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烟台考察时称赞:“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此后经各路媒体、短视频APP、UP主们的宣传,“地摊经济”这一从古代就已经诞生的经济模式再次火爆起来,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阴霾中的一抹亮色。
在《水浒传》中有关于杨志卖刀的描写:“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在《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篇章有关于范进卖鸡的描写:“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两本名著讲述故事的时代背景虽然相去久远,但“地摊经济”的外在形式并无二致,都是以插草标为记。在古代,“草”有“贱”之意,当其插在所售或待售物品上时,物品便有了标识意义:此物对我来说“不值钱”(不需要)了,故称卖,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卖儿卖女,均使用草标。
在4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下,大批下乡知青再次返回城里,部分失业知青为了维持生计摆起了地摊。彼时,国家开始对外开放,整体政策慢慢放开,地摊经济逐渐爆火起来,地摊人也完成财富的最原始积累,在城市中站稳了脚跟,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始于2005年的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热潮,开启了地摊经济的冰河时代。“城市仪表”、“城市形象”成了悬在地摊商贩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围绕着商贩与城管,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猫鼠游戏,一场“冰与火之歌”般的城市管理博弈持续多年,这个时期地摊经济发展势头被明显压制。
在国内新冠疫情步入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复工复产亟需内需拉动。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发展地摊经济短期内可以解决受疫情影响行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长期而言,对保持城市活力,提高民间创新有助推作用,毕竟一个冷冰冰的、缺少烟火气的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动能去驱动消费升级。
6月份火爆全网的郑州孟婆汤不仅引得线下人山人海,更在全网产生大规模围观,更有人不远千里赶到现场,就为尝得一口。郑州孟婆汤从某种程度上说,并非传统意义的地摊经济,其形式走的传统地摊的路子,但是借助了移动互联网和人们的猎奇心理,使其影响力在社会上迅速发酵。


爆火的孟婆汤可以为新时期地摊经济的升级提供一种思路和可能,即传统地摊人应该思考如何从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完成地摊行业整体的跃迁,更好的契合新时代下不断升级消费需求。
? 上海:推出地摊转型升级
上海推出地摊转型升级,提出让大排挡红火有序,通过“地摊经济”的放开和兴旺,让上海“越来越精彩”。
? 成都: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
今年3月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目前,成都市已经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并通过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流动商贩经营点等来增加就业。
? 许昌:引导流动摊贩集中经营
为了让流动摊贩规范经营,河南省许昌市创建部门增加开放一批背街小巷,允许商贩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并通过一系列其他措施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更好地服务市民生活。
? 杭州:开放部分街道临时摆摊
浙江杭州在引导市民群众树立健康卫生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通过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帮助解决临时经营设施的难题,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不是过去小商小贩的简单回归,而应该是明确允许地摊经营的区域、规定地摊经营的时间段、明确地摊经营的内容、强化地摊经营的资质管理、加强对地摊经营产品质量的监督,将应该成为未来地摊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规定时间、地点和设置固定的区域进行经营,将成为新地摊经济的重要特征。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雅典拟定了《雅典宪章》,该宪章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并提出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思想。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并签署了《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是动态发展的,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比《雅典宪章》过分强调功能分区而导致城市功能空间的割裂,《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的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
然而传统规划中把城市用地当成了“干净的蓝图”,规划的街道、社区、公园等空间更强调边界清晰,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成了一句空话。
从经济角度来讲,地摊经济一直被视为“非正规经济”,但其在缓冲城市经济和社会压力、保障底层弱势群体生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经济意义,其社会意义更为关键,也更值得规划人员反思。
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地摊经济需要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去理解公共空间中的“共享经济”,在整个城市的层面上进行系统性规划,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一部分,提升“闲置空间”的价值与活力,但是,传统的规划并没有专门为“地摊”预留空间,固有的“终极蓝图式”规划思维也并没有为街头摊贩等非正规就业者提供一点生存空间。

地摊本质是对街道等公共空间进行商业再利用的行为,对盘活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以科技赋能规划,让“城市大脑”指挥城市不同功能在公共空间之中分时段、多频次利用的空间治理模式将成为未来趋势。基于此,新时期“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国土空间规划应真正做到“能学习”,吸取以往规划的不足,从规划层面为地摊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经营提供些许支撑。为达成上述愿景,窃以为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加强如下几点: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要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地摊固有的低成本、强参与属性让其在方便市民生活、唤醒社区活力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将其纳入社区生活圈,有助于打造有温度的15分钟生活圈,营造有烟火气的城市景观,让百姓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在规划中通过手机信令、城市共享出行数据等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得出点位分布的城市热力图,同时最大程度结合现有或规划的城市公共空间,统筹考虑。最后由政府通过行政方式对规划点位做出统一的管理,加强文明引导,明确开放时间、四至范围、展摆标准等。
将依法批准允许经营地摊的场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之中。通过综合而即时的监测预警评估体系,精准地识别地摊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正面贡献,进而调整规划设计技术和优化政策法规。
地摊经济既能够增加就业,又可以便利市民和激发城市活力,发展地摊经济不应只将其作为应对疫情影响的临场救急,更要为其健康发展做长久谋划。要想实现地摊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空间场所的保障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只有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做到长期坚持、苦心孤诣,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治理水平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中国自然资源报.“地摊经济”问计公共空间治理[EB/OL].2020-06-15.
[2]马亮.“地摊经济”考验城市治理的平衡术[EB/OL].2020-05-28.
[3]王延伟.“地摊经济”,应高质量发展[EB/OL].2020年14期.
[4]中国自然资源报.用规划的手“支”好地摊[EB/OL].2020-07-21.
部门简介:
空间规划事业部是国地科技从事各类规划编制与国土空间咨询服务的骨干,团队充分融合城规土规、地理信息、整治修复、产业经济、建筑景观、生态环保等多学科背景专业人才,实现从“五级三类”规划编制到规划应用的全方位服务,协助各地政府实现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为客户创造国土空间价值。
责任编辑:林冬娜、邓小云
文章作者:王晶
文章审核:王烁斌 彭昌斌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