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北部新城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是以高新区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新城区,同时也是规划确定的常州市未来商务和商贸服务业集中发展的新城区。该项专题研究,以打造“慢城”为理念,对推进街区化开发建设及城区支路网建设提出了规划建议。
从规划理念和理论层面出发,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慢城”经验,遵循“慢城”运动在区域、城市、街区3个空间尺度上的发展原则,指出了提升城市活力、打造宜居城市生活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针对北部新城,着重分析了城市层面和街区层面的重要借鉴内容。城区层面,重点关注街区尺度划分和街区间的联系;街区层面,重点关注对慢行活动的支持,包括支持交通混行、提倡适宜步行的有组织的功能混合和街道界面功能组织等方面。

图:街区现状及宏观层面的路径与街区要求
从已有规划要求层面进行分析,在对北部新城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类解析后,确定了不同功能区及其对交通组织的差异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北部新城的支路系统进行了划分,包括:优化区、新建区和调整区3大类型。
优化区为已建成保留地区,着重微观环境改善措施。主要包括局部支路优化、适当增加步行路径、引导街区界面和路面质量优化。
调整区为已建成的功能调整改造地区,以配合改造进程,并适应改造后的规划要求为重点,除优化区措施外,需要更加注重支路网完善和街区功能优化。
新建区为尚未大规模新开发建设地区,重点是规划格局的优化。完善整体布局结构、界定城市街区划分与主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用地布局优化、合理控制引导城市支路建设、强化路径系统及界面功能匹配。
在整体层面上,首先从明确不同的慢行街区单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步行路径,进而在合理优化街区结构的层面上,提出在保证结构稳定的情况下,适当调整街区内部用地组织,增加支路、梳理道路网络;以及从慢行街区组织的需要出发,根据不同类型路径两侧临街建筑物的界面功能,提出推荐性的控制要求。

图:慢行街区及路径优化策略
从现状层面来看,对不同片区的路网密度和间距进行测量和调研后发现,大众普遍感觉较为舒适的地区道路间距较少大于250-300米,通常都在200米以下,并且路网线密度基本超过6公里/平方公里,这也成为指导下阶段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

图:北部地区的路网改造建议(实线为必须加密支路、虚线为鼓励加密支路)
图:路网的路径舒适性评析及优化策略分区
通过调查分析,常州北部新城的用地开发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大街坊特征——街坊尺度平均到达1000×1400米,总体路网密度分布较为平均,但大区块的功能分区,造成了明显的街区间切割,导致步行活动的可能性和舒适性都明显下降。
图:北部新城不同地区的路网密度及支路间距
同时,即便在路网密度较大的现状区段,系统性的舒适步行通道的安排也明显不足,特别是道路沿线的功能界面缺乏统筹考虑,难以形成有着较为多样的服务设施的连续舒适步道。
设计团队:栾峰工作室
项目主要编制人员:栾峰、赵蔚、卓健、王怀、宋从伟、张伟、董淑敏、段瑜卓、朱小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