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开始,我们将不定期插播智商三岁的《读&游记》系列,包括读书笔记、旅行感受等。小伙伴们别错过,希望多有反馈哦~
先来一篇关于华沙重建的读后感,让大家过过瘾吧。
《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读后感
——一个关于重建的故事——
断断续续将郝友笑丛翻译的《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美-安东尼-滕Amthony M.Tung著、郝笑丛译)读完,结合日常工作,颇有些感触。有心向大家推荐该书,故动了写几篇简介的念头。

国内经常听一些声音质问,为什么华沙重建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拆了重建就不行?100年后也能是文物啊!掷地有声的样子。好,那我们就来看看华沙重建。
因为元首大人的一句话,德国建筑师们充分发挥了其专业精神,认真研究了该城的历史纪念物:具有最优美比例的房屋,由著名建筑师设计的房屋,曾经住过华沙名人的房屋,曾经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房屋,有着优雅的雕塑装饰的房屋,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房屋,不同建筑风格的最有代表性的房屋,不同时期最有意义的房屋,最自豪的教堂,最富有的宫殿,最美丽的住宅,以及将华沙连成一个艺术整体并令其骄傲的邻里关系(建造过程延续了700年)。

之后,专业小分队带走了这些建筑的艺术品和艺术构件,再之后,依据对建筑结构的仔细分析,恰当地安放了炸弹。嘭!

纳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波兰人的抵抗。他们成千上万地死于战斗、集中营及每日专门设立的死刑场。华沙的座右铭是“她不惧风暴!”

因此,华沙的毁灭基于一个系统计划,即:摧毁敌对国家的物质形态——建筑、艺术和历史成就——以摧毁他们的文化认同,继而摧毁他们的战斗精神。战争结束时,80%的城市建筑和96%的纪念性建筑被毁掉。

但是,在德国占领下的华沙,一个以华沙技术大学建筑系成员为主的建筑和规划工作室秘密成立了,进而又成立了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他们冒着被逮捕、处死的危险,秘密收集各种资料(在世纪之初,波兰建筑师们就开始测绘、记录华沙的地标建筑;100多个摄影室,众多画家也纷纷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和绘画)。同时秘密开展教育,培养新生一代。他们研究战后的住房、工业及交通需求。

战前,华沙分类确定了975处纪念性建筑,其中,782处被完全炸毁,141处部分被毁,即96.5%成为齑粉。没有了供水、排水,没有了电力、电信,没有了公交,似乎一下被打到了700年前。但是,华沙的遗产被系统地记录下来。

战后,面对一片废墟,华沙人民通过了三条原则:国家政府继续留在这个不复存在的城市;一丝不苟地原址重建;重建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需求。为了确保资金,全波兰人延缓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每六个华沙人就有一个在为重建而工作,因为这是关乎民族自豪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事件。而为了确保“手工气息”展现出的美学特征,特意建立了一个国家企业,致力于复兴丢失的建造技术。

1980年重建的华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保护名录,尽管该不该获得这个殊荣引发了争议。因为,华沙的重建虽然谨慎精细,但过程中依然将一些原始的真实(偶然造成的丑陋)从中剥离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过去有选择的回忆。而且复制品永远不是真身,活着的城市形态记录着历史进程的变迁,而华沙的历史记录在被战火夷为平地时就被抹去了。
但她最终获得殊荣,是因她凸显的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她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息:人的尊严是无价的,比所有暴君都活得长久!

由此,我想再问问那些自毁长城,且又自诩是继承梁先生理念的人,是不是还有底气将华沙作为自己堂而皇之的理由。(PS:请脑补作品《中国市长》)。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小编:健仔
主编:袁方
作者简介:
智商三岁:你一定奇怪我为啥叫这名字吧?就是不聪明呗(瞧你笨的)!不过本人虽不机灵,特点还是有的。其一就是好奇心重,爱四处溜达,寻花问草;其二是喜欢翻看闲书,还在上面乱写乱画(大家借书时要三思!);其三是总瞎想、不爱干,睡觉晒太阳才是真爱!所以给自己定了位——这么具有娱乐精神又好吃懒做的人,就努力为吃喝玩乐供些信息,出点主意吧!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