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流各大口岸的通商,极大促进了物流和人流,刺激了城市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长江成为引领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快速通道。坐镇长江流域的地方大员们以外国的先进技术的输入为契机,主动引进西方技术,开办近代企业,率先兴起了向西方学习以谋求自强与求富的洋务运动。
在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和洋务运动的激励之下,长江流域的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近代中期最重要的两大工商业基地皆位于长江流域,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交汇地带。
19世纪50年代末期,外商开始在上海筹设机器缫丝厂,缫丝工业成为19世纪末之前外商的重要工业部门。此外还有蛋品加工工业、制革工业、轧花工业和机器打包工业等出口加工工业,上海地区的工商业在19世纪末之前就被深深卷入了国际资本市场。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在上海兴办的工厂企业数量剧增,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行业类别扩张到各个部门。据日本调查资料显示,英、美、德、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仅在上海一地设立的工厂即达183家,约占西方国家在华工厂总数的3/4。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对上海的城市近代化意义极为重大,使之成为沿江诸口岸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特例。
在外国资本的持续冲击与刺激之下,上海的本国资本工业也逐渐兴起。如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1889年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前者开我国近代军事工业之先河,后者则为我国“官督商办”民用工业之滥觞。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发展成为相对繁荣的民族制造业中心,生产的大量国产工业品通过港埠间的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向长江各口岸和全国各地,上海的资本工业成长为长江各口岸城市乃至全中国民族资本的表率。
不同于外资工业鼎盛的上海,武汉地区的近代工业建设主要由本国资本主导。19世纪中叶的汉口是中国内地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故其在1861年开埠之后,立即就有大约20家俄、英、德等国洋行在汉口经营茶叶出口业务,其中以俄商的实力最为雄厚。1873年,俄商将原设汉口附近产茶区的两座茶叶加工厂移至汉口,建成使用蒸汽机的新式机制砖茶厂。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蛋品加工成为外商在长江口岸的新的工业投资热点。至1893年,汉口已有德、法、比等国投资的6家外商蛋品加工厂,1895年以后,德、英、日商又在汉口增设蛋厂,在19世纪末以前,汉口的蛋粉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发展最快的是英商和记蛋厂,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其年产冰蛋和干蛋达7000吨,占华中地区蛋品出口总数的一半。
虽然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外商纷纷来汉设厂,使汉口成为长江各口岸外商工厂数量仅次于上海的城市,但其规模仍远逊于上海。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国人自办的近代工厂也迟迟不见起色,武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工业的起步迟至张之洞督鄂。1889年末至1907年的十八年间,张之洞三度出任湖广总督,在湖北推行“新政”,开启了武汉近代工业建设的序幕。
1890年6月3日,张之洞成立湖北铁政局,正式开始筹办铁厂和枪炮厂。1893年10月22日,位于汉阳大别山(龟山)北畔的铁厂竣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汉阳铁厂。在1915年本溪湖煤铁公司炼铁之前,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一家采用新法炼铁的钢铁企业,此后在持续出产优质钢铁的同时,还为促进新式冶金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作出贡献,这些都推进了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895年夏,在铁厂的不远处,曾经惨遭大火焚烧之厄的湖北枪炮厂重建完成。翌年6月,湖北枪炮厂投产,开始正式仿造德国M1888式7.92毫米口径五响毛瑟枪,并定名为“汉阳造88式七九步枪”,简称“汉阳造”,是中国近代军工产品中的名牌。该厂投产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军械品种不断增多,至1904年已陆续建设了制枪、制炮、炮弹、炮架、机器、钢药等十多家分厂,职工达4500余人。张之洞以该厂非“枪炮”二字所能包括,奏请朝廷将厂名改为“湖北兵工厂”,最终于1908年定名为“汉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的设立和发展壮大,为我国近代军火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推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
在创办钢铁工业和军火工业的同时,张之洞还先后创设了纱、布、丝、麻四局,构成比较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令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除上述钢铁、军工、纺织等大型企业外,张之洞还兴办了一系列中小型工厂,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针钉厂、武昌制革厂、湖北毡呢厂、湖北官砖厂等。除发展近代工业之外,张之洞还开设学堂、派遣留学生、组训湖北新军等,使其坐镇的武汉,成为继上海、天津之后的又一洋务基地和近代大都会,被誉为“东方的芝加哥”。
在张之洞督鄂期间,一些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初步奠定了湖北近代工业体系的基础。经历辛亥革命的洗礼之后,武汉迅速重建,民族工业蒸蒸日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的民族棉纱业、面粉业已具备相当规模,是全国第二大近代棉纺织业中心和六大机器面粉业基地之一。
在中国被迫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中,长江因其便利的交通和两岸发达的传统经济,成为西方列强攫取更多经济利益的重要通道,但水运便捷的长江也在事实上成了中国近代文化发生发展的推进线路。在这一过程中,长江沿岸以上海、汉口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城市,依托长江水道,建立起口岸城市间的商品流通网络,从而实现了工业原料和工业产品的共享,相互推动着各自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形成了沿江的政治、经济、文化长廊。中国的近代文明也就由东南沿海循着沿江城市—沿江长廊—长江经济腹地—中国广大内陆的顺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渐次蔓延开来,长江成为引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