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译自《科学》(Science),作者安德鲁·高德特(Andrew Gaudet)是博尔德市科罗拉多大学一名博士后研究员,他参考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切身体会,为广大研究生撰写了这一实用的生存指南。
撰文 安德鲁·高德特(Andrew Gaudet)
编译 张鹤
审校 丁家琦
成为博士后研究员以后,我曾指导过几位新来的研究生。在那期间,我反思了自己研究脊髓损伤修复的科研经历,并编制了一份简短的指南,希望后来人在通往Ph.D.的道路上少些崎岖,在整个研究生生涯的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专心致志,少掉一些坑,还要尽可能地抄个近道。这些贴士会帮你行动起来并保持劲头,推动你的研究项目不断前进。把它看作一份实用的研究生生存指南吧。

“在通往Ph.D.的航程上,惊涛骇浪是完全可以避开的。”
插图:ROBERT NEUBECKER
想出好的问题来。不要只是来实验室打卡,完成眼前的工作。要多读、深思、跟别的科学家交谈,还要作出计划。越是难回答的问题越容易激发深刻的思考,从而孕育新颖、出色的主意。找到新的答案后再回头去咀嚼、修正你的问题。
寻求帮助。去问问那位鬓发花白的老博士后是怎么设计实验的,或者问问实验室技术员是怎么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为了给我的细胞迁移实验查错,我曾咨询过另一间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细胞培养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在一家知名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拿下了博士学位。如果你完全独立去做,就不会有这么多收获了。
尊重并感激你的实验室伙伴。如果你经常跟本科生或者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就请他们一起去吃午饭以表达感激吧。倘若有人帮过你哪怕一点点,你也应该在成果展示中慷慨地向他们致谢。
手头上要有至少两个项目。如果在一个项目上遇到了低谷,你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另一个项目上并保持动力。当我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的时候,脊髓损伤后表达的某特定蛋白起初看起来前景非常好,但最后什么进展都没有。好在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分子,后来发现它不仅对脊髓损伤很重要,同时对糖尿病和抑郁症也很重要。把精力分摊在多个项目上,可以提高你做出激动人心的新发现的几率。
切莫冲动。如果某个实验室伙伴或者导师把你惹毛了,用笔写下你的想法(慎重,并确保安全),但不要立即回应。睡上一觉能让你头脑清醒,第二天也许能想出一个有分寸、有礼貌的回应——如果你执意要回应的话。
如果需要导师的指导,要安排一次会谈。除非她倾向于办事随意些,你应该专门计划一个时间来寻求指导。
该快时快,该慢时慢。每个实验计划里都有一些步骤是需要按特定方式严格执行的,另外一些步骤则相对较为灵活。弄清楚每个步骤的作用以后,你就会知道哪些步骤可以快速进行,而哪些步骤则应该一丝不苟地细致完成。
从最提不起劲头的任务开始,而且要立即就做。研究生念到一半的时候,我每天上午十点左右到办公室,在思考第一件任务前,我会查看邮件、读点新闻、看点吐槽PhD的漫画——没错,我在拖延。有时候,一个简单的任务,比如检查动物或者更换细胞培养基这样的事情都会在我脑海盘旋一整天:我不想做这件事,所以其他的事情也跟着做不成。因此,大早上应该首先解决掉那些琐碎、短暂的任务,而不是先查看邮件。你会发现没有了那些事的牵绊以后,剩下的一天都很顺利。至于那些看起来就让人害怕的长期任务,要做出计划然后尽可能快地完成最初的步骤。
在一大堆集中的工作中途,不妨小憩一会儿。间歇性的休息可以帮助你焕发活力,在一整天都保持精力集中。
有条不紊。在线日历可以保证你永远不错过重要的会议、实验或者研讨会。基于云端的聚合式日程表(例如Evernote)可以让你随时获取实用信息,比如订购补给品的细节,样品在实验室的位置,以及对未来试验的设想。
在通往Ph.D.的航程上,惊涛骇浪是完全可以避开的。要积攒许许多多一天一天实现的小小成功,才能实现你的长远目标。所以,务必专心致志。
——————————————
了解更多《城市规划》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