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2014:大数据时代的大变革、大竞争和大挑战
分类
(编号:285)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4-01-07 06:37:1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引言:2013年被一些专家称为“大数据元年”。对大数据时代的乐观和忧虑,在这一年充分展示。而在2014年大数据时代,则真正面临破与立的十字路口。
大变革
“除了上帝,每个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不仅是人,整个世界都越来越数据化。信息革命深入发展,如潮的数据澎湃而至,数量之巨,种类之杂,来势之快,前所未有。 IDC估计,全球2012年产生数据总量约2.8泽字节。有人计算,这相当于3000多亿部时长2小时的高清电影,连着看7000多万年也看不完。 而这还只是序曲。更大的浪潮在后头。 IDC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数据量每隔两年翻一番,2020年达到40泽字节。 大数据不单单是“数据的工业革命”,而是一场更深刻的科技和产业大变革的组成部分,是对未来大趋势、时代新特征的一种描述。大数据是推动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动力,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新的关键资源。搜集、分析和运用指数级增长的庞大数据,将催生创新,为各行各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改变。 星巴克有意推出的“大数据咖啡杯”就是个小小的例子。美国媒体报道,这家咖啡连锁巨头打算试验在一些咖啡杯中装上传感器,收集常客喝咖啡速度等数据,从而为喝咖啡较慢顾客提供保温效果好的杯子,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 业内人士认为,大数据的本质还不在于“大”,而是以崭新的思维和技术去分析海量数据,揭示其中隐藏的人类行为等模式,由此创造新产品和服务,或是预测未来趋势。 畅销书《大数据时代》的作者、英国牛津大学数据科学家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人们面对的不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现有的认知和体系是建立在稀缺数据上的成果,人们思维和工作方式必须发生变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舍恩伯格在其书中写道。
大竞争
大数据被视为创新和生产力提升的下一个前沿,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多国政府加大了对大数据发展的扶持力度,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3年,围绕大数据的国际竞争继续加码。 咨询公司益百利集团的研究显示,全球对大数据项目投资总额去年已达45亿欧元(约60亿美元),预计今明两年均会保持约40%的增长速度。 在美国,大数据已由热点词汇变成重点项目。去年3月,美国政府已公布2亿美元的《大数据研究发展计划》,今年11月再度公布涉及各级政府、私企、科研机构的多个大数据研究项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都参与其中,有评论称之为美国大数据战略2.0版。 在英国,虽然经济不景气、财政紧缩,但政府依然为大数据一掷千金。2013年初,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宣布将注资8亿英镑发展8类高新技术,其中1.89亿英镑(约3亿美元)用于大数据项目。 大数据在中国也已启动驶入“快车道”,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正多方位布局。工信部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四项关键创新技术工程之一,其中包括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随着4G牌照在2013年末的发放,更高速的网络将带来更大的数据流,为政府和企业带来战略性资源。
大挑战
“棱镜”今年曝光,让人看到大数据时代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棱镜门”让各国政府意识到“数据主权”的重要性,以及在网络和电信核心技术上依赖个别国家的恶果。必须加快自主创新以保护“数据主权”,已成为一些国家的共识。 英国《自然》杂志3月刊登的研究发现,只要有4个时间点和位置的数据就能确定一个人身份,准确率高达95%。这表明,大数据足以将一个人“描画”清晰,现有法律手段和核心技术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正在逐渐失效。 如何在大数据来袭中保持清醒和理性、有所创新和创造,对国家和个人来说同样是考验。 专家指出,大数据可望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贡献,巨大的人口基数、经济体量和需求,意味着中国发展大数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应该看到,大数据具有价值密度低的特性,挖掘、分析等技术要求高。中国不能仅满足于做“世界数据中心”,应防止概念炒作,加强自主创新,进行前瞻性的制度设计等布局,顺势而为,将“中国创造”由机遇化为现实。 还应该警惕“迷信”大数据等倾向,认识到大数据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心理学家认为,大数据创造的模型会将人束缚在算法提供的选项中,过度依赖大数据分析也可能束缚创新。美国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称之为“互联网滤泡”:互联网个性化虽然带来方便,却将人们局限在自己过往行为模式的“气泡”中,无法触及海量信息带来的无尽可能。 大数据专家喜欢用莎士比亚“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来形容大数据分析的必然,但大数据提供的也只是参考答案而非最终答案。无论在小数据时代还是大数据时代,探索和创新精神都不应放弃,正如林肯所言,“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
原文来自:
CB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