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PR】特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模式与实施路径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作者
时间
2016-04-27 00:00:53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
蓝字
快速关注规划师杂志
随着国家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各大城市愈来愈关注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管控及实施。
作者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
汪云,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
刘菁
在《规划师》2016年第3期撰文,
文章以武
汉为例,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持续开展的一系列生态空间规划等相关研究为基础,从构建全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探索
生态空间管控模式与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等层面,提出一整套特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及实施思路,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
进特大城市集约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管控的总体
思路
近年来,武汉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空
间规划管控模式及实施路径的探索作为
生态空间专项规划的工作重点。武汉着
眼于城市生态框架保护的整体目标,针
对近几年规划管控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
题,从规划编制、管控模式和政策法规
制定三方面提出一套完整的城市生态空
间管控的行动体系:通过完善覆盖宏观、
中观与微观3 个层次的规划编制体系,
实现生态空间建设有规可依;以基本生
态控制线为核心,提出针对不同层级、
不同要素,实行刚弹结合的分区管控模
式;同步跟进制定政策法规,解决生态
空间规划管理无据、实施困难等问题,
形成制度保障(图1)。
武汉城市生态空间管控模式与实施
路径
一
从划线到功能引导的全生态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1.宏观层面:全域划线,固化城市生态框架结构
依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全市生态框架
结构,从武汉“1+8”城市圈区域生态
格局分析着手,提出通过区域协同,构
建平均宽度为20 ~ 30 km 的“区域生
态环”;通过内引外联,确保六大生态
绿楔与城市圈生态网络内外贯通(图2)。
在此基础上,在市域8569 km
2 范围内
完成全域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全面
对接各行业的专项规划,整合各部门对
各类生态资源的保护要求,系统梳理山、
水、自然保护区与水源保护区等资源型
生态要素以及生态廊道、生态绿楔核心
区等结构型生态要素,采取“分层叠加”
的方式,实现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市域
全覆盖,明确了全市生态底线区、生态
发展区、弹性控制区的范围,确保了生
态资源的“应保尽保”,完成了总体规
划确定的生态框架“落地”(图3)。
2.
中观层面:编制控规,为生态空间
规划管理提供法定依据
划线完成后,武汉选择在城乡关系
最为密切、发展与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
都市发展区范围内,编制生态绿楔控制
性详细规划导则,研究基本生态控制线
内的生态资源保护、原住民发展及生态
项目布局等问题,提出具有武汉特色的
城市近郊区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
规划基于“保护优先、总量控制、功能
引导、刚弹结合”的原则,以生态资源
刚性管控、生态功能合理注入为目标,
以核心生态资源“应保尽保”为前提,
结合生态区内产业发展特色,提出生态
保育、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功能
板块布局,并通过确定差异化的建设项
目用地规模、配套建设控制指标及农村
居民点发展模式,统筹绿楔范围内村庄
建设、基本农田保护、都市农业发展与
生态休闲旅游配套建设等一揽子保护和
建设诉求(图4)。
3.
微观层面:编制实施性规划,单元
式推进生态空间建设
在控规划定的功能单元范围内,编
制园区实施性规划。在对区域内各项生
态资源、村庄分布、现状用地规模、社
会经济与现状建设等情况进行详实调查
与分析的基础之上,按照全市统一的《郊
野公园实施性规划编制技术标准》,对
园区内的景观资源特色及可利用情况进
行全面评估,提出生态项目建设以及村
湾集并、土地整理、农村新社区建设的
具体模式和项目布局,在控规的指导下
落实居民点、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求,
形成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两规”有效衔接的生态功能区实施性
规划,并通过“一区一个郊野公园”的
模式推动实施。
二
以基本生态控制线为核心的生态
空间管控模式
1.
分区定则,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
发展的有机结合
全市层面提出“两线三区”的空间
管控模式(图5),即划定城市增长边
界(UGB)和生态底线“两线”,形成
集中建设区、生态发展区和生态底线区
“三区”,通过城市增长边界(UGB)
反向确定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
武汉地域面积广阔,资源禀赋、建
设发展诉求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
因此在“两线三区”的全市空间管控模
式基础上,针对生态空间的不同区位,
进一步制定不同的分区管控策略(图6)。
(1) 都市发展区内的生态空间,由于
临近城镇集中建设区,是发展与保护矛
盾最为尖锐的区域,在此范围内,基本
生态控制线是“建”与“非建”的直接
分界线,划线过程对接了建设区的控规
编制,落线精度在1∶2 000 的地形图上,
并充分考虑了“建”与“非建”边缘区
的既有项目批租划拨等审批信息,强调
精准;该区域范围内对“两线三区”均
实行严格的刚性管控,不得随意调整,
其管控要求全部落实到生态绿楔控规导
则中,作为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
(2) 都市发展区之外的农业生态区,
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集中成片的城镇
建设发展诉求相对较小,但需考虑的是
城市远期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区内建设类
型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该区范围内一
方面仍保证对生态要素的刚性控制,划
定1∶10 000 比例尺的基本生态控制线
范围;另一方面沿城镇主要空间拓展轴
预留适度“弹性区”,待新一轮城市总
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再行确定其中的生态
空间范围。针对农业生态区建设用地规
模小、分布零散,且空间落地与项目建
设紧密相关的特点,在农业生态区范围
内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时,暂不划定生
态发展区范围,而通过建设用地指标台
账管理方式,以漂浮指标控制,待具体
生态建设项目的园区详细规划方案确定
后再予落地。对于区域范围内的农村生
产、生活等设施布局,则主要依据乡规
划、村庄规划,作为该类建设的规划管
理依据。
2.
严格准入,实现新增建设项目的
有效管控
基于“两线三区”的空间管控模式,
对生态空间实行分区项目准入管理制度,
即按照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分别制
定相应的准入要求,明确准入建设项目
类型、相关建设控制指标,严格规定准
入程序,严禁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建设项
目进入。
3.
以建促保,实现生态功能的整体
提升
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不可避免地
包含有大量村庄及原住民,原住民的发
展需求是生态空间管控和生态功能实现
的重要一环。学习上海、杭州与成都等
城市的经验,武汉在基本生态控制线规
划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强调“以建促保”
的主动实施思路,即通过编制郊野公园
建设规划,推进郊野公园、绿道等重点
生态工程建设,将生态公园建设与新农
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捆绑结合,项
目化实施。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业
结构调整,在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上,
有效改善原住民的生活条件,提升区域
经济水平,促进生态功能的发挥。
4.
分类解决,对既有建设项目进行
妥善处置
在严控新增建设项目的同时,武汉
也启动了对都市发展区基本生态控制线
范围内历史遗留的既有建设项目的清理
和处置工作,对划入线内的此类零星分
布项目全面摸清家底,锁定现状,并分
类逐一提出处置原则和要求。
遵循“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依法
处理、分类解决”的原则,从准入要求
和合法手续两条线索出发,逐一对项目
进行“双符合”判别,提出“保留、整
改或置换用地、迁移”三大类共7 种具
体的处置方式。历时1 年半,全面锁定
了都市发展区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千余个
既有项目的情况,全市统一制定项目分
类标准以及处置意见,经市政府批复后,
作为各区处理线内历史遗留问题的法定
依据。项目所在地的区政府据此制定年
度实施计划,逐步有序地推进辖区范围
线内既有项目的处置工作。
三
从地方性法规到实施细则的生态
空间政策法规
体系保障
1.
逐步完成地方立法,赋予生态空间
管控法律地位
武汉按照“政府令—人大决定—条
例”三步走计划推进生态空间的地方性
立法工作。在颁布《武汉市基本生态控
制线管理规定》,实现了对城市生态框
架保护、生态空间范围界定与线内规划
管理的制度化管理之后,逐步通过地方
立法完善和加强对生态空间的各项管控
要求。
2.
积极跟进配套政策,为法规贯彻
执行提供保障
武汉将相应管控政策以政府规范性
文件等形式颁布,保障了规划策略与现
行管理机制的有效对接;相继出台《关
于加强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实施意
见》、《关于都市发展区基本生态控制
线内既有项目清理情况及处置意见的批
复》和《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管
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府文件,进
一步细化明确政府规章中的原则性要求。
同时,及时开展生态补偿、建设实施机
制研究,制定一整套的配套政策,按照“疏
堵结合”的原则,从根本上为基本生态
控制线规划的实施和常态化管理提供政
策保障。
3.
完善标准规范,为生态空间规划
提供技术引导
生态空间规划有别于传统物质空间
规划,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无统一的章法
可循。在近5 年的生态空间规划实践中,
武汉陆续研究制定了《武汉市基本生态
控制线划定技术标准》、《武汉市基本
生态控制线范围现状摸底调查及制定分
类处置方案的相关标准》和《武汉市郊
野公园实施性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等一
系列相关标准规范,为生态空间规划编
制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随着生态空间
规划体系构建的逐步深入与完善,武汉
正在研究制定《生态绿楔控制性详细规
划导则编制技术规程》和《生态区村庄
建设规划指引》等相应技术标准。在生
态空间规划过程中,注重生态控制区与
城乡集中建设区的不同,以期充分利用
生态控制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
土文化,构建山青、水秀、宜居、宜业
的乡村田园新风貌。
文章详见《规划师》2016年3期《
特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管控模式与实施路径
》
全文电子版详见官网:www.planners.com.cn
《规划师》会员可免费下载哦!
欢迎订阅《规划师》杂志
只要您关注城市规划学术前沿,
愿分享您的美文,
欢迎赐稿。
投稿QQ:2325124337
投稿热线:0771-2438012
微信号: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