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究交通的人,我很在意最近连续两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它们都与互联网有关,也都与城市化有关。
第一件,是顺丰速递小哥在北京因与某北京有车人士发生摩擦、被打耳光,事情曝光之后,顺丰老板发布强硬声明并立即行动。这事一方面受到不少人的称赞,一方面又引发更多对快递不满的投诉。
第二件,是深圳政府执行所谓“限电禁摩”的政策,引起诸多媒体非议。
这两件事,都与电商快递有关,可视为是“互联网+”产业带来的。同时,送货车的员工,通常都是非本地户口的劳工,所以,事情本身及相关讨论,也与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有关。
为什么我很在意它们既是‘互联网+’又是‘城市化’呢?因为,我注意到,对这两件事的不少评论,都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群体色彩。而我个人觉得,这是个问题。
先说“互联网+”这部分。据我所知,中国是网上购物发展最快的国家。不论主要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处处可见各种三轮车、摩托车、电助动车穿街过巷,甚至进入门禁小区,完成邮购物品的最后一公里送货。这些车看起来并不规范(其实,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起这方面的规范),也往往不太遵守各种相应的交通规则(至少,随便在各种通道上停泊和作业是违规的)——虽然多数时候不至于如一些人所说的“横冲直撞”。
不过,在很多驾车人士投诉这些不规范的车的不规范行为的同时,网购者也天天盼望着,自己买的东西,不仅被“包邮”,还要早日送到家门口。换句话,网购消费者天天要求“包邮”,就是对低端配送服务的投票支持。
再说“城市化+”这一部分。我们知道,这些速递小哥基本上是没有本地户口的。在讨论支持或限制电摩托车/助动车的时候,人们也发现,在很多城市,使用这个交通工具的人中,一大部分是从事速递行业的群体。那么,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车,如何解决网购导致的大量最后一公里配送,就变成了一个直面城市化过程夹缝中的弱势群体的决策。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某些人在激烈批评甚至谩骂这些不规范的快递小哥时,他们针对的并不完全是车,而是够不上他们所认可的“文明程度”的一些行为,甚至歧视这个外来群体(比如那位满嘴北京脏字、连打带骂顺丰速递员的车主)。
相反,一些传媒在批评深圳“限电禁摩”的规定与行动时,所指责的,恰恰不是车辆管制方面的安排,而是这些措施是否造成了对某些低收入就业者的打击。
从全国范围的网民激烈辩论看,不论官方还是民间,是专家还是砖家,都没有形成共识。
这就对了!不论是“限电禁摩”的措施,还是如何规范快递最后一公里,在全国范围内,不应有一刀切的做法。因为,全国各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和相应而成的“城市文明”程度是很不同的。甚至,城市人对不同事物的“文明程度”也不同。
比如在深圳,同样是交通规则。乘车乘地铁人人排队,井然有序;然而,不理会红灯过马路的情况也相当普遍。
而在多个大城市,快递公司和网络电商企业在遵守快递法律规范的程度上也差别极大:高端的,可以用绕过法律的办法(比如明知故犯,先用非货车载货,然后接受政府罚款,把货物运进市中心区);低端的,各种不合法的车辆,大量超载,在人行道上驾驶,也绝不是偶然。
与之对应地,城市的管理者努力制订相应法律,包括规范车辆设计(像深圳“限电”的标准)、注册和驾驶行为,都是应该和必须的。
不过,我们不要忘了,这一套基于城市文明的规范,无非是现代化城市的运行规则:由于这里有大量的车、大量的居民和行人,清晰和文明的准则才能保障现代化城市所有居民甚至游客和睦相处。但是,这些规则规范,不一定适合其他发展程度、密度和规模的城乡。
甚至,不能说这其中存在谁先进谁文明,或者谁是谁非的问题。比如,在县城,很多人的各种两轮或三轮的车辆,都为了降低成本而没有正式注册交税。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发展中城市和国家,交通运输中有很多是属于“非正式行业(informal sector)”的所谓paratransit(辅助型运输工具)。换言之,他们的存在,和我们街边摆摊卖煎饼的一样,太正常不过。在这些摆摊的人、骑着不太符合规定的车辆的人的角度看,自己的这些活动,根本不存在文明不文明的问题,甚至是合情合理的:政府修了路,我骑着我买得起的车,为其他市民服务兼挣钱养家,有什么问题?
导致这类“文明”冲突的,其实是急速的城市化和快速的“互联网+”,它们带来的问题需要时间来消化。在这一时半会儿,我们看到的,很多是实验阶段的做法。
比如,我们城市中,不同的居住小区,对快递人员可以不可以入区上楼,处理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小区有自提柜,也有建立代收点的,还有小区管理员下班后负责上楼派送的。
类似的,不同的城市对货运三轮在什么地方行驶、必须符合哪些使用规则等等,也都有不同规定。在一些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拼命鼓吹无人车、无人机送货之时,这些仍然依赖大量人手的派送岗位,正是城市化过程中大量收入再分配的通道,也是所谓新经济带来的就业机会。他们的就业,他们创造的GDP,可能在政府的账本上并无直接显示,增加不了政绩,但客观上,这些非正式行业,从某种意义上反倒是城市化的润滑剂。
不过,为了避免爆发冲突,仅仅让人们在淘宝“光棍节”嗨过后,不要忘记后面这些挣辛苦钱的小哥们,是远远不够的。人们需要理解的是,城市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不同价值观、不同文明必然并存的过渡期。
化解冲突平稳过渡,我们就要学会包容;“互联网+”让城市与非城市之间、本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异变得更模糊,人们看到其他城市发生的事情,往往用自己城市的情况去代入、联想、判断,网上的各种观点特别容易被误解,因此就必须更加包容。想通了这一点,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就会比较柔顺,传媒报道不同城市的消息时也会比较小心,而不同人群之间也不会有这么大的火气。
[作者系香港大学地理系副教授、香港运输物流学会资深会员(FCILT)]
延伸阅读:
滴滴与Uber中国,理应是“合作消费”而非“共享经济”
对电瓶车,到底应该怎么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