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碧道规划项目组

全文共3982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基。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周期性汛期带来肥沃的土地、充沛水量能调节气候,且河流天然的连通性还能运输货物、贸易往来,因此水系发达、河网密布的广东,自古以来人们临水而居,社会、经济、文化与河流水系关系紧密。2018年广东水系周边2公里范围内分布全省80%的活动人群、82.2%的建设用地、71%的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水域占比达7.06%,水系密度居世界四大湾区之首。
但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让广东的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日益突显,并且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台风、洪涝、咸潮等极端气候灾害与现象也日益频发。广东水量大、汛期长,台风、暴雨多发,是全国台风最多的省份,长期面临如何与水和谐相处,做好水安全防卫的问题。
河流水系为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运输甚至空间的支撑,人水关系密切。但由于各种原因广东对水系的保护利用不当带来许多问题,将对广东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广东提出以水为纽带建设万里碧道的新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全面认识河流水系的生态、历史人文、景观、游憩等价值,创新河流水系保护利用新思路。
河流是天然的生态廊道,是广东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提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流域包含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而河流水系是联系各种生态要素的天然纽带,流域是基本的自然生态单元,具有生态的完整性,具有横向关联性和纵向连通性,可以实现左右岸、上下游的物质、能量的传输与交换。
图3 美国阿拉斯加克维查克湾的鲑鱼洄游产生的生态循环示意图
在美国阿拉斯加克维查克湾生活的鲑鱼,每到产卵季节就要从海洋洄游到淡水,然后由觅食的熊捕食带至陆地,鲑鱼尸体为森林提供养分,带有叶酸的落叶流入大海,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实现河岸生态系统从“海洋-鲑鱼-淡水河-棕熊-森林-海洋生物”的养分流动循环。
从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视角来看,河流水系也是天然的生态廊道。广东省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呈现生态斑块特性,缺乏网络的支撑,而河流水系,正是联系这些生态斑块的天然联系通道,因此,河流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万里碧道规划》)中,提出划定河道的生态缓冲带的管控要求,依托河流水系构建连通广东北部九连山、莲花山脉等主要山体和南部海岸带的河流生态廊道,构建全省完善的“斑块-廊道-基质”生态安全格局。图4 珠三角地区河流生态廊道连通北部生态屏障和南部南海
流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河流水岸的历史文化沉淀有利于凸显地方特色
自古以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与河流水系关系密切,河流水路驿道是历史上广东联系中原、海上丝绸之路程的重要通道,进行人员往来、运输物资、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等,在近万公里的南粤古驿道中水路驿道占了将近一半,如西北、北江、东江是中原人向南粤大地迁移的重要通道,也是珠三角地区商贸往来、对外贸易的黄金水道,繁华的水路运输历史上孕育了广州、肇庆、惠州、石龙、江门、香港、澳门等城市。
水路运输为主的历史时期,以水为主的流域单元与广东的人文地理单元高度重叠,广东的粤中广府文化、粤东北-粤北客家文化区、粤东福佬文化区、琼雷汉文化亚区等3大文化区和9个文化亚区,其范围就与西江、北江、东江、韩江等流域高度相关,流域单元塑造着广东的地方地域文化。在对河湖水系利用的历史长河中,积存了大量水利、海防、航运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古水利工程、古水道航运设施、近现代工业设施等,以及因水而生的宗教和民俗等。
因此,在《万里碧道规划》中,通过讲好河流水系故事,充分挖掘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结合河流的自然特征,提出各具韵味的“东江饮水思源生态长廊、西江大河风光黄金水道、北江南岭山水画廊、韩江潮客历史文化长廊”等碧道规划的特色主题,打造特色碧道名片,在碧道景观营造和文化休闲设施建设中加以利用和创意升华,塑造成为展现地域历史的文化休闲景观,以体验式、互动式和观赏式等多种形式彰显地域水文化特色。
图6 广东省文化分区(图片来源: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
河流为城乡提供了连续的开敞空间,有助于打造美好生活好去处
世界银行的报告称“河流,尤其是城市中的穿越河流对于良好生活质量的营造,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城市化地区交通设施对空间的切割,使得人的生活空间变得破碎,而城市绿地也只能为公众提供点状的公共空间,流经城市化地区的河流水系是人们在石屎森林中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最佳通道,也是唯一能提供连续公共开放空间的场所。
广东气候炎热、潮湿,而水岸地区因为水陆热容比的差异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环境,形成舒适宜人的气候,因此广东人更是具有亲水的天然属性,从大数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城市人群日常活动热力最大的地区通常沿河分布,如广州滨江、深圳湾、东莞松山湖、肇庆星湖等滨水地区深受人们追捧,是市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8 美国尔湾山海径(Mountain to Sea)
基于河流水系的天然连通属性,及其能够提供连续的开敞空间,因此,《万里碧道规划》提出在完成河流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融合流域的自然生态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结合公众休闲游憩需求,在保证防洪安全前提下利用河滩地、堤顶、护提地等空间建设游径体系和户外运动场所,形成多元主题的碧道游憩网络,满足公众亲近自然、强身健康、社会交往的需求,引导人们亲近自然,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好去处。
图9 依托河流水系建设的碧道网络,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埃菲尔铁塔、伦敦大本钟、香港维多利亚港、上海东方明珠…这些国内外知名的城市地标都位于河流水系沿岸。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城市出现了以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带动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势,1970年代伦敦金丝雀码头区、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区复兴、旧金山渔人码头等,是以水岸景观基础设施带动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近年来,国内的京杭大运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省内的东莞麻涌华阳湖综合治理也是将治水与治岸联动,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以景观环境为牵引带动沿岸产业升级、促进转型发展的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对水的天然喜爱,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万里碧道规划》提出以碧道线性开敞空间作为媒介,在城镇地区联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沿线“三旧”用地改造,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景观环境基础;在乡村和郊野地区充分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把碧道建设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联动,使其成为沿线乡村发展的助推器。碧道规划还提出在大湾区大型跨湾桥梁桥头、有独特地理意义或历史意义的河段、大型水利设施、城镇地区河道交汇处等建设碧道公园,成为城乡新地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图11 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
(以碧道景观基础设施连通大学城、中心区、高新区、人才公园等,促进片区新经济发展)


图12 大湾区大型跨湾桥梁桥头碧道公园分布及效果示意图
经过全面、系统地梳理,我们重新发现河流水系的多元价值:
生态价值:流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基本单元,河流水系是各种生态要素连接的纽带,是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一环,促进大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河流水系还是天然的通风廊道,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经济价值:河流水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和航运功能,具有农业灌溉、渔业养殖、发电、航运运输和旅游休闲等经济价值,大量社会经济活动集聚在水岸地带。
历史人文价值:河流水系沿线留存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活动的遗存,包括古城、古镇、古村落、古码头、历史建筑、水利设施、工业遗产等,是当地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展示窗口。
景观价值:河流水系的景观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城市更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触发知识、创新等新经济的重要媒介。
游憩价值:河流水系为人们提供了融入自然、体验历史、感受当地特色的优良场所,是公众开展漫步、跑步、骑行、垂钓、泛舟等户外活动的连续线性公共空间。
正是基于编制《万里碧道规划》过程中对河流水系价值的深度再认识,我们发现河流水系对地区生态的稳定性起着关键性作用,对营造良好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对沿线城乡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万里碧道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也是经济工程,通过碧道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安全韧性的河湖水系、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好去处,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