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贵乡地处银川市东郊,东靠黄河、地形平坦、水系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同时,通贵乡总人口中80%以上为回族,回乡文化底蕴深厚。随着银川市多条干路向黄河金岸延伸,通贵乡的区位优势越发显著。
在《银川市通贵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中,通贵乡被确定为城市发展与黄河生态保育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银川市城市特色的重要展示平台,是宁夏沿黄经济区和银川都市近郊一个融合美丽田园风景、活力宜居社区、创新服务型产业、特色回乡风情于一体的的生态型乡镇。
为落实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兴庆区通贵乡人民政府委托,编制此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通贵乡小城镇精品化建设,实现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通贵乡是历史上的产粮农业乡镇,水利设施完善,在坡度不足0.1%的地形上,已经形成了一套依靠自然微地形而实现农业灌溉和雨水排蓄的体系;大量的水系、农田、林木、道路高度融合,共同存在于该生态系统;故形成了以“水、田、林、路”融合、“干、支、斗、农”四级水渠、“灌溉渠”与“排水沟”穿插为特点的现状肌理和生态水系统。同时意味着乡村现有产权的分布和现状的空间肌理密是不可分的。

图:现状水网布局图
所以,尽管未来要将现状农田变为开发的建设用地,但开发倘若破坏了现状的肌理,势必会造成地表流经的破坏、建设成本的抬高、产权纠纷、农民认知的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必须依据现有的肌理和尺度来进行规划构思,这一点至关重要。
通贵乡东片区是全乡回民的安置社区,在对空间做出基于现状肌理的规划构思的基础上后,产生了开放式小街区、生态排蓄、水绿网络的规划理念,采用开放式的街区的形式,打造成为蓝绿交织成网、回乡风情满溢的魅力小镇及精神家园。

图:回型社区效果图
社区呈回型街区式住宅,中心庭院可形成良好的交流空间以及安静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居性。
回型街区的居住建筑形式以4米×4米为模数组合,每户100平方米,打造叠加式住宅单元。各户一层为起居、厨房、餐厅,二层为卧室和卫生间。上下两户各为100平方米,依据家庭意愿可分可合。下层住户拥有庭院,上层住户享有屋顶露台。厨房和卫生间的通风和采光可通过内天井解决。

图:住宅单元剖视图及平面图
同时,建筑功能高度混合,可实现居住生活与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体化,便利居民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和居住一体化开发,有利于城市资源的集中使用和分期建设,以及形成多样性和时代性,以及开发阶段完整性。对于居民,形成回民文化氛围浓厚的社区家园;对于游客,塑造回乡文化精神体验的家园;对于文化的强化,强调回乡元素以形成特色城镇。
规划基地处于通贵乡集中建设区的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至经五路、南至银通路、西至永通路、北至贺兰山路;规划面积178公顷。参考伊斯兰城市的典型城镇尺度,结合现代城镇的使用和管理需求,规划街区的尺度约为180m*150m,每个地块的面积约为1.5km2-2.5km2。

图:街区划分及街区尺度示意图
为了尊重利用已有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系统),在城镇总体布局上由现状1.5-2公里间距的干渠尺度,框定了基地的总体尺度,既形成城镇一级生态单元;由400-600米间距的干渠尺度,框定了社区的尺度,形成城镇二级生态单元;由40-60米的斗渠尺度,框定了街区单元的尺度,形成城镇三级生态单元。

图:生态单元划分图
通贵乡规划的路网密度为12.36km/km2,密植路网为城市交通提供更多选择,增加了路网密度和通达性,有助于缓解交通压力,确保快速便捷的内外机动交通联系。
作为旅游型小镇,规划在构建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保证城镇对内对外交通联系便捷的基础之上,还结合城镇地形地貌、道路断面以及道路、绿地系统和城镇商业界面,规划形成包括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两种类型组成的城镇慢行交通体系,确保了方式多样且宁静的内部生活交通,塑造了以便捷交通及文化景观特色为基础的旅游小镇及宜居环境。
自行车系统——规划自行车系统覆盖整个东片区,包括自行车绿道、专用自行车道、混合慢行道三种类型。其中自行车绿道结合道路旁的绿化空间设置;专用自行车道设置在人行道旁侧,标高相同,而采用不同的铺装材质;对于宽度较窄、慢行交通量较小的支路,设置混合慢行道,同时供人行和自行车通行。
步行系统——所有市政道路的两侧均设置步行道,保证一般性的通勤步行交通。在此基础上,在城镇绿地内设置连续的绿道,提高绿地滨水空间公共活动性。此外,规划引导各地块在开发时,留有地块内的公共步行通道,地块与地块间的出入口相对应,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网络。

图:三干渠现状照片及改造意向
设计团队:李京生教授工作室
主要编制人员:李京生、乔路、张昕欣、徐栋、王圣莹、赵月、周骥、彭程、刘天竹、王子鑫
项目完成时间:2016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