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四川雅安,考察“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情况。李克强总理来到三年前芦山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震中龙门乡。当地建起龙门古镇新街,发展特色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总理说,“摆龙门阵”是四川传统,希望你们摆好“新龙门阵”,用优质服务吸引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把龙门古镇建成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标杆。

总理特别指出,芦山重建的学校、民居、厂房展现出新面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涌现的生态农业、旅游等正在催生“新经济”。“新经济”涵盖一二三产业,你们要用发展“新经济”的思路建设“新芦山”。芦山地震后你们不仅重建群众住房和公共设施,更带动产业发展、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产城融合、产村一体的绿色发展。这不仅是恢复重建,更是发展再建,对全国有示范意义。
藉李克强总理三年后再赴芦山考察灾后重建之机,与广大业界同仁一起分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芦山灾后重建驻地工作组对历时三年的重建工作进行的简要回顾。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到一年春夏之交的最好时节,芦山灾后重建工作历时三年,全面展现出了预期的成效和风采。作为重建规划建设的参与者与亲历者,中规院的规划师们,眉头洋溢着春晖,胸中五味杂陈。虽然全面地总结为时尚早,灾后重建道路依然在延续,不妨在4.20这个可能被外界逐渐淡忘的日子里,芦山灾后重建驻地工作组再回首曾经走过的路程,对整个三年的工作进行了一次简要的回顾与小结。本期还以图片对比的方式择要展现了全方位的建设成果,另收录曾经的参与者早期的几篇回忆短文,从不同的个体视角展现当时的心路历程, 聊以慰籍规划师们曾经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大陆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同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芦山,现场提出 “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尽快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中规院按照住建部安排,迅速派人参与了国务院《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继续深化《芦山县灾后恢复重建建设规划》和重点地区的详细规划,这些规划成为指导本次地震唯一极重灾区——芦山县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
2014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芦山地震灾区考察二次回访调研报告》上的批示要求“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的新路子”这时,中规院已经抽调总院、深圳分院、西部分院骨干技术人员,以挂职干部为核心成立驻地规划工作组,现场参与芦山县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建设、管理三年全过程。我院继续汲取北川“一个漏斗”、玉树“五个手印”等成功经验,又根据芦山现实情况,发现此次重建有别于以前的模式,我们这次是协助地方管理部门搭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在这个开放的、灵活应变的平台上,以中规院为核心,在不同阶段,统合西建大、哈工大、重大、中节能、四川省规划院、四川省建筑院、江苏省规划院等上百家大大小小规划设计团队,灵活应变千变万化的建设进展情况和局势。
2016又逢420,灾后重建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秀美新芦山重建成效初显,芦山灾后恢复重建驻地工作组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基本达成,今后将转变咨询服务方式,仅以此文作为芦山驻地规划工作组对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简要回顾与小结。


南场镇:飞仙关的老场镇,本次重建几乎全部推倒重来,十公顷左右的用地,汇集二十多家设计单位参与。主要的项目有市级政府为业主的国道318和飞仙关华能电站。县级政府以下为业主的一、二、三期居民安置房;螺山景区;游客中心(飞仙阁);飞仙市场;三桥广场;污水处理厂;老国道318改线段;省道210改线段等。这些项目的设计单位都由各自业主单位负责组织,但由于镇级方案审查制度不完善,业主管理项目能力差异较大,加之用地条件苛刻、施工互为影响严重,灾后重建的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性。使这片区域的规划设计技术协调最为棘手,但这片区域又集自然、人文等优越资源于一体,在业主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努力下最终成为本次重建最重要的亮点、节点之一。



飞仙关南场镇建成实景
北场镇:南场镇以北1.3公里处,总用地约21公顷。用地条件相对较好。5.12地震重建镇政府搬迁至此,现状是空地及少量厂房、村宅。主要项目是古道木韵、青羌水寨两个安置区。以村民、工匠主导建设的古道木韵PK以专业建筑师、施工队主导建设的青羌水寨,各有特色,各有优劣。



飞仙关北场镇建成实景
茶马古道:历史上的官道,茶马互市时期重要节点。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与保护这个永恒的话题,在这里也淋漓尽致的体现,现代城市的铺装、材料的使用方式走了一下弯路,施工车辆的不可达性造成了很多施工上的小创新,加之村民相对封闭的思想意识,给规划设计协调工作带来不少新的挑战。现如今看到古道两侧商铺的渐渐兴旺、村民脸上的笑颜,作为规划工作者甚是欣慰。

(本图片来自网络)

茶马古道建成实景
沿湖栈道:最早遇到问题的项目,开工即停工项目的典型代表。在乡镇上建设但是由县里业务部门为业主,设计之初不但自己项目与周边项目协调较差,一个设计单位的两个相邻项目也出现不可对接的原则性问题。但是通过规划设计技术对接,删减建筑开发量,最终建成一个重要的漂亮节点。



沿湖栈道建成实景
汉姜古城:芦山公元前316年建县以来,有着2300余年历史,有着丰厚的历史遗存,蜀汉时期姜维建城,世名姜城。该项目地处蜀汉时县城区域,项目的设立、规划、设计、实施是整个重建最为复杂繁琐项目之一。地震前就批出一栋超高层住宅,地震后被紧急叫停,整个项目过程中,参与的设计团队众多,设计与规划的对接也经历疏密多轮回,也是我院建筑团队唯一参与的项目。将来达到政府、社会、百姓大部分人满意就是对规划总协调单位最好的答复。


汉姜古城建成实景
教育园区:几次灾后重建的绝大部分教育设施都是社会援助资金,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踊跃捐助,很多带设计、带施工的方式进行。台湾援建的两个学校设计水准不低,但深深的考验了县级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能力,项目管理人员有的是代课教师,对建设管理程序一头雾水,规划设计的技术对接也深深的考验了一把我们的综合协调能力。

教育园区建成实景
根雕园区:其是地震前就实施中的BT项目,芦山有着“乌木根艺之都”的美誉,根雕产业是震前主打产业,前景明朗。但根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根艺人员的素质,一直以来芦山是原材料交易地,设计、加工、品牌等高附加值这块被外边拿走,目前县里已经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培养,该园区的建设必将带动芦山的经济向更高更快方面发展。



根雕园区建成实景
两园:工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园:位于县城西部与北部的两个产业园区。由于芦山县区位、发展历程、现状条件、产业发展规律等因素,从国务院《总规》到芦山县重建《城乡总规》的编制过程中都有许多争议,很多领导、专家、学者都持保留态度,工业产业园的规划总协调也由另一家国内一流规划单位负责,目前已经多家企业进驻,后续发展情况需要靠时间来检验。

工业园建成实景

农业园建成实景
滨河路:最早我院规划的车行道宽度是11米,后来调整为14米,因为两侧空间有限,人行及非机动车道就不得已被压缩,这倒不是原则问题,当时协调提出偏红线来拓宽沿河一侧压缩临建筑一侧步行道的策略,但未被采纳,现在沿河一侧的步行空间还是稍显局促,目前滨河路已经是芦山百姓晚间休闲散步第一选择,成就与遗憾总是并存。

滨河路建成实景
省道210县城段:也是我院最早规划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省内一流设计团队进行详细设计方案。目前该项目也成为芦山县城一条靓丽的风景线。现在的“一线”已经不仅是原来那条线的意义了,而是形成了一条复合的景观系统,达成了我们的初衷,也将在后重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省道210县城段建成实景
新场镇核心区:规划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经典案例,如何让老街百姓撤离危险区域,形成新的生活习惯,上上下下动了各种脑筋,利用各种资源,“围魏救赵”真实再现,现在未拆迁民众开始主动联系官方要求新建,深深体会只有让百姓自己真正感受到重建带来的利益,才是各种工作顺利推进的动力,先后与两家国内顶级设计单位对接,最后的建成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龙门新场镇核心区建成实景
汉风街:5.12后建成的一条新街,肌理与原场镇不过多点评,但初衷准备形成繁荣的商业业态却没有达到目的,场镇居民仍在老街上赶场。4.20后老街的满目疮痍,汉风街的精心打造,已经彻底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习惯,两侧商铺林立,人流密集,已经形成了真正的商业街区。小公司的设计方案,但负责任的盯材料、盯施工一样会达到满意的预期。


汉风街建成实景
青龙大道:规划之初意为乡场镇北部边界,场镇建设在此路以南,但一个乡的场镇建设一条如此规格的道路,以其管控水平很难跳出“马路经济”的思维,随着灾后重建项目的选址,两侧立即布满项目,让我们深深体会规划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性,目前此路已经成为龙门乡对外交通联系与重建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青龙大道建成实景
河心岛:是整个灾后重建项目立废、标准高低、范围大小等变化最多的项目,防洪论证是前提,水利设施的建设时序,高跨度索桥的技术论证,景观品质的高中低档,项目管理的经验多少等等都在这个项目里体现出来,最后出来的效果与预期尚需时日来评判。

河心岛建成实景
多村:白伙村、河心村等村:这次震中龙门乡重建重点之一就是外围7个聚居点的建设,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其中当属河心、白伙村组较为突出,省会城市的援建也真实体现了省会城市的实力与水平,村民自建也充分展现了村民智慧的结晶,这两个项目目前已成为龙门乡村庄建设的典范,多次受到国家领导的表扬和赞许,很多经验值得汲取和学习。


河心村建成实景
龙门乡场镇驻地青龙场村,地处2013年4月20日震中,全村震后1885户、5425人,共有9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震时死亡2人,并没有人口锐减引起的大量销户现象,因此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环境变化不大。乡政府驻地上下场口组,为传统意义上群众公认的“街上”。
龙门乡连续经历两次地震,5.12地震时属于重灾区,老街受损严重但未拆除,政府主导重建一条新街即汉风街,但老街依然繁华,赶场都在老街上,汉风街营业面积不足1/3。4.20地震时又是地震震中,老街损毁严重,经震时相关机构评估,按国家规范只有3栋房屋可以保留。震后老街房屋虽没倒塌,但多数房屋没有圈梁构造柱,屋顶坍塌、墙身遍体裂缝、墙基开裂错位,大家称之为“站立的废墟”。

龙门乡场镇震后现状房屋分布图(2013年08月)

龙门老街震后房屋灾损情况(2013年05月)

龙门汉风街震后房屋灾损情况(2013年05月)
震后老街危房林立,触目惊心,当街道公共安全和居民个人利益严重冲突时,政府出台拆危政策希望解决老街安全问题,但遭到群众抵制,最终老街商业利益和群众过高的期望值使得拆危政策无功而返。


震后,我院于2013年5月至9月期间,着手编制龙门乡场镇重建规划,与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沟通,并挨家挨户调研村民重建意愿和房屋质量,编制完成重建规划。

龙门灾后重建规划详细设计总平面图(红线外灰色斑块为村组自建选址地)
规划完成后,老街重建提上日程,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本次规划解决老街重建问题。政府再次尝试通过拆迁补偿和还迁政策来解决老街重建问题,但遭到场镇外围村组的一致反对,最终拆迁政策无功而返。自2013年4月到2014年3月,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老街重建寸步难行,成为各级政府的心结。
2014年4月,我院派驻工作组详细调研老街各种一手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剖析老街的临街和背街两类地段的商业和居住需求,核心工作就是协助政府构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设计,在不需高额的拆迁补偿政策下,通过业态培育和面积置换妥善解决了老街群众安置,技术工作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自此,“围魏救赵”的规划实施策略应运而生。
按照我院提出的“围魏救赵”的规划实施策略。老街重建从两方面推进拆建工作,一方面通过改造现状汉风街,疏解并吸引老街商业门面向闲置的汉风街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先行先试建设一条比汉风街更有吸引力的新街来转移安置没有商业门面的背街居民。通过“一改一建、一堵一放”的实施策略,逐步解决老街居民后顾之忧,然后政府派驻上百人的工作队一一说服临街居民拆危重建。
“围魏救赵”规划实施方案图
2014年5月,我院协助龙门乡重建指挥部撰写报告,依次给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政府各级领导层层汇报并获得认可,然后与设计公司共同研究概念设计和实施方案。

龙门古镇核心区详细设计总平面图

龙门古镇核心区新老街区规划效果图
最终在2014年7月1日,当省长来龙门调研时,决定先行先试建设新街,由省政府给予3000万启动资金,先建设再引导群众报名,初期计划建设65户。至此,“围魏救赵”规划策略拉开序幕。

古镇新街选址意向图及老街可保留民房分布图(图中黑色斑块为保留并维修加固民房)
汉风街全长700米,房屋一字排开。4.20震后,社会各界人士和上级领导来考察,都对这条街提出了改造建议,要求打破“火柴盒、夹皮沟”的形象。同时,在我院提出的“围魏救赵”规划策略指引下,乡指挥部于2014年7月开始着手谋划改造方案。从2014年10月开工,历时三个月,待2015年春节时,完成改造。
汉风街改造工程历版方案效果图
改造后汉风街实景图(2016年01月23日雪景)
改造后汉风街实景图(2015年01月)
改造后汉风街实景图(2015年04月)
总体上,项目实施的建设速度快、效果突出,对建立群众的重建信心大有影响,为新街建设和老街改造做好了群众基础。同时,汉风街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措施在全县得以推广。

古镇新街启动区震后航拍、选址范围

现状实景图(2014年05月)
规划选择这个地段作为统规统建先行先试点。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该地块不涉及震损房屋的拆除,群众矛盾少;二是周边开阔、紧邻断头路,施工条件好,便于快速出效果;三是引导老街的背街居民往新街转移,为临街铺面拆危还迁改造腾挪空间。
2014年8月启动建设一期65套,预留95套作为二期,根据群众报名情况逐步推进。

龙门新街选址地块震后现状图(2014年02月)

新街方案设计效果图(2014年06月)

新街重建过程实景图(2015年03月)

新街重建完成实景图(2016年03月)
新街建设的快速推进基本疏解了背街居民,为临街住户腾挪了空间。同时驻地规划组,一点点梳理老街居民意愿和房屋情况,寻找连接新街和老街的主要通道,协助政府对通道两侧居民首先做足群众工作,转移到原北街地块建设。
龙门老街拆危前居民意愿保留建筑分布图(黑色斑块为未拆建筑,红色涂鸦为可打通通道,2014年04月)
随着老街拆危安置工作的逐步推进,乡政府用了一年时间,把大部分老街居民转移到新街重建,只保留58户原地重建,按照“户户临街、家家有门面”的原则布局。

龙门老街规划设计过程图(图中红色斑块为现状保留建筑,08-11是老街四组团编号)
龙门老街震后现状图(2014年02月)

龙门老街拆危现状图(2015年04月)
龙门老街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龙门老街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如今,在芦山“4.20”强烈地震三周年之际,震中龙门乡场镇全面完成汉风街改造、完成古镇新街建设、完成古镇老街重建工程,全面解决古镇核心区以老街为代表的312户重建户的居住和商业需求,保证龙门古镇居民的生产生活,重建工作按时按点接受中央和社会各界检阅,也圆满实现中规院提出的“围魏救赵”规划实施策略。
欢迎社会各界来芦山参观、来震中龙门旅游。
龙门乡场镇灾后重建规划效果图(2014年07月)
龙门乡场镇312户重建户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龙门乡场镇312户重建户重建实景图(2016年04月)
龙门乡场镇312户重建户重建实景图(2016年01月23日雪景)
?“全面回顾篇 ”作者简介:

作者:王广鹏 [ 中规院驻地规划师,雅安市灾后重建规划指挥部副总规划师,芦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龙门重建篇”作者简介:

作者:李东曙 [中规院驻地规划师 、芦山县住建局副局长兼龙门乡副乡长(挂职)]
注:中规院灾后重建回顾内容分享自“城PLUS”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