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角梅装扮大街小巷,筼筜湖掠过白鹭身影。清新、温润的厦门,正在酿造新的传奇。
201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厦门的发展实际中,制定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了“两个百年愿景”、“五个城市”定位、“三大发展战略”、十大行动计划和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明确了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战略规划的制定,开展了深入调研,邀请了两院院士吴良镛等20多位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印发了70多万份征求意见稿到每家每户征求居民意见,收集并吸纳了32000多条意见建议,并经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成为厦门发展的宏伟蓝图和重要指引。
3年来,全市上下认真实施战略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了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样本。
统筹规划
构建城市空间规划和治理新体系
厦门建立起“战略规划──十三五规划──年度行动计划”为主体的规划体系,实现了发展目标、空间坐标、用地指标的“三标衔接”。
推行多规合一,构建城市空间治理体系。按照《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提出的理想空间形态,统筹整合各个规划,形成“一张蓝图”,并建立全市信息管理和业务协同“一个平台”、审批流程“一张表”和“一套保障机制”。“多规合一”协调整合了原先几个规划间互相冲突的12.4万多个规划图斑,盘活了5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存量;协调了空间矛盾造成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促进生态红线落地;推动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和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时限分别压缩1/2和2/3以上。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让各主体功能区开发策略更加明确;实行与主体功能区相一致的政绩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了让“能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干什么就考评什么”,让《战略规划》实施不走样,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规划统筹
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转型发展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贯彻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三年来,按照战略规划的部署,统筹推进产业、城市、社会转型,谱写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明确建设“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目前,厦门已经形成光电、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等六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天马TFT二期、电气硝子等龙头项目落地,台湾联电、清华紫光等集成电路产业进驻,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5%以上。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立“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体系。两岸共建清华海峡研究院,设立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防科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共建“稀土材料研究所”,支持厦门大学建立“石墨烯工程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创新社区,真正把产业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兴平台,一品威客、宸鸿科技被国台办授予“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称号。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全市光纤入户覆盖率达到80%,岛内实现4G移动网络全覆盖;联想移动、美图秀秀、美柚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互联网+”带动传统企业升级转型,红点设计、国际时尚周等落地,美国《纽约时报》称厦门为中国的安特卫普。
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轨道交通1-4号线开工建设,厦漳泉城际铁路线网规划获批,拉开“一岛一带多中心”城市框架;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两环八射”快速路网加快建设,公交智能化、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让市民的绿色出行更便利、更快捷。
建设美好生态和人居环境。划定了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启动800多公里绿色慢行系统建设。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老剧场变成文化公园,小渔村变身文化社区,旧厂房有了文创基地的新身份,老旧小区改造既留住城市记忆,更打造诗意生活。过芸溪、后溪旧貌换新颜,小流域治出生态大画卷。2015年,厦门率先全省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海关、国检“一次报验”通关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设立“一照一码”等改革。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年检改年报、构建信用体系和后续监管等方面率先创新,被国家工商总局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
创新两岸交流合作机制。在推进两岸贸易便利化、对台人民币代理清算、两岸跨境电商和海运快件及冷链物流等合作、台湾特聘专家制度、涉台法庭、台胞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先行先试。
转型发展,砥砺前行,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共同缔造
探索城市社会转型治理新模式
在全市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按照“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的方法和路径,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做起,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市社会治理新体系。通过推行“大党委制”,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领导作用;通过简政放权、改变管理服务模式,把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每一个居民都纳入社会组织,让每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都有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协商共治,推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共同缔造,使居民群众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一起做”,政府部门由“替民当家”变为“让民做主”,干群关系由“你和我”变成“我们”。居民自治组织、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书院基本覆盖全市社区,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组织培育的重要平台。注册志愿者全市达45万人。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村居。
青礁村院前社一批80、90后年轻人成立了济生缘合作社,打造无公害“城市菜地”,吸引村民入股,种菜亩产收入从2万多元提高到8万多元。
外来居民集中的兴旺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微治理”,变生人社区为熟人社区,建立了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成立“外口调解委员会”,搭建了“指尖兴旺智慧社区服务云平台”,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城中村”曾厝垵社区,成立了业主协会、文创会、公共议事理事会等社区自治组织,启动“五街十八巷”提升改造工程,组建了“共同缔造工作坊”,变成了“最文艺小渔村”,吸引来大量游客,居民收入三年增长了十倍。
今天的厦门,以占全省1.4%的土地、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14%的GDP、25%的财政收入和50%的进出口贸易额。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中国十大智慧城市等一张张崭新的名片书写着厦门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新成绩。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厦门正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完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努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全国“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