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日报:第120期,今日收录50篇
往期查看:www.guihuayun.com
合作联系:admin@caup.net
查看方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中国城市再分级(含338城市榜单)
2016-04-29 新一酱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摘录:我们在过去3年撰写了49篇大公司新一线报告,涵盖酒店、零售、制造业、电影、汽车等行业。我们从中发现了一种变化,大公司不再说“新一线很重要,我们要进入”,它们的逻辑变成了:我们不仅要去新一线,而且要把那里当做一线城市经营。
这种区别,对单个公司来说只是经营策略的正常延续,但从城市的角度观察,那就意味着新一线城市的优势将更明显。在我们与公司的交谈中,成都、杭州、武汉在商业策略中的地位越来越接近北上广深。
总部位于法国的迪卡侬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零售商之一,以类似大卖场的形式出售各个运动门类的器械、服装和装备。2011年的时候,迪卡侬在中国只有37家商场,而到2015年年底,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166家。

迪卡侬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开店数在2013年时超过了一线城市。当年,迪卡侬和万科达成战略合作,迪卡侬用租赁或定制的方式进入万科的住宅或商业地产项目中。在这个合作框架下开在沈阳的首家门店,只用两个月就敲定了细节。
在法国,一个常见的迪卡侬商场是这样的:自己买地,面积足够大,大多在郊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留出足够大的运动体验空间和停车空间,也使得迪卡侬成为了欧洲人去郊区度周末的好去处。
不过迪卡侬发现,在中国,即使周末,人们也愿意往市中心跑。显然,在市中心买下上万平方米的土地并不容易,与地产商合作,才能帮助它快速扩张。
迪卡侬需要速度。“我们开店需要土地资源,你知道,市中心的土地资源是很稀缺的。”迪卡侬大中华区副总裁、西区总经理孙瑜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与星巴克类似,迪卡侬正在努力增加大城市的商场密度。去年,迪卡侬开始尝试一种仅在中国开设的小型商场——Decathlon sMall。相比常规迪卡侬商场不小于4000平方米的面积,它的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最主要的合作方有万达广场、银泰、华润万象城等。
这种变通,你同样能在宝马4S店,或电影院线的扩张中看到。它的本质是,再也没有公司可以掉以轻心了,只有细节专业、花心思理解中国消费者才能做好生意。
按照迪卡侬的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有120个城市拥有迪卡侬商场,这也许意味着这里将成为它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
阿迪达斯近期发布了一个截至2020年的大中华区规划,它在中国市场设定了23个“核心城市”——除了北上广深、香港和台北,其余17个分别为天津、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南京、杭州、厦门、武汉、长沙、济南、青岛、郑州、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

和许多零售公司一样,阿迪达斯不愿透露它选择这些城市的精确指标,它认为具体的城市战略算得上是自己在中国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阿迪达斯中国区总经理高嘉礼曾对媒体表示,2011年阿迪达斯在中国选择了50个城市,他们考察了每个城市的核心商圈,了解这些商圈都有哪些品牌,绘制出品牌地图,同时分析人流量、消费者的类型及其购买的主要品牌,评估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
当时的调研结论是,销售渠道需要下沉。为此阿迪达斯推出了“通向2015计划”,将线下零售店从550个城市扩展至1400个,新增2500家门店。
同时阿迪达斯也开始对不同级别的城市实施差异化策略。高嘉礼会参加每两周一次的“开店委员会”会议,确定在某个区域或城市开哪种层次的店——中档价位、更偏生活休闲的NEO在一到六线城市都能开店,而女子专卖店或跑步专门店只开在一线和二线城市。
现在它更聚焦了。阿迪达斯目前在23个核心城市的业务总量已经占到大中华区市场50%以上,未来它还将集中在这些城市投入资源,提升销售量。
高嘉礼相信,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策略”,因为这些城市拥有极强的辐射能力。“大城市就像灯塔,它引领着消费者的升级。”高嘉礼说。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中国城市再分级”分析:

什么是“存量规划”的正义和价值?与赵燕菁教授商榷
2016-04-29 蒋亦凡 市政厅
摘录:经济学是存量规划的理想工具吗?
在《存量规划: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有一段赵燕菁教授关于该由社会学还是经济学来为存量规划提供理论工具的讨论。他的答案是经济学。原因首先是社会学“学者互不相关独立论述”,而经济学则更加规范,“不同的研究可以共享同一个理论框架和概念网络”。但在他看来,更重要的理由是:“城市规划的消费者,对于城市规划的经济效果比社会效果更加关心。”
且不论社科知识的真正价值是在于它对现实的穿透力,还是它的规范性,单说第二个论断,就显然不是普适真理。因为这就相当于说,人对物质财富增长的兴趣就一定高于对自己所处社会的公平、包容、团结、归属感、公民意识、文化多样性、环境友好等等这些经济学难以纳入其计算公式的价值的关注。
人毕竟是社会的和意义的动物,在解决匮乏之后就会向往那些经济学的狭窄视野无法容纳的价值。当今世界也不缺少批评和抗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常常是少数人的经济效益)的城市规划的公共辩论和社会运动。
而在中国的语境中,你得首先允许追求社会效果的规划出现,然后再让公众回答,他们是更关心经济效果还是社会效果。
经济学是帮助人们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强大工具。但它有个问题,是价值视野的狭窄,它不懂得将那些真正体现人类福祉的纷繁价值纳入它的社会模型。如果说它还有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它常常根本不屑于这么做。经济学在处理经济问题——人满足对物资和服务需求的活动——时是够格的,但当它被用来主导城市规划这种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活动的时候,就是不够格的。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共享时代下的城市生活与规划设计
2016-04-29 段兆广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共享经济带来了一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资源革命,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个人将在边际成本趋于零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通过协作生产、消费和分享自己的商品和服务,进而改变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
同时,也影响我们的各种行业,给每个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那它将给城市规划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城市规划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呢?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其中前瞻性与公开性特别能考验规划人的智慧,在共享经济时代,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设施使用、消费行为、消费空间等等可以被精确的记录与定位,并形成庞大的数据库。在可以用“毫米”计量的年代,原来以“米”为尺度进行的城市规划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因此,既定的规划理念、价值导向及技术方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改变,在此笔者斗胆提出未来城市规划的高级形态(城市规划3.0版)——云智能规划。

大致的想法是,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城市规划的共享平台(可以设定权限),导入城市生产、生活、消费等相关数据,专家学者、规划师、城市居民、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通过多种信息采集、数据智能计算与融合集体智慧,形成动态开放的城市发展解决方案。
可以想象,在共享经济时代的云智能规划里,能够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城市规模结构、设施布局及交通组织等将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很好的落实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有助于城市实现科学、高效与持续发展。
抛砖引玉。但,未来已来,我们需要做些准备或者改变!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下一代城市从哪里崛起?| 达沃斯博客
2016-04-29 SrinathSridharan 城市规划
摘录:不平等是本世纪城市面临的最大威胁
不平等,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最重要的社会关切。这一革命中最大的受益人,是包括发明家、投资者和创客在内,拥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人。
那些单纯付出劳动力的人将可能认为自己可有可无、容易被抛弃。如今政策制定者和一般公众,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视为一种良性变化。而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种变化,我们就可以做出行动。
如果人们对未来的变革有着一定意识、同时又有相关的机会,人们必定会选择学习新的技能来强化自己。
现在已经有些智慧城市的样本,能够证明哪些事有可能发生了。巴塞罗那的CityOS技术平台通过持续获取城市环境的实时数据反馈,来规制能源消费、自来水用量和垃圾处理。韩国的松岛国际都市,在建设之初就在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集成了智能设计。建设更好的城市并非易事,但各国采取的广泛策略都大致趋同。
我们如何规划一座第四代城市?
“规划”这个词可能听上去带点负面意味,但这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未来的任何一个变革中,政治经济都十分重要。
人们应当要求公共空间、针对自动驾驶的规章制度、以及节能建筑等等。城市管理者不应将优步这类公司拒之门外,而应当立法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应当如何上路。当权者应当有能力自主推动改变。
城市管理者应当能够基于对城市的优势和机遇进行分析,来确立城市的长期发展愿景。而以上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权力下放”:在这一点上,其他国家可以向中国学习。
在中国,一座城市的领导拥有极大的权力,大多数当地的规划都由他们负责。他们手中也握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来为城市项目的规划和执行创收。
市长的表现可以通过GDP增长量等数据衡量。作为标准的数据有时也会随着国家发展的优先级变化而变化,换成像学生数量或者碳效率之类的指标。
一座城市的活力,最主要来自于经济活动。城市管理者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
城市需要变得更能吸引移居者。其次是通达性,也就是城市如何让人们方便地出行,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机场等等。在现代社会,互联网通达性也一样重要;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例如稳定的电力供应也非常重要。第三,城市需要注重包括收入分配、政商参与便捷程度、医疗、教育与公安服务等社会架构方面的问题。
最后,城市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供水安全、垃圾处理和空气质量维护等规划的应用。
能限制第四代城市发展的,只有我们的想象力。
也许未来,城市道路上会有自动驾驶的“拼车”、还会有能在高峰时段自动加开公交和地铁车次的智能公交系统、或者更聪明、更节能的新技术……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性无穷无尽。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走,我们一起转转设计师们的“格子间”
2016-04-29 罗畅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录:下面分析我院风景园林分院的两位设计师,他们的格子间代表两种工作风格:
先来看看郭工的格子间和工作习惯,首先是格子间属于完全开敞型,其次是台式电脑屏幕朝向走廊和过道,桌面装饰物件摆放很少,绘图电脑和手绘草图是绝对的中心,比较出彩的草图往往会摆在格子间显眼的位置,同事们走过路过其实都会看两眼,格子间的微妙细节可以看出郭工工作过程中很自我。
对于他而言,设计作品是自己格子间甚至本身最好的展示,任何摆件、装饰、植物盆栽都是多余和次要的。
郭工工作时喜欢听音乐,并会伴着音乐哼唱和肢体摆动,绘图至一定境界甚至面露喜悦。
工作讨论与交流时声音很响亮,笑声很有冲击力,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一说一,设计和工作过程显现出强烈的自信。
总结看来,郭工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做到忘我的投入,外界环境基本可以无视,灵感来了犹如奔腾的野马,往往可以一气呵成,在创作和绘图工作中,也不担心同事和自己讨论甚至争论。是一个外向奔放的设计师。

外向的“格子间”
王工是我院的“工作狂”和“加班达人”,它的的工作风格和郭工截然不同,对细节一丝不苟,最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工作环境,一个郁闭的“格子间”。
他利用植物盆栽、工作台以及茫茫多的材料将自己的工作界面进行围合,目的是不希望被打扰和影响,周边同事的走动和讨论会对他造成影响,破坏设计思路和灵感,他的工作界面不朝向走道,也是避免在作图工作中被同事的讨论所影响。
王工工作时同样会听音乐,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不被打扰,在耳机的情况下会选择带耳塞。这样的工作风格也使王工出手和负责的项目质量都很高,尤其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并不炫丽夸张,但绝对严谨合理。
总结来看,王工在工作中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和独立的空间,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风格而言,是一个严谨细致的设计师。

郁闭的“格子间
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很多时候是自己的惯性思维和习惯所致,而从一个设计师的工作环境中就能看出其中的缘由,唯一不变的是追求好作品的专业理想,每一个基层设计人员都在自己的“格子间”里默默奋斗,我们的城市发展、环境建设都出自于这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格子间”中。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行车记录仪,出行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