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0第九届“龙图杯” 全国BIM大赛评选结果公布,我院“BIM正向设计提升广东省中医院复杂医疗建筑创新应用”项目荣获设计组二等奖。
2020第九届“龙图杯”是由中国图学学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的指导下,举办的全国BIM大赛。本届参赛项目1999项,其内容涵盖BIM应用的各个阶段,参赛单位来自全国各地。作为国内最具含金量的BIM大赛之一,“龙图杯”面向所有勘察设计、施工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BIM团队项目负责人:王晖、李泽贤
BIM团队审定人:王如荔、邹恩葵、张庆晖、张志坚、袁小华
BIM团队审核人:王蕾、田小霞、吴校军、苏伟、袁小华
BIM团队成员:陈祚衡、何龙、汤庆考、黄俊、何熹、吕志刚、呼书杰、钟健、何佳泽、孙恩泽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院区内,是我院首个在设计过程中全程全专业采用BIM进行设计和出图的项目。在BIM设计中,本项目以“在正向设计的过程中解决项目各种重难点问题”为BIM应用目标拓展各种应用项目。
本项目实施正向设计,需要有完善的项目组确保其正常运行。项目组主要包含有:
BIM项目总监:对整个项目负责,处理项目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BIM运营管理组:由院内运营管理部介入,负责项目进度节点管理、外包管理等。
BIM技术服务组:负责管理项目运行所需硬件、软件,引进和更新BIM技术。
BIM质量管理组:由院内质量管理部门抽选本项目的质量管理人员组成,负责把关项目的设计质量、成果输出质量、设计深度等。
BIM设计组:由BIM建筑组、机电组、结构组、造价组、可视化组等小组组成,负责本项目的设计工作。各小组下设组(专业)负责人,对本组设计进行实时把控,协调各专业间设计问题。

院区BIM合模

BIM全专业模型

BIM全专业模型
APPLICATION FEATURE
本项目BIM应用特点
新建建筑相对于整个医院院区而言,建筑体量较大,且整体占地相对较大。在设计与施工中应关注的问题如下:1.关注与原有建筑物、景观之间的协调性;2.关注新建建筑与西侧小区、南侧公园的关系。
设计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新建建筑的造型设计,消减建筑整体影响。

本项目为原医院用地内的改扩建工程,在施工期间保证整个医院的正常运行是整个项目的难点与重点。因此,在施工前期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原有建筑的拆迁、原有建筑功能的安置、地质情况的勘探、施工界面的划分、场地的围蔽、新建与原建筑物的关系,竖向的衔接等,做好充分的基础数据调研和收集,各项施工条件都要提前落实,尽量降低施工期间对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影响。因此运用BIM在优化设计与模拟施工流程的可行性有得天独厚的其技术优势。

1. 太阳辐射分析
医疗用房功能迥异,对自然采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在设计阶段模拟分析方案的太阳辐射性能。本项目使用RHINO三维软件结合Grasshopper的Ladybug&HoneyBee插件,分别对外部及室内进行采光分析。
2.建筑风环境分析
对于医院来说,建筑通风是重要的设计指标,因此对于风环境的分析必不可少。通过使用revit中建好的建筑信息化模型,梳理简化后就可以通过插件直接导入流体分析软件Autodesk CFD中。通过对建筑的风环境、通风性能进行模拟,最终自动生成模拟报告。可配合设计团队进行方案调整,过程方便快捷,最终验证方案布局是否满足原设计构思的通风要求,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对门窗选型提出具体要求。

3. 运用BIM进行疏散模拟
运用BIM对特定空间进行疏散模拟。选定区域疏散人数250人,诊室房间平均4人,候诊区平均1人/平方。
分析结果:从医生值班室到手术室,移动速度平均为2.0m/s,肩宽45.58cm,医护人员到达急诊室时间74s,符合规范要求。
按照规划条件,本项目需在用地内满足399辆车的停车需求。项目用地十分紧张,停车基本分布在地下空间,因此需进行有效的人车分流设计。


西侧医技楼地下停车库为无人机械停车,通过BIM模拟对车库升降机数量、停车层数进行判断分析,优化停车效率。

为了充分把控重点空间的实施效果,对该部分空间进行深化设计,制作VR互动与业主进行沟通交流,满足业主的装修偏好和使用习惯,并进行施工图深化。

通过模型碰撞测试对设计进行验证,出具碰撞报告提出问题,最后进行修改解决问题。

通过模型分析室内净高,对不符合设计需求的区域进行净高调整,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APPLICATION SUMMARY
BIM应用总结
在本项目的设计过程中,BIM团队积累了正向设计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不足。
1.有效减少对内和对外的沟通成本,对内体现在模型的共享与实时更新,对外体现在快速出图、VR模拟等;
2.项目设计人员即为BIM设计人员,对设计的理解较深,可有效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3.模型的直观可见性使其在复杂节点的推敲和调整中更为便捷;
4.模型的唯一性能有效减少图纸的错漏,提高出图效率。
1.BIM项目级标准缺乏指导性,各专业之间接口尚未完全统一;
2.出图方面尚存在不足,部分制图细节未能完美处理。
1.制定BIM企业级标准,逐步完善BIM族库、BIM应用模版;
2.拓展BIM应用,对接建筑设计的上下游产业;
3.组建能涵盖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的协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