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总规学委会)以线上方式召开了以“新挑战·新视角·新路径——总体规划作用再认识”为主题的2022年总规学委会年会。本次会议由总规学委会主办,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承办。 12月18日上午召开总规学委会换届会议,共有50名委员出席。会上,委员们听取了第一届总规学委会秘书长尹强的工作报告及换届筹备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学委会主任委员(张菁)、副主任委员(王富海、朱波、熊健)及秘书长(董珂)。张菁主任委员代表第二届学委会领导班子做了《第二届总规学委会工作设想及工作计划》报告,多位参会委员就总规学委会未来发展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及副理事长赵燕菁对第二届总规学委会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 石楠秘书长在讲话中强调,总体规划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思维方法和技术产品,适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规划工作,学委会应该加强总体规划学理的基础性研究,为丰富我国城乡规划学知识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202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于12月18日下午召开。会议由总规学委会主任委员张菁主持。参会嘉宾包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会议还邀请了7位报告人为本次年会作主旨发言。 杨保军理事长提出,总体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地位。回顾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重大历史时期,总体规划都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生命力就在于紧跟国家宏观形势变化,不断校正自己的策略、方法和成果,通过积极应变实现真正管用。为此,他对总体规划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解决真问题 准确及时发现真问题是做对规划的前提,在当前形势下,要将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作为规划的重心,通过创新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是回应真需求 将“人民安居乐业”作为规划工作的原点,充分了解每一个“具体人”的多元需求,推动规划成果“有人情味”、规划过程多方参与。 三是保障真落地 要调集和统筹各方资源实现项目落地,重点是破解体制机制上的“难点堵点”,例如:各层级规划内容与行政事权的对应关系,上下级规划之间的传导关系,各部门推动项目实施的协同关系,存量地区再利用的配套制度创新等。 “成大事者,以应天时为主,以谋地利为用,以得人和为基。” 希望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荟聚众智、博采众长,解决真问题、回应真需求、保障真落地,以中国特色的规划理论与实践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王凯副理事长在致辞中,从学习二十大报告的体会出发,提出总体规划研究领域要应对新挑战,开拓新视角、探索新路径。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理念和愿景,应当是新时代城市总体层面的规划研究重要方向,总体规划的学术研究既面对着重大机遇,当然也面临着更大的新挑战。 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后疫情时代和走向高质量发展,要求总体规划要特别关注到的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视角转变。例如要特别关注在安全韧性视角下,研究能否在极端状态下保障城市基本运行等。 未来五年是城市政府探索总体规划实施的关键五年,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路径的研究,希望能够探索出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新时代发展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总体规划”实施新路径,进而在规划领域产生创新性的 “世界问题、中国方案”。 张菁主任委员认为,总体规划是心怀大局放眼长远的规划、统筹全域全要素的规划、兼顾竞争与协作的规划、具有底线性前提性的规划,这是总体规划不同于其他规划的典型特征。不同时期总体规划侧重是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阶段变化相一致的,通过自我革新,规划在各个阶段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内外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规划需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划定“三区三线”的基础上,近期的工作重心应当是快速摆脱疫情影响,重振发展新信心、寻找发展新动力、探索发展新模式,并回答十四五重大项目落地的问题。在未来研究方向上: 一是实践维度,探索面向人民群众,更好地回应多样化、提升型的美好生活期盼;面向存量更新,更好地推进体制机制法制、技术标准规范的创新;面向空间治理,更好地适应多层级、精细化、智慧化治理的需要;面向各个层级,探索编制内容与行政事权的呼应关系和上下传导关系。 二是理论维度,建立解决真问题的技术体系,例如城镇空间中的安全韧性、体检评估、全龄友好、绿色低碳等技术;探索适应新趋势的制度体系,例如适应存量地区、多方参与的制度创新。展望未来,总体规划需要延续战略性、系统性思维,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各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