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嘉鱼县官桥镇是湖北省自然资源厅2018年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区北靠长江、东畔西凉湖,是嘉鱼县江湖连通生态廊道。区域内长期存在湿地水田大片开挖养鱼、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空间布局无序、村庄衰败、景观破碎等问题。项目以官桥村八组集体企业田野集团为实施主体,以官桥村为依托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建设规模6.8万亩,通过全域整治,重点解决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绿色生态农村产业、乡村治理融合发展。分两个阶段叠加 实施:2019—2021年,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预算投资12.8亿元;2020—2022年,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预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40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政府主导,打造长江大保护嘉鱼支点。嘉鱼县委县政府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作为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要抓手,以生态促产业、以产业促保护,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科学设置项目建设目标,对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对绩效指标落实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交通、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资金4.5亿元集中投入项目区,利用项目区补充耕地指标和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下简称 “两项指标”)收益,对项目建设进行奖补。项目预计可产生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900亩,补充耕地指标4000亩,目前已经通过省级平台交易2.3亿元,后续指标交易预计可达6亿元。
二是企业主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茶路村文”系统治理。针对生态环境问题,聚焦区域发展定位,以“十大公园”建设为引领,统筹实施裸露山体修复、水体面源污染治理、生态特色林保护、零星耕地归整、传统村落保护、空心村整治、茶园产业升级等工程,着力筑牢生态本底,全面提升项目区资源、资产、生态、文化价值。
三是生态引资,打造绿色产业集群。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吸引企业落户的核心要素。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优化空间布局、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形成宜居宜业良好环境,先后引进蓝城集团、武汉东湖学院、正邦集团等社会资本40亿元,打造农业技术、康养护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生猪养殖等产业基地和特色小镇,已签约投资20多亿元。
四是农事农办,推行“共建、共营、共享”模式。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企业带动作用。通过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通过“租金保底+盈余分红+打工收入”形式,分享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多重收益。对农田整治、植树造林、农村道路等基础工程,由村集体组织村民施工,增加农民收入。
三、运作模式
一是利用增减挂钩等自然资源支持政策,指标收益反哺农村。嘉鱼县政府在项目区统筹整合交通、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项目,委托县城投公司对项目区产生的“两项指标”收益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全部反哺项目建设。政府投资突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资源资产价值,最大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二是企业主体投入建设运营,提升产业收入。田野集团作为项目实施主体,通过空心村整治、零星耕地归整等,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通过政府“两项指标”收益奖补和产业收入,实现项目资金平衡。
三是生态改善带动多元化产业发展,拓宽收入渠道。通过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优化,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吸引旅游、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落户,实现农村资源二次开发,延长生态产品价值链。
四、主要成效
一是区域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通过退垸还湖、退渔还湿,修复湿地面积1665亩,疏浚河道,修建沟渠微生态净化系统,改善水生态环境,项目区内劣V类水体提升为III类。修复裸露山体456亩, 改造退化林12000亩,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提高。
二是绿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建设虾稻共作基地、杂粮基地、 茶果基地、中药材花海基地,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打造旅游、康养、科教等绿色产业,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预计年可接待游客50万人,年新增收入2亿元等。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项目区配套给水、排污、电力、 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在保留部分特色村庄的同时,在三个中心村分别建设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集迁小区,在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1178 户居民小区,打造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
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是湖北省贯彻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项新举措。嘉鱼县抓住机遇,用活政策,将“两项指标”收益反哺农村,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本土集体企业优势,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 上,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为解决乡村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践探索。

图1修复前

图2修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