市实践的大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读”,长按二维码识别,查看原文:

规划日报:www.guihuayun.com
规划头条: www.upnews.cn
国匠城: CAU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