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C】西北地区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空间发展路径探索 —以延安南二十里铺片区为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05 00:00:30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
蓝字
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刘亮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月英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杨侃
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
文章针对西北地区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用地局限性及地域性、城乡二元性、交通多元性和生态敏感性等特征,以延安南
二十里铺片区为例,通过城乡统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门户体系构建和多廊合一等途径探讨了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的发展
路径,最终提出“城乡共荣、生态共融、用地共容”的门户空间创新发展方式,以期为类似区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提供借鉴。
延安南二十里铺片区空间
发展路径
城乡共荣
当前,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乡发展
的重大命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在于城乡关系的协调与重构。
规划区内的南部乡村片区与北部城
市片区之间由于地形复杂、资源禀赋差
距大和城乡居民点分散等问题,使得城
乡共生难度加大,“门槛效应”显著。
规划区内的乡具有两种特质:一种是处
于东西山坡上,此乡具有“依山而建、
建筑破败、生态环境差、地质灾害危害
大”等特点;另一种为三十里铺村周边
形成的村庄聚落,主要特征表现为“土
地使用条件较好,乡村环境较差”等。
基于此,规划首先以“城乡资源互补性”
为切入点,针对乡村属性,基于“拓展
发展,整合提升”的理念进行城乡统筹,
将山坡上的乡村人口向川道集中安置,
并进行山体绿化,打造休闲景观带。其次,
规划在城乡交界地带打造辐射城市和乡
村的公共服务中心,以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原则,使城乡公共服务中心向周边地
区综合辐射。最后,在产业发展方面,
规划在南部乡村特质片区主要发展绿色
乡村旅游产业,依托田园生态基质,打
造“山水乡愁”景观,使其与北部的城
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并将特色乡村游、
农家乐服务等项目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
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如此,南部为北部
提供了田野风光和休憩空间,北部为南
部提供了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两
者相得益彰,最终实现城乡共荣的目标
( 图5)。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乡交界处的
公共服务中心可以打造为城乡互动区。
随着城乡互动区规模的扩大以及城乡资
源互动方式的复合化、高效化,此区域
将形成更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辐射带
动能力,推动更大区域的城乡一体化进
程,形成“滚雪球效应”。
生态共融
科学构建区域内的生态景观格局可
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
统结构过程的完整性,增强区域景观格
局与功能空间上的连通性,构筑生态网
络,实现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根据南二十里铺片区的水系、山地
的自然格局及城市建设布局特点,结合
生态功能区划,规划提出以水系为骨架,
以山、林、河、田等为要素,构建城乡一体、
区域开放的生态景观格局,通过对大型
自然斑块、生态廊道的保护,形成多层次、
多功能、立体化及复合化的区域生态网
络。这一生态网络契合川道城市理想的
“开放式、生长型”的带状组团式结构,
即东西山体遥望,并由多条生态廊道隔
离,这样既能为生物群落多样性提供保
障,又可以有效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
同时,对于贯穿南北的南川河生态绿道
( 廊道),规划通过梳理山体绿地、滨水
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城市公园
和郊野公园等多层级的绿化网络,打造
多层次的绿网体系,从而构建舒适宜居、
功能复合及绿网交织的立体生态景观系
统。此外,通过绿道( 廊道) 积极串联位
于规划区内的绿色斑块,其既是现状保
留的绿化空间,又是未来积极打造的生
态节点。最终,规划形成“基质+ 廊
道+ 斑块”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图6)。
用地共容
用地共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基于等级划分的门户体系的构建;
另一方面是基于交通、绿化和门户景观
轴线的多廊合一策略的提出。
(1) 基于等级划分的门户体系。
依据对接区域性质、辐射范围、对
外交通条件、区位发展条件和空间拓展
可能等因子,规划将南二十里铺片区划
分为门户区域、门户空间和门户节点三
级门户体系,这三级门户体系依托道路、
河流等景观廊道最终串联为门户形象展
示带。其中,整个南二十里铺片区为门
户区域一级体系,贯穿南北的南川河、
包茂高速公路和210 国道构成了两条门
户形象展示带;火车站站场片区、高速
路下线口片区等为门户空间二级体系,
而位于二级体系内部的客运站、交通交
叉口则形成了门户节点三级体系(图7)。
如此,规划通过门户通道串联三级门户
空间,以门户区域为整体控制基质形成
网络控制,从而形成了重点突出的立体
体系。
(2) 多廊合一。
南川河与交通廊道纵横交错,单一
廊道难以形成系统。规划提出多廊合一
的发展策略,根据对外交通相关规范的
退让防护要求,结合现状交通廊道的间
隔距离及建设条件的综合评定,按照铁
路沿线两侧的防护绿廊宽度为50 m、高
速公路两侧的防护绿廊宽度为30 m 及
国道两侧的防护绿廊宽度为20 m 的要
求进行综合控制,并将多条防护廊道及
城市道路沿线的景观绿化廊道进行合并,
最终形成宽度为20 ~ 80 m 不等的贯穿
规划区南北的生态景观展示绿廊。
“城乡共荣、生态共融、用地共容”
的门户区域空间发展路径能快速有效地
改变原有乡村空间分散、城乡联系不便
及居住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通过
乡村空间转移又能最大限度地对生态环
境进行保护,形成城乡生态互动区,并
形成城乡单元之间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互
动关系( 图8)。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
西北地区川道城市门户区域空间发展路径探索
—以延安南二十里铺片区为例
》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