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29 00:00:20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受到特殊自然环境和特定城市发展阶段的影响,城市空间扩展存在很大的被动性,一般沿川道伸展成为狭长的带形。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朱亚男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文章以子长县城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县城带状空间形态的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对县城及其周边进行大面积、全覆盖的用地分析与选择,最终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环状布局形态。文章认为这样的形态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能够缓解和规避带状形态在资源消耗、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上的局限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的规划应对
子长县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然而受限于有限的地域范围,子长县城将承担更大的人口与用地规模压力,其空间拓展必将迎来更为严苛的考验。面对带状形态造成的资源消耗大、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低下等问题日渐严峻的形势,探索一种既能够发挥带状空间形态的特点和优点,又可以缓解或规避其弊端的城市空间形态是未来子长县城发展的关键所在。
用地条件评定
子长县城境内峁梁起伏,河谷深切而蜿蜒连绵,因而平地少,坡、沟地多,存在一定的地质安全隐患。考虑到地面坡度大小对土地使用和建筑布局的影响,用地条件评定将坡度作为主要因素:坡度小于10%,地形条件较好;坡度在10%~ 25%,地形条件相对较差;坡度大于25%,用地不适合城市建设。为寻找出适宜居住的用地并将地质安全隐患降至最低程度,项目组在子长县城及其周边对用地进行大面积、全覆盖的坡度分析,梳理出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图1,表1)。
结合对县城及其周边用地的坡度分析可见,适宜发展的用地主要集中在现状建成区东西两侧、局部南北两侧地势较为平坦的区域,而河谷两侧缓坡上和距离山体边缘一定范围内的用地以及坡度较大的区域则较不适宜发展。
用地选择与空间形态模式归纳
根据用地条件评定结果及各个用地的特征状况,A、B、C、D、E、H、K 和L 片区的占地规模较大,足以满足将来城市建设的需求。D、E、F、G、H、I 和J片区与中心区的空间距离低于5 km,与现状城区的交通联系便捷。由于道路、河流及铁路割裂了部分片区,地块形状也各有不同,其中相对比较方正、完整的有E、H、J 和L 片区。结合县城远期的发展规模,根据每个片区自身的优势进行用地选择,通过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归纳得到县城可能的空间形态模式,分别为带状延展式、带状组团式和指状组团式。
1 带状延展式
带状延展式的城市形态是选取东西方向上可建设用地的结果,具体包括A、B、C、D、F 和K 片区( 图2)。县城依托已有建设资源,沿川道以及交通干线向东、向西无限地延伸出去。各个功能片区轴向连续布局、连成一体,可以实现有机、动态、环环相扣的空间生长。由于建设初期投资成本较低,始终无法克服其形态自身的局限性,长远发展的问题突出。县城的空间紧凑度大幅下降,降低了城市效率。现状的南侧外围道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东西向道路将继续承担大部分的交通运输功能,加大了各功能区的交通组织难度。随着城市形态变得越来越狭长,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进一步增加,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性难以得到保证。
2 带状组团式
带状组团式,即项目组在优先选择东西方向可建设用地的基础上,选取南侧的部分用地,具体包括B、C、D、E、F 和K 片区( 图3)。建设用地轴向扩展的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县城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由于用地规模在东西方向上有所减小,将不会出现连续发展的态势,并且存在相对独立的组团。这种空间组织方式简洁而流畅,有利于近期建设。与带状延展式相比,它既能提高南侧外围道路的利用率,又在解决带形城市的问题上有所改进。但是,带状组团形态依旧使城市整体显得十分单调,也无法从根本上回避交通缺陷,导致城市发展后劲不足。
3 指状组团式
为限制建设用地过度向单一方向扩张,指状组团式,即项目组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各自选择部分可建设用地,以实现县城空间的多方向扩展( 图4)。具体选择的用地包括B、D、E、F、G、H、I、J 和K 片区。若干零散的组团能严格控制当前单调粗放的空间扩张趋势,使县城不再连片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将来的空间组织提供多种可能性。在近期建设时,由于无法利用现有资源,投资成本较大,需要新建道路等设施以保证新建区与建成区的连通。但从远期看,指状组团形态作为面状的一种形式,能够加大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面,使各个组团得以与周围山体产生联系。同时,这种形态最有可能切实利用道路资源,缓解和规避带形城市的不利之处。
空间形态方案判定
对比三种形态模式,指状组团式形态无疑是解决当下子长县城空间问题的一种更为积极的应对。它基于县城及其周边的面状用地分析,力图打破常规带形城市单一线性的空间扩展思路,更多地关注“面”的发展,使得县城空间多方向生长,形成多条带形向外放射的指状。同时,考虑到县城西南和东南侧外围局部有一些现状道路,而北侧外围的待建道路仍在选线中,规划可以发挥这种灵活自由的指状组团形态的无限潜力,通过将现状与待建道路连通,以一种环状的路网形式串联起县城的各个组团,进而产生独特的环状组团形态( 图5)。相较于原先地形制约下的东西长、南北短、边缘较为明确的带状形态,新的形态在各个方向上都适度延伸,构成“一体两翼”的外部放射状态。这种不规则的形态在原有带形基础上进行转折、变化,使死板的带状布局在内部功能、性质构成及结构特点方面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井然有序。县城各组团按照功能需求布局,相互间以环状道路以及不少于两条的联系道路保持良好的连接。这种空间功能关系的重组,不仅能够有效疏解拥挤的县城中心,还使得县城整体相对紧凑而富有秩序。
未来的子长县城市布局应该体现出如下特征:其空间形态呈“一体两翼、环状组团”模式( 图6)。城区纳入安定镇作为休闲旅游片区,并保留和延续“T”字形空间发展格局,即沿中山街由南向北布置居住片区与城市核心服务区,作为纵向公共生活发展轴;沿安定路由西向东布置居住片区、行政办公片区以及工业、仓储片区,形成横向公共生活发展轴。两条发展轴交汇处设置城市的一级公共中心,集中布置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城区西部的行政中心西侧和东部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结合部设置两个城市副中心,带动东西两翼地区的发展。同时,多个功能片区围绕环状道路集中布局,相互之间以绿色山体保持联络,沿河岸的水体景观轴交叉其中,体现出“山塬凸显、沟壑凹隐、河流穿越”的空间特色。通过合适、有效的控制与引导,使子长县城空间形态原本面临的问题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集约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使工业、仓储和居住等功能片区有机附着于放射状的道路骨架上,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城市效率。大分散、小集中的空间形态能够降低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功能结构趋于合理,建设水准有所提升( 图7)。依托环形的路网对现状道路进行整合,使其既可以规避传统带形城市道路规划的诸多限制( 如不应少于两条主干路,且对道路红线的宽度有要求),又对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有一定帮助( 图8)。在“放射加环状”道路骨架的影响下,各功能片区按照组团模式布置,片区内的公共设施恰当布局,足以确保一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
从空间环境、景观体系上来说,“一体两翼、环状组团”的空间形态自由多变,可以使周围山体、沟壑及河流等自然要素融入到城市绿地系统中。城外四面山塬叠嶂,是独特的生态基质和涵养区,规划可以通过赋予其城市公园的功能来实现对外部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高高低低的山体作为天然的立体绿化景观,使城内各个片区间隙布局,从而保证城市用地与山水之间持有一种相互协调的开合关系。秀延河与南河贯穿而过,与道路绿化、防护绿地等线性绿化一起交织成网络,提供畅通、多元化的生态通道。各个片区围绕公共中心布置点状绿化,形成星星点点的绿色斑块,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的场所。这种张弛有度的开放空间格局能够使城市建设活动和居民日常行为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研究》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