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是协助政府进行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发展、关注民生民意的重要工作基础,其提供了前瞻性视角与导向性思维。本研究结合疫情中大数据局对场所签到等数据的监测,结合青规院数据中心现有数据,对我市居民在疫情前后的主要行为变化、设施需求变化、信息需求变化等进行了分析。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将时间划分为疫情发生前,疫情前期(对应一级响应)、疫情中期(对应二级响应)、疫情后期(对应三级响应)四个阶段,从居民出行频次和平均活动距离的角度分析疫情对居民活动的影响。
居民出行频次是衡量居民出行活动频率的重要指标,以手机定位数据为数据源,分析得到全市疫情发生前青岛市居民每天出行频次约为2.68次/日,在疫情发生达到一级响应后,出行频次降至最低,为1.18次/日,随着防控等级的调整,二级响应后出行频次升至2.14次/日,并在五一劳动节后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

图1 居民出行频次变化情况
从出行总量上看,疫情前全市工作日平均出行总量2827万人次,在疫情一级响应后出行总量迅速下降至日均1249万人次,约为疫情前正常水平的45%;随着疫情防控等级的调整,二级响应下居民出行总量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的80%,达2258万人次;五一劳动节后全市进入三级响应阶段,居民出行总量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的98%,达2763万人次。

图2 居民出行总量变化情况
疫情前,全市居民平均活动距离为7.24公里,在一级响应下,出行受到多方面影响,全市居民平均活动距离降至6.1公里;而后在二级、三级响应等级下居民生活及出行逐渐复苏,但居民平均活动距离仍低于疫情前正常水平,分别达6.3公里和6.5公里。

图3 不同响应策略下居民活动距离变化情况
进一步分析发现,疫情前居民短距离出行(活动范围3公里以内的出行)占比约为38.14%,一级响应下占比提升至45.81%,二级响应下占比42.23%,三级响应下占比40.74%,均高于疫情前正常水平;同时发现在不同管控策略下,出行量与疫情前相比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

图4 居民活动距离变化情况
具体来说,疫情前行政区内部出行(活动范围在本行政区范围内的出行)占比约为75%,一级响应后迅速升至83%,增幅达10%;二级、三级响应下逐渐恢复,但仍然高于疫情前正常水平。从社区角度来看,居民社区内部出行总量在一级响应后,较疫情前正常水平增加约60%,二级响应下,增加约15%,三级响应下,增加约10%。

图5 不同响应策略下居民出行活动范围变化
从各个行政区来看,在一级响应下,各行政区内部出行占比均比疫情前增加明显,其中市北区增幅最大,约为11.58%,其次为即墨区10.34%;二、三级疫情响应下,各行政区内部出行占比较疫情前同样有所增加;在三级响应后各行政区内部出行的比例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外围西海岸新区、平度市、莱西市等受地理因素影响,居民活动多以本区(市)范围内出行为主,行政区内部出行占比在疫情前后变化不显著。

图6 不同响应策略下行政区内部出行占比变化
根据手机定位数据,识别每个小时青岛市活动人口,分析城市活力恢复情况。结果显示,疫情发生前,日间(7:00-18:00)平均每小时识别215万人,存在早中晚高峰,呈“三峰两谷”形态特征;疫情前期日间平均每小时识别45万人,较疫情发生前减少80%;疫情中期日间平均每小时识别105万人,较疫情前期客流反弹58%,早晚高峰凸显;疫情后期日间平均每小时识别185万人,较疫情发生前减少6%,早高峰峰值恢复如初,晚间居民活动减少15%。

图7 疫情发生前与疫情前、中、后期空间活力对比图
212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意识深处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剧烈冲击。分析我市3-5月居民疫情签到数据,结果显示,期间居民共计打卡0.53亿人次,累计打卡设施105万家,店均打卡52次(打卡人次和打卡店铺均经过日内去重处理)。其中购物类设施打卡次数最多3285万人次,占总打卡次数62%,店均打卡147次;餐饮服务设施打卡次数第二,411万人次,占总打卡次数7.8%,店均打卡15次;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设施打卡次数第三,376万人次,占比7.1%,场均打卡39次;商业楼宇设施打卡243万人次,占比4.6%,场均打卡54次;金融保险设施打卡203万人次,占比3.85%,场均打卡58次;体育休闲服务设施打卡183万人次,占比3.46%,场均打卡66次;医疗保健设施打卡173万人次,占比3.28%,场均打卡16次;生活服务设施打卡128万人次,占比2.43%,场均打卡12次;前八类类设施共计占95%以上;说明居民疫情及疫情恢复期间,居民活动主要围绕购物、餐饮、行政金融办公、医疗、休闲等活动展开。

图8 各类设施累计打卡人次饼状图
餐饮、购物、生活服务等与居民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设施,打卡总量随着疫情恢复逐步增加,居民对民生设施的依赖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购物设施、餐饮设施、生活服务设施。

图9 餐饮、购物、生活服务设施打卡时变趋势曲线
金融保险、政府机构、产业园及办公楼宇设施打卡总量受疫情影响较小,呈现“周末人少,工作日人多”的以周为周期的波动规律,其中保险金融、政府机构每周打卡总量平稳,产业园及办公楼宇每周打卡总量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呈上升态势。

图10 金融保险、政府机构、产业园及办公楼宇设施打卡时变曲线
医疗设施为居民身体健康提供基础保障,与疫情正相关,疫情前期,部分就医需求被压抑,打卡总量较小,随着居民对疫情认知的深入和国家对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推进,居民就医需求以日均复合增长率1.4%速度上升,直至疫情中期达到最大,随后以日均1.5%速率下降,直至趋于平稳状态。

图11 医疗设施打卡时变曲线
信息需求是公众接触和使用媒介的主要缘由,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普遍具有较高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渴望。以“青岛疫情”相关的百度搜索指数为例,每次出现特殊事件,都会伴随着搜索指数的高峰。

图12 青岛疫情百度搜索指数变化
表1青岛疫情百度搜索指数峰值表

从受众媒介使用方式上,以“双微一端”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获得疫情信息的首要信息来源和扩散渠道。根据互联网问卷调查,微信群/朋友圈是公众了解疫情信息的“第一渠道”,选择人数(多选)占比为63.9%;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占比为48.2%,通过微信公众号(38.2%)和微博(37.2%)获取信息的公众接近四成;视频/短视频占比为15.1%。在传统媒体中,电视占比最高,为55.9%。此外,单位/学校/社区通知(15.8%)和朋友/熟人沟通(15.3%)也占据一定比重。

图13 公众获取疫情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针对信息传播的行为调查显示,微信朋友圈(45.1%)和微信群(36.9%)的熟人传播行为最广泛;其次是网络搜索相关信息(33.0%),微博发言或转发占26.9%;也有19.0%的网民不做任何发言或转发。再次,在新闻APP中发布或跟帖占16.0%,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评论占13.2%。最后,在百度贴吧(11.7%)、豆瓣、知乎(10.7%)等发帖跟帖比例差不多,还有2.5%会在境外媒体平台发布内容。

图14 公众对疫情信息的网络传播行为
为更好的了解疫情期间民众对本地新媒体的使用情况,我们在6月29日至7月5日发布了《疫情期间信息获取渠道情况》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答卷612份,其中有82.4%的民众表示在疫情期间,会因了解疫情消息等需求,新增关注本地新媒体;并有78.8%的民众表示会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关注这些本地新媒体。

图15 疫情通报阅读量与百度指数变化
街道和社区作为防疫工作的最前线,在防疫过程中担负了极重的任务。据调查,86%的青岛市居民对疫情期间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的服务较为满意,73%的居民表示了对社区、街道长期公益工作的兴趣,而91%的青岛居民表示对社区的认可度有所提升,基层动员触角进一步延伸。
街道社区的信息发布渠道不够通畅,在对居民获取社区或街道信息渠道的调查中,有73%的居民表示会从楼道或小区的公示版上获取信息,45%的居民会从微信群获取信息,有25%的居民表示会得到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面对面的通知,另外还有11%的居民没有接收到社区或街道的信息。而在受调查的居民中,原先没有加入,疫情期间加入了社区/街道群的,仅占20%,而这部分居民又多以30-50岁的青壮年为主,社区在信息传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