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云南省红河州
规划面积:3.29万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5年07月
2014年8月,红河州被列为国家发改委列为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红河州的边疆边境、少数民族、西部山区等发展特点在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性。我院受红河州人民政府委托,探索红河州健康城镇化路径与模式。
规划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云南省新型城镇化编制体例,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优化城镇布局、城乡建设指引和城镇化政策机制等内容,旨在对全州新型城镇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项目难点与重点在于:针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如何推进人的城镇化?采取何种城镇化模式、路径与空间布局?

项目重点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围绕“人的城镇化”,突出权利保障先行的城镇化路径,提升全州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规划重新思考了城镇化内涵,回归“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更加注重就业转变、权利保障和公共服务提升。
通过对红河州工业、口岸贸易、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动力的分析,对各县市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和州域内人口流动趋势进行分析。针对红河州城乡兼业流动和“双栖”的特点,提出鼓励城乡兼业流动人口获得城镇公共服务和权利保障,同时保留农村财产权益的整体方针。通过鼓励城市近郊乡镇与城区一体化发展,引导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逐步推进村改居来扩大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升城镇化率,改善民生。
规划分析了不同年龄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和需求,根据城镇人口增量、布局和需求,制定州域内教育、卫生等各项公共服务提升计划,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探索适宜云南坝区、山地自然地理条件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特色城镇化模式
规划针对红河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南北各县市差异明显等特点,分区研究城镇化空间模式,采取宏观研究与微观意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特点和地域文化特点,提出“开放带动”、“多点支撑、组网共建”、“就近就地、富民兴边”的城镇化总体布局方案。
对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弥勒为核心的北部片区,基于工业化、文化旅游发展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提出打造滇南中心城镇群,促进中心城镇集聚,吸纳州域人口的方针,同时针对云南坝区城乡地理单元距离近的特点,探索城乡兼业、一体化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对中心城市周边镇村探索成建制城镇化的政策,让近郊农村居民快速纳入城镇保障体系。
针对以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南部六县市,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地域社会关系网络的延续性,以及南部六县生态脆弱、山地可用地规模小,缺乏大规模集中发展的现实条件,探索培育县城和精品小城镇,适度集聚的就近就地城镇化模式,并考虑边疆稳固需要,加大对沿边小城镇和村寨的扶持力度,稳定边民居住,充分发挥其在守土固边中的作用。

针对红河州生态敏感性高、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贫困地区的特点,本规划重点强化和深化了相关内容,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突出文化特色、实行精准扶贫。”、“突出城镇风貌特色和少数民族村寨特色”等指引方针。
结合红河州生态环境的重点问题,提出重点加强石漠化治理、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加强对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要求。
结合红河州民族文化与特点,提出发展民族文化服务,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广双语教学等针对性,扶持沿边村寨特色发展,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措施。
结合红河州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的问题,提出改善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教育卫生服务、扶持特色产业等扶贫策略。

新型城镇化规划是十八大以来一种新的规划类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政府工作纲领性质。本项目为我院承担的第一个地州级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探索新的规划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既要落实和细化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要求,又要因地制宜研究红河州边疆边境、少数民族、西部山区的城镇化模式。项目既注重宏观层面的经济地理、人口统计与GIS分析等宏观分析方法,又注重深入基层调研,充分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群众心声。对典型的城、镇、村庄个案进行深度解剖,提取“理想类型”,提出了坝区中心集聚、少数民族山地地区就近就地城镇化模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观点,对于同类型地区也具有很强借鉴意义。
本内容由清华同衡 总体规划研究中心提供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info@thupdi.com;请在标题处标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