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71期(2016年第17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位于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高新区的作用”。近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赞扬成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列成果,强调“要充分调动新时期每个个体的积极性”。如今,创新指数已成为国家和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概念及设立条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其设立背景是在国家高新区经历20多年快速发展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际,希望通过营造更加宽松开放的政策环境,引导高科技企业集聚,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热情的“乘法”,探索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新模式,推动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在国际高端环节占有一席之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云中表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设立会综合考虑区位条件、科技实力以及自身发展必要性等多方面因素。以2016年4月设立的三个示范区来看,辽宁正处在东北振兴和转型发展机遇期,沈阳和大连创新能力强;山东半岛经济实力强,但济南等内陆城市重工业结构偏重,急需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河南近几年经济发展在全国和中部都名列前茅,处于中原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
△已批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09年3月北京中关村被批准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截止目前,国务院共批复了14个,除北京中关村外,还包括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滨海、湖南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杭州、珠三角、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和辽宁沈大。从设立时间上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近几年有加速扩容态势,前3个在2009-2011年间设立,后11个均在2014-2016年间设立。示范区多以原高新区为基础,进行升级挂牌;也有以整个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如深圳;也有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如江苏苏南示范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珠三角示范区包括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8个高新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红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科技创新的政策高地,拥有“6+4”先行先试政策。“6”即已全面推广的中关村六项政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业通过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融资、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股权和分红激励、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4”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四大优惠措施:一是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二是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三是对5年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转让,参照技术转让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四是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向个人股东转增股本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允许在5年内分期缴纳。
△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一是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2015年,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增科技孵化器载体65万平方米,新增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30家,新增在孵科技型初创企业3020家,同比增长300%。二是确定楼宇业态定位:发布《成都高新区楼宇经济业态规划(2016—2020年)》,南部园区围绕“现代科技新城”定位,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西部园区发展设计、研发、创新创业型楼宇及智慧经济。三是完善创新配套政策:发布《专业特色楼宇培育机制和专项优惠政策》,认定为专业特色楼宇的将在房租补贴、购房补贴、装修补贴、产权分割、专业服务等方面对入驻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局长表示,通过“规划+政策”的组合拳,不仅可以促进创新企业发展,还将缓解高新区楼宇集中放量引起的供大于求危机。
△优化我市双创环境与空间,努力建设西部创新中心。重庆“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的目标,“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推动创新突破、先行示范、引领带动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我市国家级创新平台较东部沿海省市非常少,目前仅有国家级高新区2个(重庆高新区与璧山高新区),正在创建1个(永川高新区),应按照《重庆市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和管理办法》(渝府办发〔2016〕41号),积极推进更多的创新平台申报,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优化创新用地政策,支持双创产业发展。贯彻落实《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适应创新产业发展需要,研究有助于双创产业发展的兼容性用地类型,适度增加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制定土地供给、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为双创产业发展肃清障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