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的双重评价体系研究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29 00:00:2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当前我国耕地紧张,村庄土地利用形势严峻,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科学定量的整理选择成为必然。作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副院长,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李和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高文龙,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马宇钢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文章通过分析现状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面临的规划方法、用地布局与规模等复杂问题,以及传统村庄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村庄建设用地选择过程中的不足,构建了村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与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体系相结合的双重评价体系,并运用GIS 技术平台,以重庆慈云镇凉河村为例进行实践,以期科学地引导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双重评价体系的构建
村庄规划中建设用地选择的实现主要体现在用地布局方案上。通过传统村庄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只能获得土地建设的适宜程度,不能有效指导村庄建设用地的选择与布局。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则为村庄建设用地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可见,双重评价体系下的村庄建设用地选择既能满足土地适宜性要求,又能科学地引导村庄建设用地的布局。
为了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先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村庄可建设用地的控制约束范围,再通过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体系确定村庄建设用地的整合优化方向,最后对二者的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得出村庄建设用地选择方案( 图1)。
1 村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在定性定量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的指导下,本文根据选取的评价因素与因子来确定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图2),旨在评价村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等级。其中,准则层为影响村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等级的因素,包括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居民点条件和生态条件;指标层为影响村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的各准则层影响因子。
2 村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方法
(1) 确立评价指标权重。本文对构建的指标体系内的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先通过咨询有关专家对评价指标体系内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再建立判断矩阵进行随机一致性检验,最后得到准则层的权重。同理可得到指标层的权重( 表1)。
(2) 评价指标划分赋值。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整理、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等途径,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方法将每个指标量化,并取得它们的合理值。同时,根据4 个不同类别的准则层指标的具体特点进行划分赋值,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各评价指标的具体设置以实际需求为准。因此,本文只将每个因子的影响力分成很强(10)、强(8)、中(5)、弱(3)、很弱(1)5个相对等级( 表2)。
(3) 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的计算。本文根据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类型,利用GIS 中的自然邻域插值来划定村庄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范围。在一个村庄居民点的影响势力范围中,若该村庄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占优势,则可以认为在村庄的整合迁并中居民点的理想迁移方向即是综合影响力占优势的村庄居民点,这就为村庄居民点的迁移方向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双重评价体系的叠合方法
双重评价体系的叠合过程是对村庄建设用地的选择与整理的过程,包括6个步骤( 图3):①分析现状居民点斑块,掌握现状居民点散落分布的基本特征;②进行村庄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禁建区、限建区与适建区的范围;③对于散落在禁建区中的现状居民点,采取直接拆除或迁移的方法;④对于现状居民点进行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得到各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的大小;⑤对于综合影响力较小的居民点,采取迁移合并的方法;⑥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的叠合,得到适合作为未来新建居民点的区域。
双重评价体系在重庆慈云镇凉河村规划中的应用与实践
1 凉河村土地适宜性评价
通过村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对凉河村现状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凉河村禁建区面积为247.5 hm2,约占村域面积的1/3,主要由基本农田、河流保护区( 凉河两侧50 m 范围)、江合高速公路两侧50 m 范围、旅游公路两侧15 m 范围、35 kV 高压线两侧10 m 范围及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等构成。禁建区内居民点近期禁止新建扩建,远期引导搬迁。禁建区外是适建区与限建区。适建区主要包括集中居民点建设用地、其他居民点建设用地、农村公益事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及工矿建设区的区域。限建区主要是建设用地周边的控制发展用地,对于其范围内的独立企业、独立市政、独立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独立用地等区域内独立零星的建设用地,应综合治理,控制用地的无序蔓延( 图4)。
2 凉河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
2013 年凉河村土地利用总面积为673.18hm2,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62.4hm2,其中村庄居民点用地面积为56.5hm2,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8.30%,占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面积的90.50%。此外,村庄居民点规模相差较大,2013 年凉河村的村庄居民点用地最大面积为1.94hm2,最小面积为0.0082hm2,两者之间面积相差数百倍,平均值为0.153hm2,多数居民点面积较小( 图5)。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通过以下步骤对凉河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
首先,本文选取行政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量、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面缘比、近方比、破裂化指数和分离度指数来分析凉河村村庄居民点斑块特征( 表3-1,表3-2)。
由表3-1、表3-2 可以看出,凉河村居民点在用地规模上差异明显,但在整体上其他指标相差不大,这表明居民点用地面积是影响各居民点综合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凉河村各个居民点的平均斑块分离度指数在0.042 左右,这是由于村庄居民点图斑是人工斑块,是在人类活动下形成的,形状较为规则,具有稳定性,轻易不会发生变化。
其次,对获取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取出村庄居民点用地、道路用地和生态环境用地等,对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数据建库,并实现与空间数据的对接。对于凉河村村庄居民点用地数据的处理,包括两个步骤:①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提取出村庄居民点用地,即地类编码为203 的用地图斑;②基于GIS 技术平台进行自然邻域插值的计算,通过加权分析得出现状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的分级( 图6)。
最后,将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评价分级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叠合,确定凉河村居民点的整合迁并方向,指导村庄建设用地选择方案的形成( 图7,图8)。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村庄建设用地选择的双重评价体系研究》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