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出自《远见:武汉规划40年》第四章,主要描述武汉工业城市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下期文章的主题是《远见》摘编五:武汉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武汉是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百年来在国家工业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此为基础,百年制造业的发展拓展了武汉城市空间,使之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功能的大都市空间格局和形态特征。
改革开放前武汉基本形成沿江、沿路的带状格局,逐步形成青山、余家头、中北路、石牌岭等为代表的12个大中型工业区以及13个工业专业生产体系、3大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促进了武汉城市经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城市的空间重构与功能重塑。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武汉工业发展经历了起伏颠簸,但最终成功复兴,实现了从老工业基地向创新基地的转变,总体上,经历了“老工业基地调整—开发区建设引领—产城融合发展—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类型、空间发展的不断迭代升级,形成了“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一般工业园区—都市工业园—创新社区”的工业空间体系;从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看,国之中枢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高校集聚的人才优势等是武汉工业不断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从1861年汉口开埠至1978年的一百多年间,武汉已形成了强大的工业基础,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889年起,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汉推行“洋务运动”及“湖北新政”,重点发展钢铁冶炼、兵器制造、机械制造、机车制造等重工业,近代纺织业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工业,并带动了武汉商办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武汉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基地的地位,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这一阶段为武汉工业化的开端,武汉也因此被称为“东方芝加哥”。自汉阳兵工厂诞生到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共兴办工业企业约100家,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大都会之一。
这一时期,武汉的工业主要沿江、沿铁路近域布局。
1930年代以前,武汉城市形态处于传统封建城镇向现代都市转化的雏形期,工业区布局均依托城址,顺江汉水道和新修的陆路交通就近展开,也奠定了其后数十年武汉的基本空间格局。
到1933年,武汉有各类工厂企业(30人以上、使用机械动力的企业)约500家,同时还有手工业企业1.2万多家,5万余从业人员,钢铁、冶炼、兵器制造、机械制造、机车制造、近代纺织业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武汉作为全国工业重镇的地位。
抗战爆发后,上海等地企业内迁使武汉成为内地最大的工业基地。但1938年武汉沦陷前后,大量工业企业内迁到川、湘、陕、桂、黔等地,占全国内迁工厂总数的55%,极大地改变了旧中国的工业布局,而武汉工业发展在这一时期却出现大幅下滑。
“一五”(1953年-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时期,国家在汉投资新建企业32个,以武钢、武重、武锅、武船、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和武汉长江大桥等七项全国重点工业交通项目为代表,武汉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的地位得到强化。
“一五”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又进一步带动了“二五”(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期间地方工业的发展,包括冶金、机械等重工业以及纺织、轻化、电子、食品等轻工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武汉的企业数量和水平在全国都居于前列,综合经济实力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一五”“二五”时期的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按工业区位原则进行选址,并按地域生产综合体形式建设工业区,呈沿江、沿路的带状组团式工业布局的功能和形态特征,工业规模仅次于京津沪,位列全国第4,成为全国门类齐全的重要工业基地。
1978~1990年间,特别是中央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以来,武汉市沿着“两通”(流通、交通)突破、放开搞活的路子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引起了经济体制的连锁反应。不仅将一大批企业推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舞台,增强了活力,而且对原来那种封闭、分割的僵化体制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推动了武汉老工业基地空间布局的初步调整。
进入2000年后,在全球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武汉提出了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工业空间布局上积极推动主城区“退二进三”,同时加快了以国家级开发区、新城区等为主体的工业空间拓展建设。
198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结合专业化协作改组工业的原则,按照规划的工业区产业定位调整工业布局,促进各类用地平衡,加强工业“三废”处理,认真保护环境。规划对青山、余家头、唐家墩、易家墩、中北路等12个工业区分别作出工业调整要求,在稳定主导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绝大部分不再扩大工业用地规模。
至1988 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按工业区性质进行配套建设和调整。首先,要求工业区范围内各类用地相对平衡;其次,调整工业区内性质不相符的工业逐步转变生产性质或外迁。同时,提出了旧城区内扰民工业,或生产发展受到用地限制的工业,要限期治理,或逐步创造条件外迁。
199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圈层式工业布局调整”的总体思路,将城市一环以内界定为严格限制区,推动工业外迁,实施“退二进三”;一环至二环之间为发展限制区,结合旧城改造,保留部分非扰民企业;二环至三环之间为控制发展区,巩固大中型企业布局并适当调整布局。同时,重点推动以青山工业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沌口工业区为主,形成三大重点发展区。
2000~2008年间,主城区工业布局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工业区的改造,即工业外迁和用地置换。由于城市有偿土地使用制度的实行,中心区汉口唐家墩、汉阳七里庙、庙山、武昌临江纺织工业带、中北路、余家头等中小型工业区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外迁和用地置换。二是经济发展区和都市工业园的建设。在各城区近郊沿主干道开辟50hm2的经济发展区,其中硚口、武昌和青山经济发展区分别位于易家墩工业区、白沙洲工业区和青山工业区,汉阳、江汉、江岸和洪山分别利用近郊空地陶家岭、黄金口、黄家大湾、黄埔路黑泥湖、南湖边新建小型工业区。
2003年,武汉市创造性地提出把兴办都市工业园与改造国有老工业基地结合起来,培育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并决定在硚口区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开展试点,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4年,武汉市编制了《武汉市都市工业园发展规划》。都市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初步解决了主城区内老工业园区的“空心化”问题,但由于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原有都市工业园的发展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土地价值也伴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出现大幅提升。
为此,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委员会、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和相关区政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政策调整,允许在不改变工业用途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设计、研发及咨询等产业,推动都市工业园向都市产业园的二次提升。
1990年至2015年前后,在国家沿江开放开发、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发展背景下,武汉市积极实施“开放先导”发展战略,全市工业发展发生了全新的结构性变化,在武钢、神龙、长动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工业产业结构实现从“钢、机、纺”到“钢、车、机、新”,再到光电子、钢铁及新材料、汽车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五大产业基地”的三次大跨越。
这一时期,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工业空间组织模式,促进了武汉市工业空间布局的整体性、重构性调整。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四次东拓”:
1988~2000年,是东湖科技园区建设起步期。东湖高新区起源于武昌高校密集区的街道口电子一条街,1988年,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 并在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00年年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管理范围约为50km2。
2000~2005年,是中国光谷全面建设发展期。2001年,科技部和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建设集研发、生产、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 中国光谷”。至2005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托管面积扩大为136km2。
2006~2012年,是东湖自主创新区高速增长期。2006年,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之一,同期被确定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这一阶段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依据2005年修编的《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按照“融研发、服务、生产、居住、游憩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城市地区”的目标进行建设。至2009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管辖范围又增加至224km2。
2009年12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托管面积再次增加,达到518km2,新增托管范围主要包括洪山区左岭镇、花山镇、江夏区流芳街和五里界街的部分地区。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次升级”:
1991~2001年,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工业化园区发展阶段。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前身是创办于1991年的“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1992年更名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之初即明确提出以轿车产业为主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贸易、信息、金融等第三产业,成为武汉对外开放窗口、出口创汇基地和工商业发展的新城区。1993年4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开发区;1996年沌口和沌阳两街划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控制地段,范围面积达到90.5km2。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
2001~2005年,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条件”的战略高度,作出“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大决策。
2006年至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2006年后,为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经多次拓展,经开区相继又托管蔡甸区军山街道,与汉阳区共建,2013年整体托管汉南区,包括纱帽街道、邓南街道、东荆街道、湘口街道,托管总面积达到489.88km2。
武汉化学工业区的落户建设:
2006年,国务院批准武汉80万t乙烯工程。2007年12月底项目开工,至2012年年底竣工。该工程选址于武汉洪山区北湖以东的临江区域,是198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超前预留的化工产业发展区,也是武汉沿江重化工业布局的最后落子。
考虑到化工产业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规划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防护隔离的前提下,统筹武汉化工区的产业、交通和配套设施等功能,形成“一心、一轴、两带、三组团”的功能结构。“一心”为80万t/年乙烯炼化一体项目核心;“一轴”为以吴沙公路为主的产业串联发展轴;“两带”为城市生态绿楔防护隔离带与沿江开敞空间带;“三组团”分别为北湖化工产业组团、建设乡生态组团、清潭湖生态组团。
2006年,在经济转型升级及武汉市新城区城镇化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武汉市提出了“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提出以跨三环中心城区和6个新城区为主,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构建形成“9+14”工业空间布局体系,带动新城区城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武汉市于2015年组织编制了《武汉都市发展区“1+6”战略实施规划》,进一步要求各新城区、开发区加快“两区一园”(新城中心区、工业示范区、郊野公园)建设,促进各新城区、开发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产城融合发展。
2011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思路,要求以国家级开发区、各区工业倍增示范园区等为主体,充分发挥武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智力优势,从工业发展的制度软环境(治庸问责)、空间硬保障两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促进武汉快速成长为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要素核心集聚区和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增长极。在此战略指引下,十二五期间,武汉工业总产值从6000亿元规模增长至1.5万亿元,成功实现“工业倍增计划”目标。
整体来看,武汉市这一时期改变了过去从某个侧面、某个领域,实现工业突破的思维,通过系统研究、科学规划、整体突破,以实现重振武汉工业的目标。其主要特点突出表现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重、区域产业分工和适度产业竞争并存、工业空间拓展和挖潜改造并行三个方面。
工业发展思路的逐步系统化、清晰化,反映出武汉市在协调工业发展和城镇发展关系上的清醒判断和科学调控——通过发展国家级开发区,强化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的产业中心地位;通过发展主城区的都市工业园,实现主城区的功能更新和职住平衡;通过发展近郊的区级工业园,实现新城区工业经济的规模增长,并带动新城发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工业空间发展布局,使武汉市在新一轮工业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由于在工业项目引进规模、建设进程上的差异,各新城区级工业发展的空间模式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工业空间布局上主要分为“工业点”模式、“工业集聚区”模式、“产业新城”发展模式三种类型进行战略整合。
这一时期,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积极推进综合性产业新城发展。其中,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划分为光谷生物城、光谷未来科技城、光谷东湖综合保税区、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左岭产业园、光谷中心城、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佛祖岭产业园等八大园区,每个园区均按照“职住平衡”思路,同步规划了产业发展、生活配套及相关服务设施,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引进了万达广场等一批城市级重大商业项目,以提升开发区服务配套水平和居住生活活力。
2014年后,在成功实现“工业倍增计划”第一阶段任务目标的基础上,武汉市首次提出了“工业板块”概念,即既强调主导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效应,又强调区位空间分布的规模集聚效应。突出了主导产业的关联延伸和产业品牌联盟;地域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以及包括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紧密联系。
结合武汉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武汉市于2014年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四大工业板块综合规划》,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打造“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的战略布局。
四大工业板块规划由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单一目标”向以产城融合为主的“多元目标”转变、由政府行政主导的“行政区模式”向市场配置主导的“经济区模式”转变、由以专业部门为主的“条线建设”向以辖区政府为主的“片区开发”转变的“三大转变”。
四大工业板块提出:将区级产业发展、新城功能和生态建设项目,与相关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项目一并集合到5~10km2的空间单元进行集中建设,实现板块建设的“成片推进”,实现“园园互补”。
工业板块是进一步促进规模扩张、效能提升,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必经途径,在空间布局上必须处理好协作与竞争、生产与生活、集中与分散、存量与增量等四大关系。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武汉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新的发展目标。
2015年,武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1亿元,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2%。在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工业的主力军。
截至2017年年底,武汉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800多家,武汉也从过去以重工业为主,成功转型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武汉下一步计划:按照工业布局向园区集中的指导思想,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一般工业园区—都市工业园—创新社区”四级园区体系。
先进制造业基地,主要包括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山—阳逻重化工业区等四大片区,发展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的产业基地,创新、研发、服务和制造联动发展。
一般工业园区,主要包括黄陂、蔡甸、江夏、新洲等新城区的地方发展型工业园,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或生产协作关系,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或特色产业,位于城市拓展次要轴向,依托新城组团形成一定的生产配套和生活服务能力。
都市工业园,主要为以位于主城区二环线至三环线之间,高集聚度的工业楼宇为载体;同时还包括主城区保留的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高就业、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
创新社区,主要为以与工业园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紧密联系的建筑空间为载体,开展研发、中试、孵化活动的新型产业社区。
2016 年前后,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先后布局武汉,重点发展高成长潜力、高带动作用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武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
国家存储器基地:选址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左岭组团,其产业发展定位为国际一流半导体园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主体,以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企业为龙头,打造芯屏端云网智产业生态,打造从原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选择临近天河机场的东西湖柏泉地区,其产业发展定位聚焦网络安全和数字经济两大领域,围绕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向,打造以安全为主题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选址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顺河北岸,其产业发展定位围绕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为基础,大力探索5G 技术、智能汽车、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模式,抢占下一代汽车发展制高点。
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选址新洲区双柳沿江区域,其产业发展定位围绕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并进一步切入航天新材料领域,超前布局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前沿领域,打造世界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2015年,武汉被列为国家八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在此背景下,武汉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对全市“创谷”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
“创谷”是融合高端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聚集高端创业创新创造要素的创新集聚园区,是产业定位前沿、创新生态良好、创业服务完备、生活便利宜居的创新发展载体,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的创新生态系统。
2016年,武汉市提出,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将“创谷”建设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承载区、自由创新的示范区、“城市合伙人”的集聚区。
2017年,武汉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规划建设长江新城”的战略决策,提出打造高效高新产业集聚的创新名城,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重点是吸引高端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布局“武汉科学城”,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规划选址于黄陂区滠水以东、武湖组团以北地区,规划范围面积30km2。
2018 年,武汉市组织编制完成了《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规划提出,长江新城要集聚创新力量,以“四区两城”为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重点推动长江新城创新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三类园区活力发展。
构建创新产业空间体系,集聚高校型、机构型、企业型、服务型等创新力量,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发展平台,聚焦新民营经济创新区、校友经济创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区、国际经济合作创新区和长江科学城、长江金融城“四区两城”,打造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和城市发展转型的深入推进,武汉市未来的生产方式、产业体系、空间模式也将持续升级并发生重大变化。
生产方式高端化,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武汉制定《武汉制造2025 行动纲要》,未来武汉市制造业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逐渐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空间需求多元化,构建多层级的制造业空间体系。生产方式的高端化必然带来制造业空间需求的多元化。既有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大型产业空间,保障重大制造项目落地;又有在传统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升级的中、小型产业空间,通过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实现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同时,也有服务小微企业的小型创新空间,满足创新研发、柔性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的需求。
空间组织集聚化,转向基于全产业链的基地模式。为分解落实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职能,促进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空间组织上将趋于“基地化、规模化、集群化”,传统工业园区将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产业基地。
为了武汉城市的发展,也为关心、热爱武汉的人提供参考借鉴以及规划同行们提供一些可供“鉴往知来”的依据,助力武汉规划前行。历时两年,专著《远见:武汉规划四十年》这本书讲述了改革开放后,武汉4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成果、经验、理念和技术方法。记录了一代代武汉规划人创新和探索,并以“武汉模式”为城市规划样本进行系统的总结。书中还记录了武汉规划实践与技术革新融合的城市规划技术。一本致敬武汉规划40年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