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辐射能力越来越被看重。大城市给周边城市带去的是商品、资金、人才、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这种辐射可以是通过高速公路、高铁和航线,也可以通过网络或人与人的交流。

从数据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辐射量”是很难计算的。但是我们可以测量这个城市向周边的辐射是否容易,也就是所谓的“枢纽性”。在这一维度中,我们分析了航空和铁路客运数据,物流的通达性,以及商业门店的区域占比等数据。你可以发现,这些数据兼顾了质和量,也涵盖交通、商业和物流等涉及城际沟通的领域。

显然,枢纽性与集聚度之间关系紧密。你可以尝试将枢纽性与集聚度的排名两相比较。一个真正的大城市,辐射和集聚会互相促进。经济学者陆铭在《空间的力量》一书中提出,
如果要形成一个都市圈,那么它的中心城市应该在吸纳资源的同时,也将资源辐射出去。根据陆铭的研究,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市圈在这方面更健康。这并不奇怪,港口城市总是更容易孕育都市圈,它的集聚度与枢纽性都是自然形成,而非人为约束的。一个与周围城市交流便利的中心城市,可以与周边城市产生“1+12”的效果。

“我们为轻奢品牌做调研时,会去看一个城市的‘邻居’怎么样,比如周边的县级市。这也是为什么除了上海、北京,我们经常为公司推荐成都的原因——它有足够好的辐射性。”SmithStreet公司的咨询经理戴清清说。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成都、重庆、西安、武汉这些中西部城市在这个维度中表现出色。
它们在各自区域优势明显,又是枢纽城市,承担着与周边城市及其他区域乃至全球的大城市连接的责任。这种枢纽优势一旦建立很难被撼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集聚度一起,组成了一个城市的禀赋。
而要让这种禀赋完全发挥出来,除了更加自由、开放的商业体系,让城市里的人变得更好同样重要,这也是我们之后3个维度所讨论的故事。
文/肖文杰 施钰涵
数据获取及分析/项维肖 毛怡玫 沈从乐 傅颖聪 张晓雨 刘洁菲 丁凯丽
视觉/王方宏 项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