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永军(博士,中规院深圳分院)
截至2012年末,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率高达83.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笔者观察,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面临三大转型:城市发展动力从工业主导发展向服务业主导发展转型,城市空间发展态势从增量为主向存量优化转型,城市发展目标从以经济为导向向以低碳、创新和宜居为导向转型。
珠三角地区城市三大转型中,笔者认为第一个转型是根本的和最重要的。为引导城市合理有序转型,城市规划应加强服务业研究,包括服务业空间需求研究和服务业空间结构研究两大方面。
服务业空间包括很多类别,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办公空间需求和商业空间需求。笔者观察,珠三角有些城市一口气规划N个新城、N个新中心、N个综合体。所有这些服务业空间供给加在一起,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天量。究竟可不可行?市场能不能吸纳?这些都应从需求端进行理性评估。如何评估服务业空间需求,应该从人口结构研究入手。尽管广受批评,人口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参数,这一点国内外都相同。人口包括数量和结构两大方面,人口结构又可细分为年龄结构、教育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等。在城市增量发展阶段,相对重视人口总量而相对忽视人口结构。在城市存量优化转型阶段,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人口结构研究,特别是人口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和收入结构,这些是评估城市服务业空间(主要包括办公空间和商业空间)需求的基本参数。结合服务业人均用地标准,能大致评估出城市服务业的空间需求。
国外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理想与现实究竟如何评价?轨道网的建设对城市服务业空间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集聚还是扩散?电商对城市商业空间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笔者观察,国内许多城市都规划了足以媲美甚至超过原有中心的“新中心”和“双中心”。这样的雄伟构想能否实现,需要认真研究借鉴国外大都市区中心体系培育的经验教训。至少笔者没有观察到国外大都市地区有在外围培育起超过原有中心的新中心的案例。此外,也要处理服务业空间的集中和分散问题。以国外大都市区为例,除了CBD、Sub-CBD、Edge-City等相对集中的办公空间外,还有海量的独立分别的办公空间。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布局研究究竟采取何种模式,需要从中吸取有益经验。
服务业空间研究,国外也是新课题。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研究,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本文转自中规院深圳分院30周年院庆系列丛书《城事论道》的主题笔谈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