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C】新时期城市空间管控体系构建与榆林实践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5-03 00:00:3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
蓝字
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作者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史怀昱,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陈健
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
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城市规划思路的众多变化,文章以榆林中心城区为案例,
围绕城市生态环境底线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两个主要方面,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出发,根据既有的城市空间管制方法,将生态、
文化要素贯穿始终,构筑起以战略研究引导城市空间格局、以要素管控城市用地布局及以数字平台辅助实施管理的城市空间管
制体系,以期有助于城市空间管制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的进一步完善。
城市空间管制体系构建思路
从城市转型发展时期的特点与趋势
角度出发,通过对外部形势、核心优势
特点等的深入研究,明确城市发展的总
体定位与中长期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
上,重点从3 个方面展开城市空间管控
体系的构建工作:①从生态文化角度出
发确定城市空间格局。以生态文化为核
心要素来确定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方向
与格局,保障城市发展的生态基底及历
史文脉。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中心城区的功能分区,引导片区发展;
明确产业整体布局、重大设施配置等内
容,支撑城市发展。②以底线思维来明
确空间管控的要素与要求。在新常态背
景下,城市规划方法从“愿景模式”向“底
线严控”转变,为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
实现城市建设的有效管理,城市规划研
究工作从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管制界限
的底线控制出发,构建中心城区空间管
控要素体系,明确管控方法。③以数字平
台辅助规划实施管理。通过与国土、环保
和林业等部门的数据库进行对接,规划部
门将中心城区控制要素体系落实到统一的
空间数据库之中,为规划动态管理及用地
项目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多规”
的有效衔接建立数据平台,为实现城市治
理开发模式的创新奠定基础( 图1)。
榆林实践
以生态文化格局为主导要素确定
城市发展格局
榆林城区东侧的驼山、北侧的红山
及西侧的黑山植被良好,是构筑城市景
观特色的重要元素。其中,由于东侧山
势较高,城市扩张不利。榆溪河、芹河、
沙河、榆阳河和青云河等河流水系在城区
交汇,水体景观十分丰富,尤其是榆溪河
不仅贯穿了城市各个主要板块,还是重要
的城市生态功能轴线。榆林中心城区地处
毛乌素沙漠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
带,生态基底脆弱。城区内的大墩梁森林
公园和红石峡风景区的森林覆盖率高,是
城市的“绿肺”。此外,在中心城区西侧
有一条由防护绿地、城市公园等构成的城
市组团和工业区间的防护绿带,是城市重
要的生态屏障( 图3)。在历史文化方面,
城市发展最北端以长城、红石峡和镇北台
为界,在榆溪河西岸逐步向南扩张,形成
北以长城,东、南以驼山,西以榆溪河为
依托与屏障的古城发展格局( 图4)。
此外,将生态红线空间限制作为强
制内容,突出生态、文化廊道及其他限
制发展区域,并将其作为城市生态控制
红线,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蔓延与粘连,
构成城市空间的基底。依据榆林的生态
资源条件及城市历史发展脉络,将中心
城区空间发展方向确定为:东限、西拓、
南控、北禁、中优。在维系城市生态文
化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有序扩展,完善
城市功能,健全中心体系,构筑起“组
团集群发展,生态廊道隔离;一轴两带支
撑,一城五区布局;双核带动引领,快速
交通联系”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图5)。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限制组团扩张
上文对中心城区的发展方向及空间
结构进行了限定,这是划定城市开发边
界的大前提。考虑到榆林城市发展的特殊
性,本次工作以中心城区各类新区、建成
区拓展用地的规划拼合图为基底,采取“倒
推法”的总体思路,用“做减法”的方式
核减规划建设用地,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以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吸引力梯度、
城市最大规模预测、空间形态控制及“两
规”建设用地图斑对比等方法层层削减规
划用地,最终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首先,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等技术文件的要求,在榆林中心城区内
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评价出不适宜用
作城市发展的空间区域( 图6)。其次,将
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地与重要湿地等生
态底线区作为城市生态红线,对其进行
严格管控,保证其保护性质不改变、生
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最后,
按照交通条件、城市氛围、规划建设条件
和地形条件等要素,对榆林中心城区内
的城市发展空间适宜性进行分析( 图7)。
根据城市发展情况,预测城市发展规模,
结合生态限制性、空间适宜性要求核减
榆林中心城区内不适宜进行城市开发的
空间,在剩下的空间里根据城市空间战
略发展方向,以及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
协调的结果,按照城市开发适宜性从高
到低将预测规模落实到空间上,形成城
市开发边界( 图8)。
划定城市“三线”,保护底线空间
在榆林中心城区内,通过划定城市
紫线、绿线和蓝线,进一步对城市组团
内部及组团间的生态文化要素进行严格
控制( 图9)。
在紫线方面,按文物部门的保护要
求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
史建筑的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进
行划定。此外,为了有效保护重要文化
遗产密集区的自然、历史风貌的整体性,
满足区域景观保护要求,规划根据榆林
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保护诉
求划定了榆林古城风貌区与红石峡镇北
台风貌协调区,并提出区域内的建设控
制要求,以辅助城市紫线管理。
在绿线方面,按照《城市绿线管理
办法》提出的城市绿线是“城市各类绿
地范围的控制线”这一要求,规划必须
要对城市范围内的附属绿地、居住区绿
地等进行确定坐标的详细控制。然而,
在具体的建设活动中,城乡规划经常为
了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调整绿线,使
得绿线保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遭到破坏。
为此,本次规划将城市公园绿地、生产
绿地及重要景观绿地等与城市整体生态
环境、景观功能有密切联系的绿地均纳
入绿线范围,并进行定位、定量的控制,
而对于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等这些难
以进行定位要求的绿地,则在一定范围
内进行指标控制。规划通过定点定量控
制和指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给予绿线
控制一定的弹性,保障其得到良好实施。
同时,规划将城市组团外围一些需要保
护的绿色开敞空间( 包括森林公园、城
市组团间的生态绿楔、林地和生态敏感
地等) 也纳入绿线范围,以此构造一个
大生态的保护格局,维护城市生态格局。
在蓝线方面,依据《城市蓝线管理
办法》的要求,规划将江、河、湖、库、
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作为划定对象,
并结合榆林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滞洪区和
重要的生态景观水系,保护城市水系的完
整性,维护水源安全。同时,将划定对象
分为河道、水库、湿地、景观水系与大型
排水渠5 大类,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
国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办
法》《榆林市河道管理办法》等在水利、
防洪及水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具
体的蓝线划定范围,并提出管理办法。
搭建信息平台,协助规划管理
在“多规合一”“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的要求下,构建一个统一的协调信息平台
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更有利于城市建设
管理工作的展开。在榆林中心城区规划过
程中,规划部门十分重视与国土、环保、
林业及水务等部门的充分对接,并构建起
一套协调各个规划的数据标准规范。同时,
将城市开发边界及城市紫线、绿线、蓝线
等空间控制要素统一到这一规范下,为建
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奠定了基础。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
新时期城市空间管控体系构建与榆林实践
》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