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碧道规划项目组

全文共2831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导语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提出,“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万里碧道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系统治水,恢复河流健康是万里碧道建设的基础任务。因此,在开展万里碧道规划时,重要的一环,是对全省河流水系进行健康评估工作,把脉河湖各类“病因”,为万里碧道建设中提出系统性治理对策及针对性工程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影响河流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水体形态因素,水动力因素,水环境因素,水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不同国家不同河流的健康状况受各个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而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和地理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参考健康流域概念框架与美国环保署科学顾问委员会(SAB)确定了六个基本的生态属性来描述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流域概念认为流域是一个整体系统,可以通过景观条件,生物条件,化学和物理特征,生态过程(如能量、物质流动)、水文地貌条件、自然扰动六个基本的生态属性(EEAs)来描述支持健康生态系统。
图:基本生态属性(美国环保署科学顾问委员会,2002)
结合在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地方经验与认识,总结影响河流健康五要素:包括流量、水质、生物、物理形态、岸边带。健康的河流在五个要素的表现应为:生态流量得到保障;水质较好,无黑臭水体;水生生物群落丰富多样;河流基本维持自然形态;岸边带呈自然生态状况等。
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深入研究,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的研究由河流扩展到湖泊、水库等其他流域类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如原环境保护部2012 年10 月编制了《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以指导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水利部2010年制定的《河流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试点工作用)则是用于河流(或河段)健康评估试点工作过程中的技术性文件。
(1)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流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地貌单元,具有生态完整性。当生态系统受各种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流域中可能存在各种类型的生态胁迫因素,这些胁迫因素造成的生态干扰会导致流域内水体水文、化学、栖息地状况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河流、湖泊、海湾及湿地的生物群落状况变化。各种胁迫因素及其来源,则是流域生态健康评价中需要掌握的重要因子。
《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试行)是以水域和陆域生态系统为评估对象,从生态结构、服务功能和压力状况三方面构建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的基本框架。
(2)河流健康评估——《河流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试点工作用)
《河流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是指对河湖系统物理完整性(水文完整性和物理结构完整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和服务功能完整性以及他们的相互协调性的评价。
河湖健康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目标层(河湖健康状况)、准则层和指标层3 级体系。采用分级指标评分法,逐级加权,综合评分,分为5级:理想状况、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病态,河湖健康等级、类型、颜色代码如下表
本次万里碧道关于流域(河流)生态健康评估主要参考上述两个文件,在东江流域以及干流两个层面开展河流健康评估工作。
(1)流域层面:筛选包括水域和陆域的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东江流域实际状况对各指标体系赋予相应的权重,从流域整体层面以及流域范围内各一级支流进行生态健康评估。
参照《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通过水域和陆域健康指数加权求和,构建综合评估指数,以该指数表示各评估单元和流域整体的健康状况。
综合评估分值=水域健康指数值*水域健康指数权重+陆域健康指数值*陆域健康指数权重。
根据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综合指数(WHI)分值大小,将流域生态健康等级分为五级,分别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具体指数分值和健康状况分级详见下表。
东江流域最终综合评估分值为70.66分,健康状况属于良好。从评估的各项指标分值上看,东江流域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底栖动物多样性低:反映东江流域底栖生物多样性低,底栖的健康评价说明流域水生态健康呈较差的状态。
土壤保持功能低:具体表现为东江流域范围内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持功能需进一步加强。
景观破碎度高:东江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状况不理想,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对不足。
水源涵养功能等有待加强: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该项指数分值相对较低,需进一步提升其水源涵养功能。
流域范围内各主要一级支流健康情况:以东江流域范围内的主要的一级支流(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汇水区域为基础,针对东江流域各主要汇水单元进行分级评估(由于水域方面数据欠缺,本次主要汇水单元的评估主要采用陆域方面的各项指标)。
图:土壤保持功能 图:受保护地面积比例 图:建设用地占比
评估结果反映:大岚河、黄村水、康禾河等流域健康等级为优秀,石马河流域健康等级为差,主要问题在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功能低、景观破碎度高、建设用地比例高,其他大部分河流流域在良好到一般之间,评价为一般的河流中,车田水和小庙水分值相对较低,主要是土壤保持功能较低以及缺乏生态保护地区的管控。
(2)干流层面健康评估——以涉及不同行政区进行分段评估
为便于干流问题识别及规划管理,本次东江干流按行政区划将东江干流分为六段,参照《河流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分别对六个河段结合主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程度、生态岸线占比、河流连通阻隔状况、江心洲开发程度、水质断面达标率、入河排污和布局合理程度、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区数量等七项指标进行健康评估。(备注:本次东江流域及干流层面的评估指标中由于缺少部分化学污染、生物及社会服务功能等部分数据,结合东江实际情况,选用珍稀水生生物保护区数量、江心洲开发程度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
参照已有相关资料,结合东江实际情况,对7个指标进行了权重分配,进而对6段进行了综合评分。
综合各河段的评估结果分析得出,东江干流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梯级电站切断鱼类洄游通道,栖息地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干流水质面临污染风险,下游支流水质较差,部分入河排污口尚未规范,威胁到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
河漫滩遭受侵占,干流沿线河漫滩涉及“四乱”161处,侵占了生物的生存空间。
干流沿线自然岸线率低,河岸防护林带及生态廊道不健全,河流直接面临两岸污染威胁。
根据流域层面、干流层面的生态健康评估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修复的相关措施及工程建议,从整个流域层面、河流生态廊道层面进行系统治理。
以东江评估方法应用至全省其他主要流域包括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珠三角河网区骨干水道等,进行流域(区域)生态健康评估,在全省层面对各大流域的生态健康进行对比评估分析,识别各流域面临的自身主要问题,在碧道规划建设中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促进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各流域、区域层面生态健康评估结果反映,韩江流域、珠三角河网区分数低于60分,生态健康状况一般,从各项因子横向对比可以显示,珠三角的水质状况、点源污染负荷排放指数、土壤保持功能指数等指标靠后,亟待提升;鉴江流域受保护地区比例偏低,需加大流域范围内该类地区的划定;韩江流域分数为66.61分,在全省各大流域的健康状况处于中间位置,其中点源污染负荷排放指数偏低;而东江、西江、北江分数超过70分,生态健康状况相对良好。
利用广东万里碧道建设契机,初步建立全省各主要流域、河流的生态健康评估体系,通过科学评估把握广东河流健康状况,诊断主要存在问题,找准病根,为碧道建设中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流域、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支撑,在河流保护和健康维持中谋高质量的发展,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健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