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布斯在1992年为“现代文库”版写的序言,本次被增订进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60周年致敬版”,也是由金衡山翻译的。而译林出版社第一次出版这本书时,由于丛书统一安排的关系,并没有著译者序言。这次补录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金衡山说,从翻译的感受来看,雅各布斯的文字有力,善用比喻,批判总是毫不留情面。雅各布斯在书中还表现出把城市视作生态系统的思想。生态系统是科学的维度,把物理学、生物学等融合在一起来看问题。雅各布斯用“生态”作为比喻,来讨论对城市的认识,谈城市生活的要点在哪。从1961年到1992 年,雅各布斯在很长的时间里,写了很多作品,一直在表达这个观点。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可以读一下她其他的书,进一步加深了解。
谈到雅各布斯的“主阵地”纽约,及纽约与上海之间的对比,金衡山、王伟强都有自己的体会。王伟强提出,纽约是特殊的,不代表美国其他城市,相似地,上海也是如此,这两个大城市都只能代表自己,不能用它来代替其他城市去进行判断。无论正确地认识中国还是美国的发展,都需要注意这种视角的不同。比较来看,纽约和上海非常相似,都是高密度的城市,因此它有很多共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这些年,我们的城市发展很快,但在城市的管理、建设、规划方面,上海还有可以向纽约学习的地方。王伟强举纽约高线公园为例,这个案例是两个年轻人认识到这个地方的价值之后,在网上发起了保护运动,个人投资并启动这个项目,最终把它做得很大,到今天为止很成功。而今天在我们的城市,还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激发年轻人的能力、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释放出年轻人能够成长的空间,去改进、发展这个城市。
雅各布斯非常推崇“人间烟火气”,认为小摊小贩在城市巨大的机体中是非常重要的、有机的元素。在大城市中搞“地摊经济”或“小店经济”,想提倡夜市文化,提高城市的活力,可以尝试一些什么做法呢?结合雅各布斯的思想和个人经历,两位嘉宾也谈了一些看法。金衡山说到,雅各布斯认为活力来源于多样性。美国的小商小贩没有那么多,但是小店多。纽约很多非常高档的办公地段,照样离不开这些小店。小店跟高档办公楼开在一起的时候,多样性就显示出来了。居民也是构成了多样性的重要部分,虽然居民可能并不是在高楼里工作的白领,但是因为他们的街区存在,这些白领们能够随时进入到社区当中,城市就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1988年在中关村晚上想找个摊子吃点夜宵比登天还难,但是当时如果在上海,南货店、烟杂店就有可能还开着,这样的场景对小时候成长在老城厢、之后在北京读大学和任教过的金衡山来说,实在是印象太深了。从南货店到连锁便利店,在金衡山看来,上海相对跟北京比,人间烟火气比较浓。王伟强则谈到,城市的魅力在于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这种差异化能碰撞出火花,激发思想交流,使生活也更加有趣。小商小贩的集聚也是如此,有些人依靠小生意谋生,有些则是来娱乐的,逛街的人也喜欢来看。“地摊经济”代表的非正规经济由来已久,摊贩们是自我雇佣、自我实现的,城市在一些时期会给他们提供空间,比如上海曾经的“4050工程”、“居改非”,一方面解决了就业,另一方面使市场氛围和街道空间都更活跃了。在城市治理当中,我们还是要注意这一点,城市活力是城市各个阶层聚集在一起的体现,是一种天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