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日报:第119期,今日收录34篇
往期查看:www.guihuayun.com
合作联系:admin@caup.net
查看方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大院、封闭小区、围墙与围闭尺度
2016-04-28 袁奇峰 SYSU城市化研究院
摘录:封闭小区是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城市空间生产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建设体制,具有明显的资源短缺特征。
由于城市政府孱弱的公共财政能力,往往将大块土地划拨给“单位大院”自己建设,把供水、电力、电讯等市政服务交给独立核算的市政“单位”经营,这样就可以将市政建设的投入和运营维护费用降到最低。
由此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道次干道城市道路系统+单位大院”的城市空间模式。
从1949到1980年代,大院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历经30年逐渐用尽,单位不断开发和挖潜改造大院的做法终于走到尽头。计划经济的失败以及十年文革,造成了严重的住房短缺。
为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国家倡导成立国营房地产公司,通过“三通一平”搞新区开发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搞居住小区,再由各种单位来购买住房作为福利分配给职工居住。
1986年至1990年代末,建设部在全国开展“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及“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等项目,如1980年代的广州五羊新城、1990年代的上海康乐小区。
结果“干道次干道城市道路系统+住宅小区”逐渐替代单位大院,成为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的主流模式。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启动了彻底的住房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终结了实物型福利式分配的住房体制,而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为地方政府培育了一个巨大的收入来源。
住房建设的任务从单位、政府完全转移到开发商手里,政府和开发商联手打造出转型期极具中国特色的土地财政体制。即政府通过招拍挂将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开发商,开发商再和银行联手通过按揭贷款把住房卖给购买住房的市民。
这个体制即极大地推动了住房供应,缓解了城市住房紧缺的问题,政府还获取了巨额土地出让金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
为控制公共财政投入的规模,城市政府倾向于供给较大的地块,而在郊区则往往按居住小区甚至居住区的规模向开发商出让土地,如此政府只需要在出让地块外投入少量市政设施、市政道路的建设和维护费用。
按照“谁开发、谁配套”开发模式,开发商在建设住宅、商业用房这样可以销售的产品外,还要负责建设地块内城市规划规定的道路、停车场、公园、休闲这些共有设施,在售房时把建设费用分摊给购房者。
而物业管理公司按照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向全体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维护小区治安与共有设施的运营。
“买房买的是生活方式”,“一看区位、二看户型、三看花园”。区位看的是周边公共产品的服务水平,户型看的是能否满足家庭居住需求,而居住区公园、会所等就是一种半公共产品。
目前这种开发体制将城市规划控制的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公共设施与公共绿地内化成了小区集体共有设施,所以居住小区就必须要用围墙、门禁和摄像头来捍卫自己半公共产品的产权和利益,以避免外人搭便车,因此“封闭小区”就这样被制造了出来,在中国城市空间中再次产生了“排他性”。
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城市开发体制、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导致了“干道次干道城市道路系统+封闭小区”城市空间模式。
政府、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以及居民共同制造了城市空间的封闭、社会阶层的分隔,实际上加剧了城市交通困境和社会冲突。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帝都新高 | 北京房租负担全球第一,"北漂"表示赞同
2016-04-28 虫虫 中国城市中心规划院
摘录:4月22日,参考消息网报道,英媒称根据非盈利组织“全球城市商业联盟”对全球15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北京房租负担全球第一,平均租金是平均工资的1.2倍。纳尼?又是一篇洋葱新闻?负责任的告诉你,并不是!此次上榜的15个城市,6个来自发展中国家,其中3个在中国。北京是唯一“平均房租>平均工资”的城市,比值1.2,雄局榜首。按房租金额排序,前三名有2个美国城市,北京排第12位。只是不成想,北京的平均工资是最低的,所以结局你懂得……“全球城市商业联盟”称,高房租限制了消费能力,损害经济发展,如果房租再上涨10%,消费将会减少35亿美元。
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可以下岗了,因为根本就不准好不好。高额房租成为收入支出的大头,要交房租就不敢吃好的,恩格尔系数不低才怪!所以,砖家建议使用新的指标评价家庭或个人富裕程度,即房租占工资比重的高低——“房”格尔系数。那么,房租占工资比多少才是合理的呢?社科专家认为:25%以内。房租收入比处于25%-30%还可以承受,一旦超过30%就杯具了。15城市中,房租负担最轻的波士顿也表示亚历山大,房租占工资比30%!如果按25%来计算各城市平均房租,会是多少:)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韧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安全减灾|上海城市规划
2016-04-28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摘录:物理学中的弹性,指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原来状态的一种性质。韧性,指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城市问题研究者把弹性一词移植于城市规划建设领域中,提出“弹性城市”概念,指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难后快速恢复原状,而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
因此,一些学者、政府机构开始从经济、社会、生态、防灾等不同角度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理念。
韧性城市的内涵
美国国土安全部(DHS)在2001年“9·11”事件以后,开始研究城市要害系统在遭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期间以及之后的功能运转,并对韧性城市、社区以及要害基础设施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
与防灾减灾有关的韧性概念

韧性的概念基本涵盖了3个要素:
一是具备减轻灾害或突发事件影响的能力,
二是对灾害或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
三是从灾害或突发事件中高效恢复的能力。
本文提“防灾韧性城市”的理念,即城市在遭受适度水准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后,能够保持正常运行,并可完全恢复原有功能;
城市在遭受超过适度水准下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后,城市不应瘫痪或脆性破坏,部分设施可能受到破坏,但城市能够承担足够的破坏后果,具备较强的自我恢复和修复功能。
简单地称为“低风险下的弹性城市,高风险下的韧性城市”。
韧性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2个方面:
一是城市具备较低的易损性,即灾害的发生不易对城市造成破坏;
二是城市具备高效的可恢复性,即灾害发生后城市易恢复或修复。

美国新奥尔良市被“卡特里娜飓风”破坏
国内城市缺乏韧性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但大部分城市面对灾害时都显得韧性不足,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了许多新的灾害源在城市发生。如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城市出现采空区、漏斗区;对植被的破坏,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工业原料的过度需求,造成城市重大危化品大量集中存贮。
二是过快的城镇化进程导致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城市老城区老旧房屋密集,基础设施老化,开敞空间缺乏;过快的城市扩张还使得城市逐步向处于灾害潜在威胁的地区要地,例如蓄滞洪区、塌陷区等;部分原先位于城市郊区的重大危险源也逐步成为城市的中心地带。
三是城镇化进程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缺少对安全减灾设施的投资,在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
四是城市的规模化效应使得城市内部复杂的基础设施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灾害的发生易出现连锁放大效应,即城市中某一子系统的破坏很容易造成其他相关系统的连锁破坏,使得灾害的损失呈现非线性递增的趋势。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