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伦敦的再生计划与河水的流向相似。1980年代的道克兰(London Docklands,即港区,下文强调公司和城市开发属性时用“道克兰”,强调产业地理性质时用“港区”——编者按),千禧年后的泰晤士河口(Thames Gateway,因规划中包括河口部分,官方译为“河口”,字面意思实为“门户”,下文均使用“河口”——编者按),最新的河口湾计划(Thames Estuary,文字意义上偏向河口与海岸线界面,但实际上规划重点偏向在上一轮规划中未达到效果的伦敦东部地区和西部泰晤士河中上游地区,不如前者涵盖空间广阔——编者按),过去四十年,河岸与码头自西向东,从市中心到入海口,不同乐章在同样的舞台上演。
伦敦港区囊括了萨瑟克(Southwark,即南岸),哈姆莱兹塔(Hamlets Tower),纽汉姆(Newham)三个大区的河岸与旧港,西起伦敦塔桥,东至皇家码头,横跨沃平、罗瑟希德、狗岛与格林威治。不过这一称谓更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则是源于1980年代初伦敦港区开发公司(London Dockland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简称LDDC)的正式成立。伦敦港区再开发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岸改造项目”,同时,也成为了上世纪末饱受争议的“都市更新传说”。LDDC以其凌驾于地方规划之上的土地处置权,实施了一种极度放任的“轻触”(Light Touch)体制,实际上,连一个总体设计概要也没有。开发商可以自主决定单个项目的设计与布局,却很少与邻近的项目及现存社区进行协调。1990年代末,LDDC签署了自己的悼文,在港区重建的第二个十年之内,画下了自由规划时代的句点(完成规划目标,如增加就业、住房等数量,而后公司解散——编者按)。
1999年,大伦敦管理法案(The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Act)颁发,规定由当时的伦敦市长牵头,对伦敦的整体规划做全局性的框架设想与决策。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伦敦计划》(London Plan)应运而生,此后又在2008年、2011和2016年作出几版大的更新。整个伦敦被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次区域,便于施行多中心的发展方针。不同地块的改造开发,以次区域和行政区为单位,并按照计划书中单列的机会地区(Opportunity Areas)加以展开。当时的市肯·利文斯通(Kenneth Robert Livingstone)说,“这是我对伦敦的憧憬(This is my vision of London)”。千禧年后,伦敦的一切又充满了新的幻想。