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关村,小伙伴们可能会想到“中国硅谷”或者“宇宙中心”,但你可能不知道,建国初期这里曾经居住着一批国宝级的科学泰斗,他们像每个普通人一样,默默无闻的在这里工作生活,却在科学史上谱写了壮阔的篇章。年初,一则《湍流卷不走的先生,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引起小伙伴们的关注转发。文章讲述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遗孀李佩先生的动人故事,和李佩先生一起走进我们视野的,还有中关村科源社区的三幢“特楼”。
今天,就让我们带你走进这个毫不起眼的老旧小区,揭开“特楼”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特楼”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选址中关村地区作为我国科研发展基地,除了建设一批科研大楼外,还配套建设了数十栋住宅楼,用来解决科研人员的居住问题。其中,在原中关村大道(现北四环半地下隧道段)北侧建起一批高研楼供高级研究人员居住,当中以科源社区13、14、15号楼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用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以及在国内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居住,人称“特楼”。
“特楼”位置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特楼”所在的科源社区周边环境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先驱柳大纲的儿子柳怀祖说“我居住的那个年代,这里是科学大师的集聚地,那时三座楼建成不久,洋气得很。”
13号楼南侧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4号楼南侧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5号楼西南侧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那些年住在“特楼”里的大咖们
可以说,居住在“特楼”的每一位科学家几乎都是新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各领域的开山祖师,他们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些科学家们绝大多数都是“海归”,都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为国效力。查阅历史资料的时候,我就常常被他们真挚的爱国情怀所深深感动!
科学家人物列表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上面这张表里的大多数名字您恐怕都没听说过吧,不瞒您说,我在查询这些科学家成就的时候也不禁油然而生“你那么鼎鼎大名,我却今天才知道你”的羞愧感。
“特楼”大腕云集,“地图”篇幅有限,在“大咖”这一小节里我们挑选几位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来讲一讲他们的小故事。
“特楼”里的物理化学大咖们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特楼”里的生物地理大咖们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爱音乐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有人以为,科学家扎堆儿的地方,必是清净如深山古刹,可是在这三座特楼之间,人们常可以听到琴声、歌声,钱学森就是一位地道的“超级音乐发烧友”。1955年回国时,听说他将从九龙登岸,许多记者都埋伏在那里,等着抢“大科学家归来”的镜头,他们猜测钱学森不是拎着文件包,就是提着皮箱,要不就是夹着大本的科学典籍,可是没想到,当钱学森出现时,他一手拉着儿子钱永刚,一手拿着一把吉他……
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钱学森一家终于从美国启程回国
图片来源:网络
钱学森一家从美国回到北京后,落户到“特楼”14号楼201室,在那里居住了四年左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忆说“我们住在中国科学院最好的住宅里,足足有五间房子,还有卫生间和厨房,可是做饭既不是煤气,也不是电炉,而是烧煤,但爸爸和妈妈都很愉快,因为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
钱学森与家人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从牛到爱”的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中学时代,因为他学习、体育、艺术样样最强,同学们称他为“三强”,他的父亲,著名国学家钱玄同也觉得“秉穹”这两个词既不好认又不好写,而“三强”含有强身、强志、强国的意思,是个好名字,于是“钱秉穹”就改成了“钱三强”。
青年钱三强
图片来源:网络
钱三强即将进入清华大学的校门时,父亲高兴的题写了四个大字“从牛到爱”送给他。这是什么意思?钱三强一时看不明白。
父亲说“学物理嘛,就要像牛顿和爱因斯坦学习,做出成就来;其二嘛,学习就要像牛那样苦干,渐入佳境后,就会爱上这门学科。”从此,“从牛到爱”,就成了钱三强的座右铭,一直悬挂在他的书房中。

钱玄同为钱三强题写的“从牛到爱”
图片来源:网络
爱幻想的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
童第周最大的爱好是在广阔无垠的思维世界中神驰。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有广泛的学习兴趣,他学过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他还曾经想学哲学。对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问题,他都喜欢刨根问底,如“眼睛为什么会长在头上?”“手臂为什么长在两边?”而这些“古怪”的问题都可以从实验胚胎学那里得到解释,这大概是他最后转到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原因之一。
童第周的一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图片来源:网络
大咖的“女神们”
原子世界“女神”何泽慧
何泽慧是钱三强的夫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1932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统招50人,其中女生仅有3人,何泽慧是其中之一。那时的女生大都留齐耳短发,她却梳着两条大辫子,显得活泼、美丽,引入注目。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强和何泽慧及另外6名男生编在一桌。何泽慧发现这位来自绍兴的男生总是彬彬有礼、风度翩翩,顿生好奇。在饭桌上和饭桌外的一些简短谈话中,两人互生倾慕之情。班里的三位女生,有两位先后退学,大概是因为家长觉得女孩子不适宜学物理吧。唯独何泽慧留了下来,一是为了她喜欢的物理,二是为了她喜欢的他。
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照
(前排右二为何泽慧,后排左一为钱三强)
图片来源:网络
钱三强去世后,夫人何泽慧仍然一直住在14号楼的老房子里,直到去世。温家宝总理曾先后6次探望何泽慧,看她家陈旧,走廊里都堆满了书,劝她搬个新家,何泽慧说:“在这里住惯了,哪儿也不去了,除非上八宝山。”90岁高龄时,她仍然每天早早的去高能所上班,王大珩院士曾有诗约“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温家宝总理看望何泽慧女士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李佩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偶像级”教师,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偶像级教师非李佩先生莫属。
“这位老人,被一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尊称“师母”,因为她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年轻时的李佩非常美丽,照片里的她挽着郭永怀,笑魇如花,充满魅力。在走过近百年的人生后,每次出门仍保持体体面面。”李先生在一个星期内的课堂里从来没穿过相同的衣服,那个年代生活清苦,根本没有什么好衣服好料子,但她的衣服始终熨烫得整整齐齐,干净利落的穿去上课,形象永远优雅得体。
郭永怀、李佩夫妇合影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李佩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特楼”居住的很多科学家,因为在国外生活多年,已经形成了西式餐饮的习惯,但当时条件艰苦,整个北京也很难买到西式糕点。当时李佩任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副主任,在她的积极奔走下,几经周折,市政府指定市服务事业管理局负责筹建,抽调高级技师,建立茶点部。如今,茶点部还在呦,而且还特有名,在大众点评搜“中关村茶点”有上千条评论。里面卖的苹果派更是那些从小混中关村的孩子们的最爱,比如从小在清华长大的龟姐就会时不常大老远跑这儿来解解馋。
中关村茶点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可口的糕点点心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大咖”家的牛孩儿们
赵忠尧家的童星
1950年代中期,在14楼前时常会见到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大人们会说“看,祖国的花朵”,孩子们会说“看,中队长梁惠明”。她叫赵维勤,是中国核物理鼻祖赵忠尧的二女儿,因为在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中出演女主角少先队中队长梁惠明而闻名,那年她才12岁。而影片中梁惠明的弟弟小端午就是由她的亲弟维仁出演的。不过真实生活中,赵维勤却是少先队大队长,要比电影里梁惠明的“官”大。小伙伴们可能不知道这部电影,但电影中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你没准儿还能哼上两句呢。
电影《祖国的花朵》剧照(左一为赵维勤)
图片来源:网络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们,长大后并没有选择当演员,最终都选择了和父亲同一专业的高能物理,维仁还继承了父亲的同一职务——高能所副所长。
赵忠尧全家福
(后排从左到右为维志、维仁、维勤三姐弟)
图片来源:网络
赵九章家的“小霸王周通”
都说闺女是爸爸的小情人儿,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对女儿就是只有温暖的爱抚和慈祥的笑容,从来舍不得说一句重话。小女儿理曾小时候爱撒娇,爸爸不讲一段《西游记》就赖床不起,爸爸虽然笑她是“小霸王周通”,可总是一次又一次绘声绘色的给她讲花果山,讲闹天宫,讲馋嘴的猪八戒和爱管闲事儿的太上老君……
抗战时期赵九章全家福
图片来源:网络
理曾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爸爸抽出非常宝贵的时间和她谈地球物理专业的重要,那时无论是“地质”、“地球”、“地理”,只要和“地”字一沾边,就好像“种地”一样,被人们认为是艰苦行业。但理曾还是听取爸爸意见,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从事物理研究。
赵理曾(左一)向2015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获奖者颁奖
图片来源:网络
陈芳允家的集邮君
“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的儿子晓东从小喜欢集邮,想收集全世界每个国家的邮票。1957年北京成立了集邮公司,一到周末,他就会约上同爱集邮的小伙伴柳怀祖一起,从西郊坐公共车到东华门,去那里开眼界。在那里又迷上了匈牙利的体育和动、植物票,常在集邮公司门外与旁人互相交换邮票。晓东的集邮爱好一直保持至今,已经是集邮界名人了,1999年他参加北京市集邮协会组织的集邮展览,获红宝石奖。当然,集邮那只是业余爱好,人家的主业是科学院微电子所的研究员,著名专家。
陈芳允、沈淑敏和儿子陈晓东(1944年)
图片来源:《中关村的回忆》
邻居“老张”和“老王”
住在“特楼”里的这些大科学家又像是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中国分子光谱研究先驱柳大纲的儿子柳怀祖回忆,“那些叔叔伯伯在楼梯上遇到,就‘老张、老王、老李’地打着招呼”,“在街上走着,哪能看出他们是大科学家”。
王淦昌与赵九章部分家庭成员在14号楼前合影(1959年)
图片来源:《中关村的回忆》
杨嘉墀家的“大电视”
“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1956年归国时,带回了一台20英寸黑白电视机,当时国内不仅连一个电视台都没有,就连电子管收音机都属高档消费品。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电视机”是除了美国、苏联,就只有神仙才有的玩意儿。很多人都认为,带这样硕大且娇贵的东西回国也太超前了。谁想仅仅过了两年,北京就开始试播电视节目了,而那时的电视机只有苏联产的14英寸“记录牌”和15英寸“宝石牌”两种,不仅样式、质量都差强人意,还只限“内部供应”,普通人即使有钱也买不到。
青年杨嘉墀
图片来源:网络
这时杨嘉墀家的大屏幕电视机就闪亮登场了,不过让杨嘉墀一家“不得安宁”的也是这台电视机。那时,一有精彩节目,邻居都挤到他家来看“大电视”,这种情景,在1961年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曾经达到蔚为壮观的地步。那时,他家放电视机的屋子挤得里三层外三层,虽然这些观众大都是知书达理、斯文有加的知识分子,可是在观看比赛时,也会情不自禁的大呼小叫,甚至连蹦带跳。
杨嘉墀全家摄于13号楼前
图片来源:《风干的记忆》
“包子侠”林镕
《中国植物志》主编林镕从解放初期到1974年的20多年间,一年300个工作日,天天午饭吃包子,林镕那么爱吃包子啊?其实林镕两口子都是江浙人,最爱吃米饭。那为什么要天天吃包子呢?原来啊,他去食堂排队打饭,总有人给他让位,直接把他推让到卖饭的窗口前:“林老排前面!”这让他非常过意不去,他就等别人吃得差不多了再去。可这样还是不行,因为学生们把饭给端到办公室里来了,他又觉得太麻烦学生们了。
林镕、经佩衡夫妇
图片来源:《中关村的回忆》
回家跟老婆商量,老婆当机立断“带饭吧!”带什么呢?米饭显然是不行的,那时没有微波炉,饭菜凉了没法吃,带包子吧!那时的中关村不像现在,那时没有超市,没有那么多小吃店、饭铺,没处买包子。这样,从第二天起,为了林镕能吃到当天的包子,老婆就每天清晨蒸包子,林镕夏天吃凉包子,冬天一进办公室就把包子放在暖气上,等到中午吃。以至于邻居们都知道“林伯母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蒸包子”。
林镕全家福
图片来源:《中关村的回忆》
“抄作业”的科学家傅承义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时候,每逢周末,钱学森、郭永怀、傅承义(地球物理学家)等人经常聚餐。大家按照美国人的习惯,钱由大家共同出,钱学森等人会做饭,担任“大厨”责无旁贷,傅承义等人只能打打下手、充当小工,而郭永怀则是洗碗刷盘子专业户。傅承义因此和钱学森成了好朋友。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右二为傅承义)
图片来源:网络
回国入住“特楼”后,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与傅承义的儿子傅祖明是小学三年级的同班同学,钱永刚回忆“一次傅祖明生病没来上学,傍晚时傅承义老先生来我家,想问老师留什么作业好让傅祖明补。我随口告诉他语文有什么作业、数学有什么作业,可人家老先生说,这我哪儿能记住,要不把你作业本借来,让傅祖明照着做。”
傅承义
图片来源:网络
如今,破败不堪的“科源社区”牌子,没有一个字是完整的,老楼的楼道里贴满了小广告、堆放着杂物。这里不再是“中国最聪明头脑的聚集地”,更多的是外来租住者,随便敲开一扇门,探出一颗脑袋:“童第周?林镕?郭永怀?没听说过!”
“科源社区”牌子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楼道破旧不堪、堆满杂物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如今,随着107岁的贝时璋、97岁的何泽慧、100岁的杨承宗(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等人相继离去,曾在中关村“特楼”居住过的第一代科学家们正在远去,许多现代人已不曾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对曾经承载荣光的三幢“特楼”更无甚感情。
楼道贴满小广告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如今,“特楼”所在的科源社区位于中关村核心地带,周边高楼大厦林立,房价已近10万元一平米,科源社区就像中关村的一座孤岛,面临拆迁的命运。
科源社区东门大大的红字“拆”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科源社区(红框范围作者绘制)
图片来源:中关村东区改造建设网
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三幢“特楼”里的故事都应将永远流传,就像他们的后人曾经说过的那样:永远怀念中关村的朝霞和夜晚“特楼”里久久不曾熄灭的橙色灯光,它们淡定、醇厚,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
参考资料:
《风干的记忆》—中关村“特楼”内的故事 边东子 著
《中关村回忆》蔡恒胜 柳怀祖 等著
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什么关于“特楼”或者其他科学家扎堆儿区域的线索,欢迎提供!你们觉得“特楼”需不需要保护,怎么保护才好,欢迎讨论!我们后续还会推出“特楼”的第二期和第三期,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
小楠姐:“吃喝玩乐地图”团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比这帮小屁孩儿至少大半轮以上,自打入了规划圈,就一直混在名城保护领域,虽没干出什么名堂,可接触的类型多啊,从文物、胡同、到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都一一干过来。规划文本那都是说官话,希望在“地图”里能讲点儿“私房话”,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
一默:喝过豆汁儿,摸过琉璃瓦,游走在历史的角落。愿与大家一同探寻我们的旧城,在脚步不停的城市生活中,在远离喧嚣繁华的胡同里,泡杯热茶,聊聊那些过去的故事,当然少不了吃喝玩乐!
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图文均来自作者本人工作和生活中的长期积累(如使用他人照片均已注明),作者本人享有全部知识产权。未经本微信公众平台正式许可与授权,任何个人与组织只可原文转发,同时须注明“图文引自旧城吃喝玩乐地图(公众账号:Plan_n_play)”。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期待与您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