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给读者们带来更多话题和更深入的讨论,在众多长期联络的出版社们的支持下,《城市中国》将在每周四新书刊推荐栏目的基础上,围绕新书和经典的老书,增加一些主题系列。内容将包括书中精彩段落选摘、著译者专访和书评等,这些文章都将呈系列式策划,结合热点不定期推送,欢迎关注和转发。
“文化线路”是一个遗产保护领域的概念,近年来其热度呈快速上升趋势。自1994年由欧洲学者提出以来,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写入国际文件。随着大运河、丝绸之路2014年申遗成功,中国自2004年以来围绕文化线路的学术研究和各省市对文化线路遗产价值及其对区域、城市发展带动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文化线路在中国》一书中,长期从事文化线路研究的丁援领衔团队对文化线路的概念发展和中国文化线路的特点进行了梳理。作者们认为,自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泰拉的朝圣道路申遗成功以来,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类型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引发了热烈的探讨。在中国,文化线路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交流历史财富,且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从交通要道、水利工程、贸易通道到宗教文化,涉及不同主题,反映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乐于参与文化融合。中国的文化线路功能持久、生命力强,大运河、丝绸之路、盐道等都有功能延续至今。
书中分别用专章谈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巴盐古道、蜀道、武当神道、长江近代航线、大运河和万里茶道十条文化线路,对各文化线路的线路概况与历史演变、各类文化遗产点和线路价值作了详细介绍。通过这些图文信息,我们既能对文化线路在当前中国的基本情况和申遗、发展潜能有所了解,也能以文化线路为线索,更好地思考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的未来。
《城市中国》27期《文化遗产》、42期《扬州范本》、55期《向边境看》、59期《工厂城到产城融合》、70期《再造黄金水道》、76期《提速:全面高铁时代的城事民生》、86期《成都览胜》等课题,分别从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进程、大运河申遗与扬州城市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产业转型、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等角度关注文化线路相关话题,对文化遗产众多、有多条文化线路相关的成都也有详细的报道。以上各期可与本书对照阅读。
在四次连载书摘介绍具体文化线路的基础上,本刊也邮件采访了《文化线路在中国》的三位作者,略谈文化线路在中国的现状及文化线路与城市发展关系问题。本文中的图片均来自书中,由东方出版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