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本文出自《远见:武汉规划40年》第三章,主要描述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未来的规划方向 。下期文章的主题是《远见》摘编四:武汉工业城市转型与升级,敬请期待。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是城市社会、经济在城市空间的投影,不同时期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形态。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对应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诉求和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引领了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40年来,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期沿江沿路建设—1980年代主城圈层布局—1990年代新城跳跃发展—2000年代都市发展区建设—2010年代近汉地区(大都市区)统筹”的演进过程。
1978~1990年,武汉市规划建设活动主要以主城为核心,形成了集聚发展的空间形态。改革开放之初,围绕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战略方针,同时应对大量知青返城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住宅及市政公用设施供给明显不足的情况,《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2020年)》着重于解决人居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三镇均衡布局等问题。
1983年,武汉提出了交通、流通“两通”起飞发展战略,国务院批准武汉为省会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同年原黄陂县、新洲县被划入武汉市,1988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提出,强化中心职能,加强对外交通设施和工业区布局,助力“两通”起飞。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旧城区人口、建筑较为密集,危房较多;新建住宅区商业、市政等设施配套不完善,居住生活不便。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不适应,港区、仓库、服务设施等布局主要集中在汉口,而联系三镇的主干道尚不通畅。
这一时期,在中央“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精神下,1982年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2020年)》提出,对人口数量和建成区面积进行控制,城区和近郊区不再开辟新工业区,新建设的大、中型企业单位要放在离城区30km2以外的远郊小城镇,实现对大城市规模的控制、空间的控制和城市环境的治理,加速发展小城镇格局。
1982年版总体规划还提出三镇布局的合理调整方案:武昌地区按照留有发展余地的思路,适当发展关山、青山工业区,在武珞路、中南路和洪山中心广场一带安排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服务设施;洪山区珞瑜路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应挖掘潜力,紧凑建设;余家头和任家路之间不能联成大片城区,规划为蔬菜基地。汉口地区按照严加控制的思路,外迁旧京汉铁路和小型工业用地,逐步改造人口密集、住房交通拥挤地区。汉阳地区布局一些由汉口地区调整外迁的小型工业和仓库用地。同时,提出“在旧区改建中应注意控制建筑密度,扩大绿化面积”“重视对长江航运优势的开发利用”“加强水体保护,以利生态环境的平衡”等系列发展策略。
这一时期,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方针下,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突出了“三镇均衡、江南江北相对独立”的基本导向。
1983年“两通起飞”战略提出后,武汉提出建设“内联华中,外通海洋的经济中心、商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组织编制了铁路枢纽、汉口新客站、长江二桥等系列重大交通设施规划。
1988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武汉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报告的通知》要求,武汉市完成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1988年版),并于1988年12月由市政府批复,初步构建了以中心城为核心,以沿江、沿河和沿铁路工业带为支撑,多层次的城镇网络系统和空间形态。
按照严格控制城区人口增长的思路,1988年获批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控制。规划构建了卫星城镇和郊县城镇体系,在市域范围构建中心城、卫星城、县城关镇、县辖镇、集镇五个层次的城镇网络体系,整个城镇空间沿长江和京广铁路呈十字轴线展开,以中心城为轴心,汉丹、武黄铁路、国道、汉江为放射线,在轴线和放射线上分布不同功能、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城镇群,从空间布局上截流农业人口向城区转移。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以加强三镇交通联系为导向,首次提出在建成区边缘组成三镇外环线(现在的三环线),奠定了武汉主城区的雏形。城区内按照三镇鼎立、江河湖山分割城市的特点,逐步使城市形成分区成片配套建设的格局,并按照实际,进一步调整和明确三镇各片的主要功能和用地布局。
1978—1990 年这十余年,武汉市以1982 年、1988 年两版总规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内,主城区内部形成多处商业中心和大型居住组团,并有一批大型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这一时期,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整体上是在主城范围集聚发展,并呈轴向变粗、轴间填充的趋势。
汉口地区旧京汉铁路外移为城市外拓提供了新空间,建设大道、青年大道等相继建成,使城市沿路向纵深腹地发展,形成了鄂城墩、北湖、花桥等规模较大的居住组团,站北、常青、古田等地区逐渐建设发展起来,汉口沿江两轴之间的空旷地带被逐步填充饱满。
汉阳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江汉二桥居住组团,钟家村、墨水湖以北等地区建设密度变大,汉阳沿江两轴变粗。
武昌地区结合青山工业区修建了钢花居住组团,结合中北路工业区修建了东亭居住组团,另外中北路、徐东、杨园、关山、火车站、晒湖等地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发展轴逐渐联结起来。
1990年后,国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新思路。1990年4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1992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等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文明程度高,城乡一体化的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武汉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等建设加速,黄陂、新洲实行“县改区”,武汉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和城市规模进行较大的调整。
在此背景下,武汉市于1993~1995年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获国务院批复。该轮总体规划从整体上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布局,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作出相应的切合实际的规划调整。这一时期,武汉市城市空间布局逐渐跳出主城,空间形态上开始从主城走向城镇地区。
1990年代初期,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下,原来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相对集中布局已难以适应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需要,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城市环境有恶化趋势。为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运行效率,必须选择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以缓解城市人口及用地压力,提高城市的自我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提出了“主城+重点镇”的城镇地区空间模式。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提出了以城镇地区为核心的市域、城镇地区、主城三个层次的空间体系,其中城镇地区规划范围2256km2,主要实施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战略转移,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缓解主城人口过度密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建主城紧凑发展,重点镇各具特色,交通联系方便,山水绿地穿插其间,生态平衡,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地区发展格局。
在空间结构上,适应城镇地区自然条件特征和城镇建设基础,构建“1个主城+7个重点镇”的城镇地区空间结构。
主城以内涵发展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高,并通过产业和用地布局的调整, 进一步增添主城的生机与活力。
主城外围,规划布局既与主城保持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等7个重点镇,通过国家公路主干线、铁路、港口等大型项目的布局,带动人口、工业和一批重大工程向其聚集,分散并承担城市的相应职能,创造城市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
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规划按照基本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目标,加强主城与重点镇、各重点镇之间的绿色空间隔离,以长江为纵轴,汉水和东西山系为横轴,环绕主城的绿色开敞空间为生态环;并构建联通分隔主城和市域的东西湖、后官湖、黄家湖、汤逊湖、梁子湖等大型生态用地,以这类延伸至郊区、分隔新城、伸入主城的生态区域为放射走廊,整体构建形成“环状—放射型”的生态框架。
基于自然要素分隔的特点,主城规划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规划重点突出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重要中心城市职能,形成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主要布局辐射中部地区的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从而形成“核心区+中心片区+综合组团”的主城空间结构。
核心区周围,布局二七、三阳、新华、宝丰、晴川、首义、晒湖、中南、徐东、杨园共10个中心区片,重点承担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功能,同时适当保留部分第二产业。主城边缘布局古田、常青、后湖、十升、四新、沌口、青山、关山、白沙、南湖等10个综合组团,形成职住相对平衡的工业—居住组团。
规划在主城区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地面交通为主体的交通体系,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相联系。规划7条由轻轨和地铁组成的轨道交通线路,并预控了杨泗港等3条过江隧道,加强长江两岸联系。
规划在距主城15~20km范围内选择宋家岗、蔡甸、常福、金口、纸坊、北湖、阳逻等7 个用地条件较好、适于城市发展用地范围较大、现状城市化基础较好、与主城的交通便捷的城镇作为新的城镇发展空间。
规划确定7个重点镇规划总人口16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共180km2,主要承担疏散主城人口,容纳农业转化人口,以及工业、对外交通、仓储业等功能发展,是重要的第二产业基地和对外货运枢纽。各重点镇主要沿交通轴线分布,并以外环线串联。
这一时期,主城以内,汉口地区主要沿发展大道两侧发展,并跨越张公堤形成常青组团;汉阳地区以汉阳大道和318国道为轴继续向西、向南发展,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初步形成综合组团;武昌地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周边成为新的建设热点,带动城市向东拓展,并形成南湖居住区、青山组团,与武昌旧城联为一体。
逐渐形成以主城为核心,由内向外的三、二、一圈层式产业布局结构,其中内环线以内以商业、金融、行政办公和居住为主,城市二环线周边以居住、文教、商业以及少量工业的混合用地为主,城市三环线周边则以工业用地为主,呈现主城填充发展并逐步形成圈层式的格局。由主城往外,向东、西以及西南方向的空间依托交通干道拓展加快。
2000~2010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复东湖高新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大批国家型和区域型的基础设施落户武汉,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区级经济发展成为主体。
这一时期,城乡规划的关注重点已逐步跳出了武汉市域,在更大范围的“1+8”城市圈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强化了区域空间协调。城市空间的发展也更加注重跳出主城,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核心,拉开城市空间发展的骨架。
2004年,武汉市开始启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2006年完成技术成果,2010年获国务院批复,引导构建了武汉都市发展区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期间,2008年又组织开展了《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突出了区域、城乡空间协调。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探索建立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空间统筹机制,指导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2008年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空间范围涵盖武汉和周边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1+8”城市。
规划以武汉为核心,加强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并向北、西、南三个方向形成城镇产业集聚发展轴,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空间主骨架集中,形成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极核效应和廊道效应,实现整个区域的高效有序发展。
规划突出交通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强化武汉国家级交通枢纽建设和构建武汉城市圈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带动二级城市交通物流节点发展,加快形成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流圈”和“2小时影响圈”,促使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区位优势尽快向经济优势转化。
规划通过加强武汉的汽车、钢铁、石化和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动武汉和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通过大区域范围的生态保育和生态网络建设,强化武汉城市圈的自然山水特色,形成武汉城市圈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总体格局。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至2020年,武汉要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空间格局上,规划将武汉市域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区两大空间层次,对其发展政策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扩展。
都市发展区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推进产业职能升级,调整城市功能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建设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发展区。
201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之武汉都市发展区用地规划图
农业生态区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引导小城镇集中集约发展,鼓励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发展成为中心镇;鼓励一般镇和农村居民点迁并建设,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确保全市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
规划利用两江交汇、河湖密布、生态绿地分隔的自然地理特征,以主城区为核心,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主城区。主城区大致以三环线为界,局部外延包括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总面积678km2,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450km2,规划常住人口502万人,重点培育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发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科教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承担湖北省及武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部地区生产、生活服务中心的职能。
主城区外围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和轨道交通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打造主城区外围产城融合发展的东部新城(包括阳逻新城和北湖新城)、东南部新城(包括豹澥新城和流芳组团)、南部新城(包括纸坊新城以及黄家湖、青菱、郑店、金口和五里界等组团)、西南新城(由常福、纱帽新城,薛峰、军山组团组成)、西部新城(包括吴家山、蔡甸新城,走马岭、黄金口、金银湖等组团)、北部新城(由盘龙新城和横店、武湖组团组成)六大新城组群。
201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之武汉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201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突出特点是在构建“多轴、多心”开放式空间格局的同时,整合了市域山体、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城市绿地、农田、风景区等生态要素,构建“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市域生态框架。有效保护各类自然生态资源,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反向约束了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
规划坚持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根据都市发展区“1+6”的用地布局,构建“双快一轨”的复合交通走廊,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提出了由18 条高快速路、13 条骨架性城市主干路组成的“双快”干线道路,建设城市轨道和城际铁路,强化大运量快速公共交通在复合交通走廊中的骨干地位,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21 世纪头10 年间,围绕“1+6”的城市空间结构,武汉市的城市空间骨架进一步拉开。
三环线内的主城区继续填充发展,汉口地区逐步向后湖、长丰地区填充,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经过多轮的规划策划,于2007年全面启动建设;汉阳地区重点向四新、十升填充式发展,四新副中心的核心项目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于2009 年7 月开工建设;武昌地区向东朝关山方向延伸式发展,基本填满了三环线以内区域,并启动建设杨春湖城市副中心,高铁武汉站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周边主要进出道路格局已形成,但核心区以及配套的综合居住区和文化旅游服务区建设尚未开始。
外围六大新城组群地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沿主要交通发展轴组团式发展态势,发展迅速,特别是东南、西南、西部等三个新城组群的发展较快,流芳、沌口、吴家山等地区基本形成了用地较为集中、产业较为集聚的城市组团。
进入2010 年代,经济全球化、创新转型成为主要趋势,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重申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武汉进入了经济、科技、社会和空间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此背景下,为落实国家、省市新的战略要求,适应武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武汉市编制了《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研究》(简称《武汉2049》),并按照“两规合一、三规同步、多规融合”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相关编制工作,对武汉中长期发展进行了超前谋划,以期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刚性约束、多规合一”作用。
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了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更加强化了区域协同、睿智发展等,突出了长远性、区域性、全域性、品质性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建设也逐渐呈现出主城更新提升、新城独立成市、近域扩散等并进的趋势。
《武汉2049》基于对武汉城市特征、优势和地位分析,并从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等多维研判,提出至2049年将武汉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的总目标,承担国家及区域中的“创新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四大中心职能,成为一个更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城市、宜居的城市、包容的城市、高效的城市以及活力的城市”。
建设“绿色的城市”,即要保护武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控制城市生态底线,建设生态网络,实施河湖连通,推行串绿入城,形成郊野公园体系。建设“宜居的城市”,重点是要落实到“社区”这一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中来,以城市家庭需求为核心,构建宜人的生活圈、工作圈。建设“包容的城市”,重点要突出未来城市的文化竞争力,要通过历史街区的功能提升,彰显文化特色、促进国际交往,积极建设文化战略地区,引领城市文化发展。建设“高效的城市”,重点是提高国际国内通达能力,建设门户机场,增加国际航线比重,适时启动建设第二机场,打造铁路环形枢纽,建设外围铁路货运通道,整合铁水公空多种运输方式。建设“活力的城市”,重点在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主城区强化“两江四岸”现代服务业中心;新城地区重点发展四大产业板块,并对接带动武汉城市圈内的八个中心城市发展;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长三角、中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国家级核心城镇群形成分工协作。
第一阶段至2020年,是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重点打造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影响区域范围主要在中心城与“1+8”都市圈,产业表现为工业加速与服务强化。这一阶段武汉世界城市的核心职能是现代物流、贸易、高端制造等高端生产相关职能,其次为创新、国内交通门户等职能。
第二阶段至2030年,是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武汉的影响范围将从“1+8”都市圈扩展到中三角,产业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向区域转移。这一阶段,武汉的职能从物流、贸易、高端制造的重心向技术创新、区域金融中心、亚太总部集聚、亚太交通门户等核心生产服务职能转变,同时兼顾贸易、现代物流与高端制造功能的整体提升。
第三阶段至2049年,是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武汉影响范围开始从“中三角”扩展到更为广泛的区域,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区域消费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表现,其核心职能开始朝向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国际性的职能转变,核心职能在于文化集聚度、国际交通门户、国际企业总部以及金融创新,兼顾现代物流、贸易与高端制造。
新时期,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放”的战略要求,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市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专题开展研究。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专题研究中,围绕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同发展为核心,提出依托沪汉蓉、京广交通走廊,培育差异化、互补型城镇功能空间组合,打造以武汉为核心的“十字形”城镇交通复合发展主轴。
为加强武汉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城市区域化,也开展了《武汉大都市区发展战略及协同规划研究》。该研究提出,要以1小时交通通勤距离为基础(60~80km半径),综合考虑通勤、经济、人口、生态、重大基础设施等要素,划定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包括武汉、鄂州全域,黄冈黄州区、团风县,黄石市辖区、大冶市,孝感孝南区、汉川市,咸宁咸安区、嘉鱼县,以及仙桃市、洪湖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1万km2。
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内按照“核心、廊道、节点”的空间模式,发挥武汉的辐射带动和功能引领作用,促进廊道拓展,强化节点支撑,规划形成“一核、四带、六心”的开放式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指武汉大都市区核心区,包括武汉主城区、长江新城及临空、车都、光谷三大重点功能板块,是国家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功能集聚区。“四带”指武鄂、汉孝、武咸、武仙洪等四条城镇发展轴带,加速沿城镇发展轴带的高快速路、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市郊铁路等复合交通走廊建设,引导人口、产业、城镇空间沿轴带集聚拓展。“六心”指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等六个大都市区次中心,打造成为区域的专业性节点城市,协同周边县市构建次区域组团,辐射带动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
沿武汉大都市区四条重点城镇发展轴带,结合现状特征、空间拓展趋势等,识别并建构武鄂、汉孝、武咸、武仙洪等四处战略协同区。其中,武鄂临界战略协同区重点建设高度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协同区,着重推进武鄂创新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协同,空间布局一体化,交通同城化。汉孝临界战略协同区重点建设复合功能的门户枢纽与航空副城,着重推进临空地区交通协同,推进府河、后湖等生态要素的联通及保护。武咸临界战略协同区,重点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着重推进生态协同,明确以斧头湖、鲁湖、梁子湖为核心的生态保护格局,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形成低冲击、小组团的空间模式。武仙洪临界战略协同区重点建设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的承载区,保留未来大事件、新技术、新功能导入的可能性,预留空间,同时重点保育沉湖、沙湖、刘垸三大湿地保护区,加强东荆河流域、黄丝河—通顺河流域生态共保。
按照“1+6”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主城区为核心、六大新城组群轴向拓展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奠定了超大城市的空间框架。其中,主城区基本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三镇格局不断优化,这一时期着重推进了重点功能区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网络化多中心服务体系,推进了现代服务提升、环境品质提升和城市有机更新,主要围绕长江主轴,加快建设二七滨江、武昌滨江、青山滨江、汉正街等七个重点功能区,以金融商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迅速。
六大新城组群发展加快,并成为这一时期新增建设的重点空间,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城组群格局。但六个新城组群的发展并非齐头并进,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强力带动下,东南、西南新城组群发展较快,空间结构相对合理、用地效率相对较高。此外,新城组群的发展整体上仍存在空间利用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也突出了工业园区的发展和产城融合不足,文化、社会福利等公益性设施配置较为滞后,新城人口集聚度仍然不高等问题。
与此同时,城市区域化发展,临界地区一体化诉求不断加强,受区位条件、城市地价等影响,目前武汉市部分城市功能特别是制造业功能呈现外溢现象,通过采取共建区的“飞地”模式,实现空间利用的跨城发展,鄂州、孝感、咸宁、洪湖等临近武汉的临界地区成为承载武汉外溢功能的核心地区,是目前武汉城市区域化的重点空间。
40年来,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集聚—扩散”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住宅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空间在主城内环状填充并集聚;1990 年代,随着工业、房地产建设迅速,空间需求大幅增加,城市建设跳出主城,向新城地区扩散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组群式空间布局;2010 年代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区域化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鄂州、孝感、洪湖等近汉地区进行空间安排,寻求新的扩散。
40年来,武汉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也是三镇关系不断完善的过程。长江、汉江的分割,使武汉市天然地形成了三镇独立的空间格局,且使城市空间呈现“亲水式”的发展,即沿长江、汉江轴向发展。各个时期的规划布局和建设,一直以来在不断探求汉口、武昌、汉阳的平衡发展与相对独立,通过加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均衡配置,加强三镇交通的独立成网和互联互通,使得武汉在彰显三镇格局的同时,也促进了一体化发展。
为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也为关心、热爱武汉的人提供参考借鉴以及规划同行们提供一些可供“鉴往知来”的依据,助力武汉规划前行。历时两年,专著《远见:武汉规划四十年》这本书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武汉4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成果、经验、理念和技术方法。记录了一代代武汉规划人创新和探索,并以“武汉模式”为城市规划样本进行系统的总结。书中还记录了武汉规划实践与技术革新融合的城市规划技术。一本致敬武汉规划40年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